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
陜西省實施七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規劃綱要(2008—2012年)的通知
陜政發 〔2009〕1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陜西省實施七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規劃綱要(2008—2012年)》已經2008年第31次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實施糧食單産提高工程、果業提質增效工程、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畜牧業收入倍增工程、區域性特色産業發展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創業工程、縣域工業化工程,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的實際行動,是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關鍵舉措,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務必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明確目標,落實任務,強化措施,抓好落實,確保七大工程順利實施。
陜西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一月三日
陜西省實施七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規劃綱要(2008—2012年)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根據《中共陜西省委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精神,省政府決定實施糧食單産提高工程、果業提質增效工程、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畜牧業收入倍增工程、區域性特色産業發展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創業工程、縣域工業化工程。
一、實施七大增收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省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農村社會生産力極大解放,農村經濟體制深刻變革,農村社會事業加速發展,農民物質文化生活顯著改善,為全省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應清醒地看到,我省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2007年,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645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2%、東部省份平均水平的40%,在全國排第28位。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全會提出,要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形勢,順應農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下更大的決心、用更多的力量解決好“三農”問題,到2020年使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我省“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
(一)實施七大工程是促進農民增收的現實選擇。改革開放初期,我省農民收入絕大部分來源於農業經營。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非農産業比重逐步加大,農民收入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但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家庭經營性收入佔到50.9%,工資性收入佔到39.1%,財産性和轉移性收入佔到10%;在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産業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1%,二三産業僅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8%。從外省經驗看,農民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內,主要來源仍是家庭經營性收入。目前我省第一産業總量不足,二三産業處於發展初期,進一步加快發展第一産業空間大、見效快,同時又能為做大做強二三産業奠定基礎。因此,在積極推進農業産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的同時,進一步挖掘農業領域的增收潛力,進一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創業,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現實途徑,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著力點。
(二)實施七大工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4.1:1,高於全國3.3:1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省內不同區域之間農民收入水平也十分懸殊,西安市、楊淩示範區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4140元的全國平均水平,商洛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差距更大。通過實施七大工程,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發展優勢特色産業,加快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和綜合開發,既能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進程,也必將推動區域之間協調發展。
(三)實施七大工程是加快建設西部強省的迫切要求。西部強省首先是經濟強。實施七大工程,有利於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有利於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有利於農民收入大幅提升和農村財富快速積累。農業發展了,農民收入增加了,廣闊的農村市場活力增強,必將有效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特別是在當前情況下,為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擴大內需,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實施七大工程有利於我們抓住機遇、用好政策、增加投入,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勢特色産業發展,加快建設西部強省的進程。
