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記者從農業部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在河北獻縣召開的外來入侵生物黃頂菊綜合防治技術現場觀摩會上了解到,經過全國22家科研教學推廣單位開展大聯合、大協作,黃頂菊防控技術研究示範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已摸清了黃頂菊入侵擴散、種群災變機制,揭示了黃頂菊入侵過程中的化感效應,開發了計算機網絡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研發出適合不同自然生境的黃頂菊應急防控技術。
記者在河北獻縣建立的黃頂菊綜合防治示範區看到,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利用麥秸覆蓋、薄膜覆蓋與除草劑相結合,採用除草劑土壤封閉與莖葉處理的措施,成功控制了農田黃頂菊的發生和擴散;利用植物間競爭、相剋或互利的原理,成功篩選了12種牧草、小灌木、農作物等替代植物,開發了可廣泛適用於控制農田、果園、荒地黃頂菊發生的向日葵與苜蓿、高丹草與鴨毛、紫穗槐與黑麥草等具有良好生態控制效果的生態組合,取得了很好的經濟、生態效果。
目前,農業部外來物種管理辦公室正抓緊組織天津、河北省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大力推廣應用黃頂菊綜合防治技術,擴大推廣應用規模和範圍,切實防止外來入侵生物黃頂菊的擴散和蔓延,保障農業生産和生態安全。
據介紹,黃頂菊起源於南美洲,是一種喜光、喜濕、耐鹽鹼、耐貧瘠、生長迅速、繁殖能力強、結實量極大的雜草,憑藉風力、水流及交通工具的攜帶,廣泛入侵到包括農田、果園、林地、苗圃、草場、河渠、堤坡、公路兩側、村莊周圍、建築工地等區域,常常成方連片或沿溝渠覆蓋。黃頂菊入侵農田會與農作物爭光、爭肥、爭水,並分泌化感物質,抑制農作物的生長,甚至致其死亡,造成農作物顯著減産、品質降低、生産成本增加,給農業生産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黃頂菊防控技術研究示範項目的實施,對有效防範和化解黃頂菊的入侵危害、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生態安全具有重大意義。(梁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