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德環境論壇”18日在廣東省佛山市開幕,中德兩國相關政府部門官員、專家、企業界代表以及國內部分省市環保部門代表500余人參加了論壇。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德國環境部議會國務秘書米夏埃爾·米勒、廣東省副省長林木聲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中德環境論壇”由中德兩國政府共同發起,並分別於2003年和2006年成功舉行兩屆。本屆論壇為期兩天,以“環境技術與産業發展”為主題,由環境保護部,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與核安全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以及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聯合舉行,旨在推動兩國政府、學術團體以及企業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促進環境技術的開發、應用和轉移。
吳曉青在致辭中指出,“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任務,對環保産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環保産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的環保投資已由早期佔GDP0.5%的比例增加到了目前的1.3%,極大地帶動了環保産業的市場需求。“十一五”後期,國家將實施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燃煤電廠脫硫等八大重點環境保護工程,總投資約3336億元。由此將帶動中國環保産業保持12%~15%的年增長速度,到“十一五”期末,環保産業的總體規模(産值)將達1.1萬億元左右。
吳曉青表示,德國在環保産業與技術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環境服務業非常發達,不僅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巨大,而且為社會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中國環保産業整體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差距,核心競爭力較低,特別是在關鍵設備和核心産品的技術水平及可靠性等方面差距較大,環境服務業規模小,與德國具有很大的互補性。希望雙方政府、企業能夠加強交流與合作,並歡迎德國優秀的環保企業進入中國環保産業市場。
米夏埃爾·米勒在致辭中説,當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和環境危機使我們面臨雙重挑戰。資源的稀缺、溫室氣體的排放和環境惡化成為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瓶頸”,我們必須認識到綠色技術的應用、能源效率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對應對氣候變化和恢復世界經濟具有重要作用。中國作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我們希望通過建立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夥伴關係,繼續拓展和深化兩國在能源和環境等領域的合作,這對德中兩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義。
林木聲在致辭中指出,經過30年的發展,廣東省經濟總量先後超過亞洲“四小龍”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灣,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快、對外貿易最發達、最具市場活力和投資吸引力的地區之一。與此同時,人們清醒地意識到,環境正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廣東省實現新一輪大發展的必然選擇。第三屆中德環境論壇在廣東召開,對於帶動廣東省環保産業的發展、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與德國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重大機遇。
本屆論壇將在“環境技術與産業發展”的主題下就四大專題進行研討,包括水和大氣、廢棄物管理與循環經濟、可持續能源與可持續交通、可持續發展融資。在水專題研討中,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污水處理廠所産生污泥的處理問題;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 O C )的防治與管理,特別是加油站油氣回收技術的推廣應用是雙方開展合作的重點領域;在廢物管理方面,將強調電子垃圾的處理和相關管理。此外,環保市場投融資無疑是本屆論壇的熱點。目前,我國環保市場投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仍較簡單,需要向社會、民間、企業和境外等多方面拓展,本屆論壇為環保投融資渠道的探索與開拓提供了信息和交流。(記者 李海英 劉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