二、實施七大工程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産業體系,改善農業生産條件,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産率,構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二)目標任務。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發展一村一品為抓手,以解決投入問題為重點,明確目標,統籌規劃,強化措施,嚴格考核,加快發展優勢特色産業,積極促進勞務輸出和農民創業,力爭經過五年努力,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430億元,工資性收入100億元,加上財産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確保2012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量增加600億元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00元,年均遞增13.6%。屆時,家庭經營性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3%,其中第一産業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2.2%,二三産業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8.1%;工資性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8.6%,財産性和轉移性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1.1%,農民收入結構得到優化。在此基礎上,再經過八年不懈努力,力爭2020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三)基本原則。
堅持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鞏固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把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堅持規劃先行、項目承載。科學制訂七大工程實施規劃,認真謀劃七大工程承載項目,以規劃為先導,以項目為抓手,紮實推進七大工程實施工作,確保農民增收目標如期實現。
堅持資源整合、多元投入。按照存量優化結構、增量重點傾斜的要求,對財政支農資金進行統籌安排,捆綁使用,減少中間環節,放大資金效應。以財政資金為引導,以小額信貸為支撐,吸引農民和社會資金投入農業,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堅持政府扶持、群眾主導。促進農民增收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責任,要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強化措施,全力推動。同時,要尊重農民的意願和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託當地資源稟賦,綜合考慮區位優勢、産業基礎和市場條件,加快發展區域特色産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産業發展格局。
堅持集約經營、規模發展。把發展高標準、規模化産業基地與推動農村土地流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龍頭企業培育和生産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結合起來,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生産經營模式,壯大産業規模,提高産出效益。
三、實施七大增收工程的主要任務
(一)糧食單産提高工程。
2007年我省糧食作物平均單産229公斤,與全國平均水平及周邊省份相比明顯偏低。今後五年,依靠科技進步,穩定播種面積,提高單産水平,加快中低産田改造,努力改善農業生産基本條件,不斷增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確保省內糧食基本自給。突出抓好小麥、玉米、水稻、馬鈴薯四大作物,繼續組織實施種子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工程、植保工程以及千萬畝糧食重大實用技術推廣行動、糧食高産創建活動,加大對糧食生産重點縣扶持力度,力爭2012年糧食單産提高到270公斤,總産達到1300萬噸,增加農民收入20億元。
小麥以關中灌區和渭北旱原兩個區域為重點,面積穩定在1600萬畝左右,加大良種補貼力度,全面實施良種統繁統供,著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關中灌區推廣適時晚播、機械條播、氮肥後移、早冬灌技術,渭北旱原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力爭2012年小麥單産提高到285公斤。
玉米主攻關中夏玉米和渭北、陜北及高寒山區春玉米,推廣緊湊耐密型品種和配套高産栽培技術,加大地膜玉米推廣力度,穩步增加關中夏玉米種植面積,著力提高陜北、渭北春玉米生産水平,調整渭北種植模式,力爭2012年玉米麵積達到1900萬畝,單産提高到320公斤,增加農民收入8億元。
水稻在漢中、安康主産區全面推廣旱育拋秧等增産節本技術,大力發展訂單生産,力爭2012年單産提高到415公斤。
馬鈴薯在陜北主産區擴大種植面積,普及脫毒種薯、地膜覆蓋、高壟栽培三項關鍵技術,建設高標準豐産栽培示範區,推廣模式化規模種植,力爭2012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700萬畝,其中地膜馬鈴薯300萬畝,單産提高到190公斤(折糧),增加農民收入12億元。
(二)果業提質增效工程。
適度擴大規模,著力提質增效,轉變生産方式,推進果畜結合,發展綠色有機果品,打造陜西果業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果業增效農民增收。力爭到2012年,全省果園總面積達到1850萬畝,水果總産達到1800萬噸,其中蘋果面積1030萬畝、總産1200萬噸,果業增加值達到260億元,主要依靠新增挂果面積和提高果品品質增加農民收入150億元。
推廣關鍵技術,實行標準化生産。加強對新增果園的標準化管理,提高産量,改善品質,增加效益。加強新品種選育和良種苗木繁育,加快老果園更新換代。在蘋果生産上著力推行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四項關鍵技術,開展標準化示範園建設和認證,到2012年新建省級標準化示範園15萬畝。加強洛川蘋果生産、科研、營銷、加工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示範作用,帶動全省果業加快發展。
