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國極地測繪科考25年碩果纍纍取得重大科學成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6日   來源:測繪局

    自1984年我國第一個南極考察站長城站建站至今25年來,國家測繪局先後派出103人次參加了25次南極和6次北極科學考察工作,累計投入極地測繪科考與研究經費近3000萬元,為歷次極地科考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測繪保障,並在極地測繪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為維護和爭取我國在和平利用南北極中的權益和我國極地科考事業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日前,正率團在中國南極長城站考察慰問的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出席了長城站建站25週年慶祝活動。李維森在慶祝活動中總結了25年來測繪工作在歷次南極科考中發揮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作用,以及南極測繪科學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並表示,今後測繪工作者將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南極科學考察與研究工作中,努力為多學科的科考研究工作提供測繪保障,為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事業做出積極貢獻。李維森還代表國家測繪局向長城站贈送了繪有牡丹圖案的中國紅瓷瓶,並祝願我國的南極考察事業紅紅火火、興旺發達。

    2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家測繪局的科學組織下,我國測繪工作者發揚“愛國、求實、創新、拼搏”的南極精神,精心準備、週密實施,積極開展極地測繪科考活動,為我國南北極科考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取得纍纍碩果:一是圓滿完成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北極黃河站建站創業以及多學科考察的各項測繪保障任務,包括建站選址測繪,為科考活動定位導航等。二是建立了包括平面坐標系統、高程系統、重力基準、GPS衛星跟蹤站等在內的中國東、西南極和南極內陸大地測量基準系統,在西南喬治王島、東南極拉斯曼丘陵、格羅夫山以及中山站至冰穹 A等地區埋設了幾十處具有高精度坐標點位的永久性測量標誌,完成了我國南極考察地區衛星大地控制網布設,包括覆蓋長城站地區1000平方公里的GPS衛星網,覆蓋中山站拉斯曼丘陵地區3000平方公里的大地控制網,覆蓋東南極格羅夫山地區1萬平方公里的GPS衛星控制網。三是測繪了覆蓋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的南極地圖,從中國首次南極科考測繪的第一幅1:2000比例尺南極長城站地形圖,到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和北極黃河站多種比例尺地形圖、航測影像地形圖,再到世界上第一幅人工施測的格羅夫山核心區冰蓋高原地形圖,以及衛星影像地圖,測繪工作者以實際行動填補了我國南極地圖的空白。同時還研製了多用途、多種類的多媒體電子地圖,建設了可供我國多學科考察研究使用的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共享服務平臺。四是命名了300多條得到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承認並公佈的南極地名。五是為我國在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建設崑崙站作出重大貢獻。從中國第21次南極考察開始,國家測繪局3次派出隊員挺進南極內陸冰蓋,安全順利完成考察路線導航任務,出色地尋找和測定了南極冰蓋最高點,首次人工精確測繪了世界上第一張南極最高冰蓋區地形圖,為中國南極崑崙站建站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為極地科考提供測繪保障的同時,我國極地測繪科學研究也取得大量有價值的成果。1990年,經原國家南極科學考察委員會和國家測繪局批准,在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現武漢大學)設立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承擔中國極地測繪科學考察研究任務,並負責與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成員國進行極地測繪圖件、數據信息和技術交流。中心經過長期建設和發展,現已成為國內外極地界知名的兩極測繪科考研究基地和極地測繪人才培養基地。2005年,在國家測繪局的支持下,武漢大學與黑龍江測繪局聯合成立了極地測繪科學國家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25年來,極地測繪科研人員積極探索南極奧秘,揭示地球科學規律,引領南極重大測繪科學問題研究潮流,為我國極地測繪考察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填補了我國相關科學研究領域的空白。他們先後承擔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項目,其中多個項目榮獲國家及部委級獎勵。1998年,南極現代測繪與遙感應用研究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主任鄂棟臣獲何梁何利基金地球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85年,中國首次南極測繪考察成果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南極現代地殼運動和遙感成圖研究獲國家測繪局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中國南極科學考察研究獲國家海洋局科技進步特等獎;2004年,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獲國家海洋局海洋創新成果一等獎。

 
 
 相關鏈結
· 測繪局部署學習實踐活動群眾滿意測評和總結工作
· 國家測繪局日前印發《2009年測繪宣傳工作要點》
· 徐德明:全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測繪保障
· 測繪局召開國家基礎測繪工作協調會 李維森出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