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專訪:科技引領能源革命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3月06日   來源:工程院網站

  進入21世紀,能源安全和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化的問題。許多國家都將緩解能源供需矛盾、應對氣候變化列為頭等大事,並紛紛制定了發展戰略。

  與其他國家相比,雖然我國化石能源儲量在世界上屬於中等水平,但人均化石能源擁有量卻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能源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瓶頸所在。

  我國能源發展目前主要面臨哪些問題?未來的支柱性能源有哪些?基於國情,我國在能源利用方面要注意哪些問題?在能源研究方面還有哪些“短板”?就公眾普遍關心的這些話題,在兩會召開前夕,國家能源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接受了《科學時報》記者的專訪。

  有方針,缺規劃

  《科學時報》:你認為目前我國在能源發展方面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杜祥琬:一是節能優先,二是調整結構,三是保證供給。在2006年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就提出:“要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下決心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能源應當作為國民經濟依託的基石、戰略性的重點領域來對待,這項方針已經非常明確了。現在最需要厘清的就是實現目標的戰略。

  目前,中國基本上還是低效、粗放、污染型的能源體系,亟須向高效、潔凈、安全的現代化能源體系轉變。要實現這一轉型,需要作兩方面的改變,一是要降低傳統化石能源在總能源需求中所佔的比例,並使其潔凈化;二是要增加清潔能源的供給量。這個能源體系的轉變,實際上是能源革命,大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我國當前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使得環境壓力日益增大。化石能源特別是煤炭使用産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排放,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目前,我國是世界二氧化硫第一大排放國,二氧化碳排放也居世界之首(儘管人均排放遠低於發達國家)。兩者的排放量已分別達到每年2500萬噸和55億噸,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將大大超出環境容量。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煤仍是我國能源的第一貢獻者,環境的制約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煤的高效、潔凈化利用,並將之視為一項國家戰略。近年來,我國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也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在上述背景下,向更趨合理的能源結構轉變就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

  《科學時報》:目前我國在能源發展和利用方面是否已有國家層面的規劃?

  杜祥琬: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是“有方針,缺規劃”。不過,據我所知,國家能源局正在著手為2030年以前我國的能源發展制定總體規劃。中國工程院也正在組織專家進行“中國能源中長期(2030~2050年)發展戰略研究”,以為其提供決策支撐。這一項目將於今年年底前結題。

  大力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科學時報》:你認為哪些清潔能源是主攻的方向?

  杜祥琬:清潔能源主要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它們將逐步成為我國能源的重要支柱。

  就核能而言,其應用開發應採取“三步走”的方針,即熱中子反應堆——快中子增殖堆——受控核聚變堆。當前,核能利用應以開發熱中子反應堆技術為主,同時加快開展快中子增殖堆的研究,並前瞻佈局受控核聚變堆技術的攻關工作。從當前來看,要立足於二代和二代改進型技術,積極掌握三代技術。二代和二代改進型技術目前已經相對成熟。與之相比,三代核電設備引進的比例和多少,應該取決於消化、吸收該技術的速度。到本世紀中期,核電在我國總能源需求中所佔的比例應達到10%以上。

  《科學時報》:可再生能源又包括哪些?

  杜祥琬: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風能、水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分佈在內蒙古、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華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沿海及附近島嶼,陸上風能資源大於海上。從資源儲量、開發成本以及與負荷中心的距離考慮,我國近中期風電開發應遵循“以陸上為主,因地制宜地開發海上風電”的原則。如果能夠對風能資源加以充分利用,將能獲得總計7億~12億千瓦電力。其中,陸上6億~10億千瓦,海上1億~2億千瓦。

  金融危機對我國太陽能産業來説是個機遇。以前,我國太陽能光伏企業從硅材料供應到産品銷售都非常依賴國外市場。此次金融危機迫使它們要面向國內市場,解決兩頭在外的問題,即技術升級、提高轉化效率、降低生産成本。這將推動光伏企業更多地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進一步開拓市場。我國太陽能發展前景光明。

  我國常規電力資源以煤炭和水能為主,水能僅次於煤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到2020年,常規水電裝運機容量將達到3.2億千瓦,佔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開發程度達60%。

  我國能源的緊張,突出表現在石油上。其對外依存度已達50%,且需求持續高速增長。在眾多的可再生和新能源中,生物質能源是目前唯一能對石油液體運輸燃料以及塑料等上千種石化産品生産原料進行直接替代的。中國工程院“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提出,到2020年,我國可以建設一個年産1億噸的“生物質油田”,除用液體生物運輸燃料、生物質化工産品每年直接替代5000萬噸石油外,還可通過生物質發電每年替代6000萬噸煤炭,相當於一個綠色的“神東煤田”。替代下來的煤炭在解決了二氧化碳固定問題後可以生産FT柴油,間接替代石油。

  可再生能源將逐步由補充能源變為主流能源。到本世紀中葉,可再生能源對我國總能源的貢獻將達30%左右。

  節能優先

  《科學時報》:雖然地大物博,但就人均資源佔有量而言,我國是一個小國、窮國。基於這樣的國情,你認為我國在能源利用方面要注意哪些問題?

  杜祥琬:美國以佔全世界5%的人口消耗了全世界25%的能源,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4.2倍,如果中國的人均能耗跟美國人均能耗一樣,那就超過目前全世界總的能源需求量了。因此,對中國來説,節能是最大的戰略性問題。與能源開發相比,節能要優先。

  我認為,節能本身就是一種綠色能源,而且是一種零污染的綠色能源。僅以照明節能為例,我國每年照明用電大約是3000億度,如果都改用節能燈,可以節約1000億度電,而長江三峽電站每年的發電量是800億度,也就是説,我們可以節約出一個三峽電站還要多。

  《科學時報》:你認為節能要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杜祥琬:節能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調整産業結構節能、産能端節能和用能端節能等。其中,用能端節能又包括工業節能、建築節能、交通節能等。另外,還要構建節約型的消費體系。中國要有越來越多的人達成這樣的共識,那就是“現代化不等於奢華”、“幸福指數不等於富裕指數”。作為人口大國,切不可把人均能耗、人均電力、人均轎車數等人均量作為現代化的指標與發達國家攀比,那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

  《科學時報》:以發達國家為參照,你認為我國在能源研究方面還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強?

  杜祥琬: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基礎研究,同時加強産、學、研結合,推動企業創新。我們現在在能源領域的研究以跟蹤型為主,而引領未來則要靠基礎研究。化石能源的潔凈化需要創新,新能源的突破也需要創新,哪個國家先有突破性的創新,哪個國家才能引領未來的戰略方向。這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為此,從科技界到産業界,都應該努力克服浮躁之風,踏踏實實從基礎研究作起。畢竟,只有科技的創新才能引領能源革命。 (科學時報 計紅梅) 

 
 
 相關鏈結
· 工程院密切關注四川地震災後重建中工程建設問題
· 工程院關注汶川災後工程建設 6月2日前給出報告
· 工程院院士:長江污染歸咎三峽工程無科學依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