堅持果畜結合,生産有機果品。大力推廣果畜沼循環模式,積極建設生態果園。在果業集中産區優先發展畜牧業,使果業大縣同時發展成為畜牧業大縣,解決果園有機肥源不足的問題,以畜促果,良性互動,在抓好300萬畝綠色果品基地的同時,加快建設30萬畝有機果品基地。果園病蟲害防治中大力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術,儘量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扶持龍頭企業,推進産業化經營。對龍頭企業新建氣調庫、産後處理生産線和冷鏈運輸系統進行補貼,對龍頭企業果品出口創匯實施獎勵,對龍頭企業深加工技術改造貸款予以貼息。加強現代化果品市場建設,開展果品期貨交易。
優化生産佈局,改善生産條件。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適度向北擴展蘋果種植,積極發展山地蘋果,在渭河以北形成蘋果集中産區;在黃河沿岸和無定河流域形成紅棗集中産區,在秦嶺北麓形成獼猴桃集中産區,在秦嶺南坡淺山地帶形成柑橘集中産區。積極發展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時令水果。加強果園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冰雹災害頻發地區加快建設果園防雹網。完善補貼政策,鼓勵果農實施果實套袋、果園種草和機械化作業。
(三)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力爭到2012年全省新增設施蔬菜面積100萬畝,增加農民收入80億元。
支持重點縣建設。利用陜北、渭北地區自然資源和關中地區科技優勢,通過多渠道增加投入,扶持建設一批設施蔬菜重點縣(區),帶動設施蔬菜産業快速發展。
發展專業化育苗。在設施蔬菜基地縣建設一批工廠化蔬菜育苗中心,大力培育蔬菜專業化育苗主體,保障設施蔬菜産業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推行標準化生産。完善産業服務體系,在全省建設一批設施蔬菜示範園區,進行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普及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技術。建立健全質量監督體系,開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産地認定和産品認證,切實保證蔬菜質量安全。
(四)畜牧業收入倍增工程。
以生豬、奶牛為重點,創新畜牧業發展模式,實施板塊推進,促進規模擴張。到2012年,全省肉類、奶類、禽蛋總産量分別達到200萬噸、360萬噸、70萬噸,畜牧業純收入由46億元增加到100億元,畜牧業為農民提供的人均純收入由167元增加到400元,分別增加1.2倍和1.4倍。
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推廣澄城百萬頭生豬大縣、正大標準化養殖、楊淩本香自繁自育等科學養殖模式,加快實施生豬、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項目,推進畜牧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進程,促進生産方式的根本轉變,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産能力。
實施區域板塊推進戰略。在渭北果區以及關中、陜南地區,選擇基礎較好的縣(區)建設生豬大縣,力爭2012年全省建成年出欄50—100萬頭的生豬大縣20個,形成渭北果區和陜南、陜北三個優勢突出的生豬産業帶。在關中加快實施高産良種奶牛擴繁項目,建設關中高産奶牛産業帶。在陜北實施白絨山羊改良項目,建設肉絨兼用的白絨山羊産業帶。同時,扶持建設一批肉牛、奶山羊生産基地縣。
完善畜牧良種繁育體系。積極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和關中5萬頭高産良種奶牛引進項目,扶持建設一批生豬原種場、擴繁場、商品代場,加大奶牛、生豬和秦川牛良種補貼力度,加快畜禽品種改良步伐。
加強疫病防控和投入品監管。加強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完善市、縣級動物疫病控制和衛生監督基礎設施,加大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力度。完善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預案,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動物疫病的處置能力。建立完善畜禽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強化畜禽養殖檔案管理。加強對飼料、飼料添加劑及獸藥等投入品的監管,確保畜産品質量安全。
(五)區域性特色産業發展工程。
中藥材、茶葉、蠶桑、水産養殖、幹雜果經濟林等區域性特色産業,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各地要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力爭到2012年增加農民收入65億元。
利用陜南中藥資源和生態環境兩大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産品為核心,加快構建藥源生産體系、新藥研發體系、加工生産體系和市場營銷體系,實現中藥材種植基地化、制藥企業現代化、藥品生産標準化和醫藥市場國際化,做大做強陜南中藥産業。力爭2012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50萬畝,中藥産業總産值達到100億元,增加農民收入30億元。
抓好茶園建設、良種繁育、茶葉加工、品牌開發、龍頭企業培育、市場體系建設等關鍵環節,促進茶葉産業迅速發展,今後五年改造低産茶園50萬畝,培育豐産茶園46萬畝,新增茶園54萬畝,茶園總面積達到150萬畝,茶葉總産量達到4萬噸,茶葉總産值達到24億元,增加農民收入9億元。
繼續實施東桑西移項目,改造提高陜南桑園,適度發展陜北桑園,著力提高養蠶效益。逐步建立蠶種補貼制度,調動農民養蠶積極性。加大蠶種場改造力度,健全病蟲害防控體系,發展蠶桑專業合作社,培育行業龍頭企業。力爭2012年全省桑園面積達到150萬畝,年發種150萬張,産繭5萬噸,增加農民收入5億元。
加快建設水産良種場、標準化池塘,實施老塘改造,推廣網箱養魚、稻田工程化生態養殖,建立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水産品質量監測體系,力爭2012年全省水産養殖面積達到60萬畝,水産品産量達到10萬噸,漁業總産值達到23億元,增加農民收入5億元。
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動群眾發展林業産業的積極性,加快建設核桃、花椒等幹雜果經濟林基地。到2012年,核桃面積發展到430萬畝,産量增加到7.2萬噸;紅棗面積2509萬畝,産量250萬畝;花椒面積272萬畝,産量5.24萬噸;板栗面積500萬畝,産量5.38萬噸;柿子面積100萬畝,産量57萬噸。幹雜果經濟林共增加農民收入16億元。
(六)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創業工程。
