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小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建言,應該統籌全社會的科普資源,提高科普質量和全民族的科學素質。
鄭國光首先從氣象預報和防雷工作的實例出發,指出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他説,對於氣象預報而言,只有真正讓老百姓理解和運用,並具備了一些基本的避災自救常識,氣象預報的效益才能體現出來。在我國,每年因雷擊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觸目驚心,根源在於老百姓缺乏基本的避雷知識,尤其是在農村。近年來,氣象部門通過開展科普下鄉,通過對中小學生進行防雷等氣象科普宣傳,使得雷電災害大大減少。去年雷電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人數比2007年減少了55%。四川汶川地震災害發生後,氣象部門積極開展防雷安全和科普宣傳工作,通過在1786個受災群眾安置點建立避雷塔,發放科普宣傳材料等方式,確保了汶川這一夏季雷電多發地區在災後沒有發生一起雷擊傷亡事件。這就是科普工作發揮的效益。氣象部門去年還組建了一支擁有30萬人的農村氣象協理員隊伍。經過培訓後,他們把氣象科普知識傳遞到農民手裏,這對防災減災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非常好。
鄭國光表示,科普的力量、科普的社會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但是目前由於科普資源的分散性,各個部門獨立搞科普,使得科普工作,如科普館建設等,都存在著內涵單一或薄弱的缺點。因此,單靠某個部門是很難做好這一工作的,需要各個部門聯合起來提高科普館的內涵。同時,組織科學家走進科普館,傳播科普知識。例如,氣象科普就不能僅限于“世界氣象日”、“全國科技周”等短時間的科普,要使氣象科普活動能夠成為一個長期的工作。科普工作應當成為全社會、全體科技工作者自覺的行動。應多開放一些社會資源,多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科普工作經驗,多發揮社區圖書館以及更多社會資源的力量,並進一步加強《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法》的貫徹力度,讓更多的社會民眾接受科普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
鄭國光還提到了剛剛在上海世博園動工的世界氣象館的情況,並希望社會其他部門能夠參與進來,使之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科普園地,共同豐富科普館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