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出臺的中國物流業振興的一攬子規劃中,物流標準建設首次位列其中,並作為産業振興的突破口。
近年來,我國物流業發展迅速,傳統的運輸、倉儲、貨代企業加快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一些現代物流管理方法和技術開始涌現,一批新型的區域性中心迅速成長,形成了多種服務模式的企業群體。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89.9萬億元,比2000年增長4.2倍,年均增長23%。但從另一方面看,由於目前我國物流標準化還存在著形式多樣、版本不一,有關物流服務、統計、人員素質等基礎性標準薄弱,部門之間標準推進缺少交流合作機制,成了制約物流業發展的瓶頸。
“回顧中國物流標準化之路,2003年是一個分水嶺。”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副會長戴定一介紹,當年,建立了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物流信息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表明物流標準化開始起步。從2003年梳理的情況看,那時我國已發佈國家、行業標準522項,涉及物流設備、技術、管理、信息等多個方面。以後的幾年裏,又發佈了100多個相關的物流標準。這些標準解決了我國物流業粗放管理問題,改變了計劃經濟體制下重生産、輕流通,標準化工作以産品標準為中心的單一局面。
專家認為,對於物流業來説,許多標準是開放性的,比如食品冷鏈方面、托盤包裝系列、汽車節能方面的標準等,他們既和物流密不可分,又看似和物流無關,這個地帶是企業突入標準的一個捷徑,也是提高服務質量的一個抓手。對於如何創新。鄭州遠方聯運公司技術部主任鄔倩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改造+開放。”比如,對設備創新,可以加快對現有倉儲、轉運設施和運輸工具的標準化改造,鼓勵企業採用標準化的物流設施和設備。像支持專業化企業在全國建設托盤共用系統,開展托盤的租賃回收業務,實現托盤標準化、社會化運作;在實施物流標準化服務示範工程時,選擇大型企業、園區開展試點並逐步推廣。
“從開放性的標準建設入手。”鄔倩胸有成竹地説道。作為一家和當地新華書店合作密切的物流企業,通過長時間使用效果評價,目前他們正在和用戶一起,進行地方標準高載物卸貨用設備技術規範的起草工作,4名技術人員參與實施,既能練兵,又可能在將來標準通過後獲利。
還有一點就是,標準創新要從實際需要和小處著手。比如,對於送貨到門這項服務,過去也只是大概觀念,送到大門、小門還是家門都缺乏明確的規定性要求,為此商家與客戶之間常常糾紛不斷。而現在,要通過標準來規範,即使是因為發生糾紛而進入訴訟程序,標準也往往會成為重要的法律依據。“在目前全球經濟危機帶來物流需求下滑,超過四成的物流企業利潤下降或虧損,部分中小物流企業開始退出物流市場的情況下,標準創新無疑成了我們獲利的增長點。”鄔倩強調。
開放型的創新,還包括建設利用、協調好老標準,從而推進一體化運作。戴定一説:“這個一體化還表現在到2010年,要完成300項左右物流標準的制修訂工作,綜合集成倉儲、運輸、包裝、信息處理等多種功能,提高物流協同作戰效率。”比如要解決海、陸、空等物流部門之間標準相互交叉重復、不協調的問題,解決與國際接軌的業務活動中標準的一致性問題等。
同時,標準的建設還要有前瞻性。在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孟國強看來,這個前瞻性就是要適應日新月異的服務形式和物流園區的需要,要適應現代流通管理與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如沃爾瑪全球衛星採購系統、百安居連鎖超市的編碼檢索系統,無一不是建立在高度標準化之上的流通管理技術。最後,對於獲得的政策性扶持,甚至是財政補貼,企業應該拿出一部分,用在標準的建設上,以幫助他們縮小與國際企業差距,最終使標準成為物流業的技術支撐。(杜 吟)(原始來源:《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