擴大勞務輸出規模,促進就近就地轉移,推動農民創業致富,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專業化培訓、企業化運作、規範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格局。今後五年,全省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50萬人,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100億元。
加強職業培訓,促進轉移就業。加大投入力度,實行“四免一補”(免收培訓費、職業介紹費、技能鑒定費和單程交通費,給予一次性生活補貼)扶持政策,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繼續實施“人人技能工程”、“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農民工技能提升計劃”等培訓項目,到2012年全省培訓150萬人次,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村勞動力達到100萬人次。從2009年開始,各級財政每年籌措一定資金,幫助1萬名農村新生勞動力免費到技校接受二年中級工培訓,扶持新生勞動力轉移就業。
搞好就業服務,打造勞務品牌。加強與勞務需求量較大地區的聯絡,建立有效的勞務對接協作機制。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地設立陜西勞務輸出辦事處,做好勞務輸出的組織協調、信息服務等工作。精心培育“藍田廚師”、“米脂婆姨”、“寶雞技工”、“秦巴茶藝”等傳統和優秀勞務品牌,提高陜西勞務品牌的知名度。積極建立培訓、就業和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利益。
擴大就近就地轉移,支持農民創業致富。以縣域工業園區、關中百鎮建設以及農村二三産業發展為契機,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通過財政貼息、社保補貼等措施,引導企業最大限度吸納農村勞動力。鼓勵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和農技推廣、運輸營銷、農資配送等農業産業化配套服務業,扶持外出務工人員發揮技術、資金、信息優勢回鄉創業,積極提供培訓指導、項目論證、政策諮詢等方面的服務。
(七)縣域工業化工程。
加快推進農業産業化、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延長農業産業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到2012年,縣域工業企業由4.8萬戶增加到6萬戶,縣域工業增加值由1455億元增加到3200億元;農民工資性收入和從事家庭經營二三産業的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左右。
完善發展規劃,建設縣域工業園區。因地制宜,合理佈局,規劃建設100個重點縣域工業園區。以農産品加工、現代服務業、為大工業配套、開發優勢資源為重點,培育一批重點産業,打造一批名牌産品,促進縣域産業集群的形成。
做大現有企業,推動存量升級。篩選100戶規模以上企業,用地上優先保證,資金上重點扶持,培植縣域工業經濟的骨幹力量。支持1000戶高成長性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實現提速增效。加快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實施一批核心技術項目和技改項目。抓好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培訓,支持10000個中小企業加快成長。
拓寬融資渠道,緩解資金困難。抓住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機遇,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向縣域工業項目,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縣域工業投融資體制。推動企業發行債券和股票,利用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切實做好招商引資工作,主動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完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推進銀企合作。
建立考評機制,改善投資環境。相關部門建立健全便捷高效的工作機制和辦事程序,完善服務措施,提高辦事效率,改進和加強對企業的服務工作。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評議制度,完善中小企業維權工作體系,暢通民營企業投訴渠道,查處侵害企業的不法行為,改善和優化發展環境,促進縣域工業持續快速發展。
四、實施七大增收工程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財政投入。各級財政都要按照存量保結構、增量保重點的要求,加大對七大工程的支持力度。省財政新增設5—7億元産業化專項資金,對糧、果、菜、畜等優勢特色産業進行重點扶持,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場大戶等生産經營主體發展標準化生産、規模化經營,健全和完善良種繁育、市場信息、科技創新、農産品質量安全等服務體系。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盤活存量資金,整合用途相近、性質相似的支農資金,建立用規劃控制方向和環節、用項目落實責任主體的資金投入體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財政投入獎補機制,省財政對實施七大工程成效突出的市縣給予獎勵。認真落實強農惠農補貼政策,增加補貼種類,擴大補貼範圍,提高補貼標準。全面推行小麥、玉米良種補貼政策,逐步將設施蔬菜、馬鈴薯、秦川牛、蠶種等納入補貼範圍。創新財政支農機制,採取補助、貼息、獎勵等形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金融機構、工商企業、農民個人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二)改善金融服務。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要穩定和發展農村服務網絡,積極擴大涉農業務範圍,加大對農業産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農村信用社發揮為農服務的主力軍作用,增加農村信貸資金總量,確保小額信貸投放年均增長30%以上。在現有5個小額貸款公司試點基礎上,擴大設點範圍,力爭每縣至少設立1個小額貸款公司。省上設立農村小額貸款擔保基金,成立再擔保公司,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參與、市場運作的農村信貸擔保機制,推廣“集中擔保、分散使用”和“限額擔保、週轉使用”等靈活有效的擔保方式。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探索林權、果園等長效經濟作物和大型農機具進行抵押的有效方式。穩步推進蘋果、紅棗、奶牛、能繁母豬等政策性保險工作,逐步擴大保險品種和試點範圍,加快建立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協同推進、市場運作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健全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推進果汁、小麥等大宗農産品進入期貨市場交易。