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來滬務工人員如符合標準,可以參加上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從江蘇宿遷來滬打工的小夏在廣播中聽到了這條消息。趁著午休,她拿起手機撥通“12333”:“我今年32歲了,是廠裏的技術骨幹,但因為是中專學歷,現在只能參加外來人員綜合保險。像我這樣能參加上海社保嗎?”電話那頭,接線員向她詳細介紹了政策的具體內容,解答了她的問題。
在小夏眼裏,“12333”如同一位知心大姐,只要遇到勞動保障上的問題,撥個電話就能得到滿意答案。而對於家住長寧區周家橋路街道的老張來説,“12333”不僅釋疑解惑,更解決了他的實際困難。50多歲的老張下崗後一直沒找到合適工作,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撥通“12333”,向諮詢員説明了自己的具體情況。沒想到,幾天后居委會的就業援助員就帶著崗位信息登門了。
在上海,“12333”勞動保障諮詢熱線已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民生“熱線”,每天有6萬多個電話打進來,平均每分鐘有40個電話同時接聽。不“踢皮球”,不“説官話”,答疑的同時還辦事,這條熱線天天如一傳遞著對民生的關切。
諮詢員個個是社保政策專家
“我是個農民工,每月工資1700元,我的社保該如何繳納?”“我打算開公司創業,上海有什麼補貼政策嗎?”接聽、解答這些政策問詢電話,是“12333”諮詢員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自2001年12月正式開通以來,“12333”已從最初的180路電話線、80個人工坐席、80位諮詢員發展到如今的600路電話線、220個人工坐席、300多名諮詢員。據統計,“12333”開通以來,累計來電量已突破6000萬個。
有問必答,還要回答準確。曾經有位撥打“12333”熱線的市民問了接線員一個特殊的問題:“我問什麼,你們都能回答上來。請你們這些勞動保障政策專家做接線員,每個月要開很高的工資吧?”其實,這些諮詢員大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很多人還是剛剛大學畢業。“他們能做到對社保政策無所不曉,是依靠嚴格的培訓和一個特殊的數據庫。”上海“12333”電話諮詢中心副主任陳然告訴記者,在選拔諮詢員時,首先要求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且普通話清晰流利。初選入圍後,還要參加為期半年的高強度培訓,內容包括勞動保障法規、政策、熱線工作流程、心理學等,並進行8次考試,如3次不合格,將被淘汰。
培訓只是入門,最重要的是熟練使用操作中心的勞動保障政策數據庫。這個數據庫涵蓋了國家及地方的數千條社會保障政策條文,共計500多萬字。信息分門別類,定期更新,並按照來電問詢的“點中率”的變化調整排列次序,以便接聽員查閱。高峰時段,諮詢員接聽來電的間隔時間很短,每個電話都要眼、耳、口、腦、手並用,工作強度很大。
在“12333”,接線員除了做好諮詢員,還是勞動保障政策的宣傳員、信息員,有時還要擔負心理疏導員的職責。“有的市民因為對勞動保障政策不理解,來電開口就罵人,按規定,遇到這種情況時接線員也不能挂斷電話。因為在電話裏向市民不斷解釋,某種程度上也是心理上的疏導。”陳然説。
一條熱線實現“一口受理”
今年春節前夕,一名外來務工者因老闆拖欠工資無法回家,小年夜的深夜在火車站撥通了“12333”,向諮詢員哭著求助。諮詢員當即將情況記下,立即轉發企業所在區縣的勞動監察大隊。第二天一早,監察大隊出動,不到中午,來電的農民工在火車站拿到了被拖欠的幾千元工資。
經過近幾年的拓展,上海“12333”熱線不僅提供勞動保障政策諮詢,還逐步形成了受理監察舉報、電話辦事、網上信訪、輿情反饋等一體化的“辦事”功能。“政府開熱線,不僅是接電話、答問題,歸根到底要幫百姓解決實際需要。我們要努力讓老百姓打一個電話,就能解決難題,不必再到處‘跑窗口’。”陳然説。
一條熱線如何能支撐起“一口受理”?這得益於上海整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業務部門的協調運作。對於要找工作的市民,熱線會儘快和區縣就業促進中心聯絡,上門提供就業援助;對於舉報監察的來電,熱線將完整記錄內容,通過網絡傳到勞動監察部門;對於當場無法解決的問題,“12333”將為來電者遠程轉接。比如,查詢社保費等需要找區縣勞動保障服務窗口,熱線並非簡單説一句“請去某某窗口”,而代為“連線”到相關窗口。
來電匯成“民意晴雨錶”
“12333”熱線在搭建政府信息公開平臺的同時,也成為民意表達、民意匯聚的一條新渠道。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調研後發現,電話服務不僅成本很低,也是群眾最習慣和最容易接受的政民互動方式。在“12333”,每天都會接到很有價值的來電,一個政策受不受歡迎、落實得好不好、制度設計有什麼不足等等,通過百姓來電反饋的信息,就能整理出一份“民意晴雨錶”,有的能作為決策參考,而有的可能推動決策。
通過這條熱線,上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還不定期地就服務質量、政策執行情況開展電話調查。目前,“12333”已撥打了數十萬個調查電話,收集了幾十套調查數據和幾萬個錄音,為政策制訂和完善、客觀反映相關部門服務質量提供了大量詳實的第一手資料。(記者 劉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