繼續開展農村信用戶和信用村鎮評定工作,積極建立農戶信用評價體系,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三)強化科技支撐。發揮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的作用,加強科技創新,在主要農作物品種選育和核心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改革體制,創新機制,促進省農林科學院儘快投入實質運行。以産業發展為主線,以産品開發為單元,以試驗示範站、專家大院、科技園區為平臺,推動産學研、農科教結合,建立成果轉化、技術培訓、信息傳播、試驗示範、人才培養“五位一體”的新型農技推廣機制。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隊伍。開展農民技術培訓,普及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業科技轉化率和貢獻率。推動農業科技服務從産中向産前、産後延伸,從單純的公益性服務向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轉變,建立健全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
(四)用好土地資源。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層層落實責任,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有提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利用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和土地出讓收入,搞好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新修和改造提高基本農田。加大陜北農業資源開發力度,加快淤地壩建設和澗地、灘地改造,開發利用榆林北部風沙灘區的土地資源。
(五)推進扶貧開發。加大整村推進力度,著力改善水、電、路、田等生産生活條件,因地制宜實施扶貧移民搬遷,全面完成重點村扶貧任務。認真實施“雨露計劃”培訓項目,提高貧困人口就業創業能力。加大小額扶貧貼息貸款供應量,扶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在農民人均純收入較低的1000個扶貧開發重點村,建立以財政扶貧資金為引導、村民互助資金為依託、社會捐資為補充的互助合作資金,支持群眾發展生産。實行扶貧動態管理,對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的縣(簡稱“雙超縣”)以及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前十名的縣(簡稱“十強縣”),調整退出國家和省級扶貧重點縣範圍。對退出的重點縣,以前三年享受優惠政策的平均值為據,原則上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其他方式保障退出縣既得利益,鼓勵脫貧摘帽。
(六)發展一村一品。加快實施一村一品“千村示範萬村推進”工程,提升示範村,帶動推進村,推動一村一品向一鄉一業、一縣一業發展,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産業鏈或産業集群。爭取到2012年,將全省40%的行政村發展成為一村一品專業村,形成300個一鄉一業示範鄉(鎮)和10個一縣一業示範縣(區),使一村一品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載體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七)推進産業化經營。發展糧油、果蔬、肉類、乳製品等農副産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産業鏈條,構建生産、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農産品的附加值。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從稅收優惠、信貸支持、信息服務、技術引進、産品認證等方面給予扶持,爭取到2012年全省建成1萬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引導龍頭企業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結農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對龍頭企業負責人的培訓,增強創業能力,提升管理水平。
(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重點水源工程和防洪保安工程建設,搞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小型灌區節水改造,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40萬畝。認真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確保2012年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推廣沼氣、秸稈利用、小水電、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形成清潔、經濟的農村能源體系。實施第三期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全面解決農村用電問題。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形成以縣道為骨幹、鄉村道為基礎,城鄉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絡。完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促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辦好楊淩農林衛視,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加強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九)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加快農産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升級,加強農産品保鮮、貯藏、配送、運輸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發展産銷直挂、連鎖經營、産品配送等現代銷售方式。舉辦陜西金秋果業博覽會,參加全國性農産品交易會,提高陜西優質農産品知名度。實行綠色通道政策,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運行效率高的農産品營銷網絡。培育農村流通主體,規範各類仲介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建立各種農産品行業協會。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雙百市場”建設,建立健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大市場、大流通。加快供銷合作社組織創新和經營創新,提升為農服務水平。加強農業投入品監管,健全農産品標識和可追溯制度,嚴格農産品市場準入制度,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
(十)積極推進各項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鄉鎮機構改革,著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大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行“鄉財鄉用縣監管”。推進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優先將農業大縣納入改革範圍。繼續搞好擴權強縣改革試點工作。三年內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在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把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經營方式落實到戶,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進國有農場體制改革,轉換企業經營機制,發揮農墾企業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按照經營性和公益性分離的原則,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畜牧獸醫管理體制、種子管理體制改革。
五、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確保增收措施落到實處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安排、幹部配備上體現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政府主要領導要親自抓農民增收工作,特別是縣級政府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抓發展、促增收上。各有關部門要建立促進農民增收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統一領導,明確職責分工,搞好配合協作,強化服務意識。各級領導幹部要轉變作風,密切與農民群眾的聯絡,深入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傾聽群眾呼聲,集中群眾智慧,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創造實實在在的業績。
(二)明確責任主體。糧食單産提高工程、果業提質增效工程、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畜牧業收入倍增工程由省農業廳牽頭組織實施,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科技廳、省扶貧開發辦等部門和市、縣、區政府予以配合。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創業工程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牽頭組織實施,省教育廳、省農業廳、省扶貧開發辦和市、縣、區政府予以配合。區域性特色産業發展工程和縣域工業化工程由省級相關廳局牽頭,市、縣、區政府組織實施。省級有關部門和各市、縣、區政府要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落實工作責任,確保七大工程順利實施。
(三)完善考核機制。各地要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要求,根據不同地區和部門的特點,制訂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績效考評體系。按照《中共陜西省委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實施意見》精神,加強農民收入統計調查監測工作,將農民收入指標納入市、縣、區領導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並作為幹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省上每年對“三農”工作成績突出、農民收入增長幅度名列各市前列的縣(市、區)予以表彰獎勵;對“三農”工作落後、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連續兩年在各市排倒數第一的縣(市、區)給予通報批評,主要領導不得提拔。
(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強農村基層幹部隊伍建設,注重從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中選拔村幹部,引導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任職,鼓勵鄉鎮幹部到村兼職、黨政機關幹部和企事業單位員工到村幫助工作。加強農村基層幹部教育培訓力度,增強他們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能力。完善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自治機制,規範民主選舉,搞好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堅持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村民議事會議制度,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搞好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工作,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切實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附件:
1. 糧食單産提高工程規劃(2008—2012年)
2. 果業提質增效工程規劃(2008—2012年)
3. 百萬畝設施蔬菜工程規劃(2008—2012年)
4. 畜牧業收入倍增工程規劃(2008—2012年)
5. 中藥産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
6. 茶葉産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
7. 蠶桑産業發展規劃(2008—2012年)
8. 水産養殖發展規劃(2008—2012年)
9. 幹雜果經濟林發展規劃(2008—2012年)
10. 農村勞動力轉移及農民創業工程規劃(2008—2012年)
11. 縣域工業化工程規劃(2008—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