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為網友解析立秋以後的南方持續高溫天氣。圖為訪談現場。
近日,我國江南、華南等地連續多日遭遇35℃以上的高溫天氣,不少省、市都發佈了高溫預警,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區域平均高溫日數為1982年以來同期最多。8月23日,是24節氣中的“處暑”,這個代表著由熱轉涼的節氣並沒有給南方的天氣帶來些許清涼,相反,高溫天氣卻依舊勢頭強勁。據中央氣象臺預報,南方尤其是江南的大範圍高溫將持續到本月底。8月25日下午記者邀請到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楊貴名為大家深度解讀高溫天氣。
“處暑”後南方出現高溫天氣實屬正常 南方地區目前仍處於高溫多發季節
談媛:本次高溫天氣已經持續了將近10天,高溫都主要發生在哪些地區?長達40天的三伏天已經結束,“處暑”節氣也已過。按説天氣該轉涼,這樣的高溫天氣是否正常?
楊貴名:高溫目前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帶,比如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實際上這也是目前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所控制的區域,也就是公眾常説的熱帶海洋性暖氣團所控制的區域。
南方在這個時候出現這樣的高溫天氣是正常的。應該從整個地域的狀況和較長時間的天氣狀況,來分析這種高溫天氣正常與否。一般從7月中下旬開始,長江流域梅雨結束後,雨帶北抬到北方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會開始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進入高溫伏旱天氣,這種天氣會一直持續到8月下旬。所以,目前南方地區仍處於高溫多發的季節,這是一個氣候上的特點。
同時,從往年的平均狀況來看,立秋熱、處暑熱的情況在南方比較常見。本次高溫在時間上的分佈,應該説跟氣候上的統計比較吻合。此外,不能僅從單一的某個站點達到37、38度或者突破歷史記錄來評判,這要從大範圍、多個站點進行考慮,在氣候上統計一段相對時間內,比如通過比較6、7、8三個月平均的氣溫與多年的平均氣溫,説明高溫的程度是比多年平均強或弱,或是持平。
“非典型性”梅雨為高溫最主要誘因 副熱帶高壓強盛及大氣環流異常導致高溫持續
談媛:是什麼原因導致本次南方長時間的高溫天氣?
楊貴名:今年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江淮流域梅雨的“非典型性”。即梅雨的特點表現為“入梅晚、出梅早、梅汛期短、梅雨量偏少”,這是造成本次持續高溫天氣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這種高溫天氣與特定的大氣環流形勢密切相關。目前,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穩定維持在中低緯度,也就是北緯35度以南的緯度帶上,無論是西太平洋高壓還是伊朗、巴基斯坦、阿拉伯海一帶的高壓,都比較強盛,且成東西向帶狀分佈。這也是造成該緯度帶上高溫天氣的原因之一。
此外,高溫天氣還與北方冷空氣的路徑息息相關。我們知道,在極地東南側也就是我國東北地區以北、日本海以北地區的高緯度極地附近,以及北歐以北的地區,分別存在著兩個極渦中心,兩個極渦中的冷空氣南下以後,分別影響我國東北地區和東歐地區等。現在,這兩股冷空氣相對比較平靜,使得我國高緯度氣流表現為比較平直的環流。而在這種平直環流上有一些小股的冷空氣活動,其勢力較弱,影響範圍較小,控制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副熱帶高壓便不受之干擾,其勢力也不會被削弱,這是高溫天氣持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而梅雨的非典型性以及大氣環流的異常與“厄爾尼諾”的增強又不無關係。
分別受大陸性幹暖氣團與海洋暖濕氣團控制 立秋後高溫形式截然不同南方悶熱、北方幹熱
談媛:南方高溫天氣帶來的熱感與北方高溫有什麼不同?
楊貴名:立秋以後,北方的高溫天氣過程以幹熱為主,與南方高溫的濕熱不同,也就是人們常説的“南方蒸、北方烤”。這是因為副高在減退以後,北方受大陸高壓的幹暖氣團控制,溫度高、濕度低加速了水分的蒸發。而淮河以南地區則仍處於海洋暖濕氣團的控制,導致了感受上截然不同的高溫。
在北方,人們一般將“立秋”節氣以後,發生的持續10天左右的幹熱高溫天氣,稱為“秋老虎”,這種天氣不是説特別熱,最高溫度可能只有32、33度,不過濕度很低。在這種天氣下,雖然白天干熱,但早晚溫度會偏低,約在22至24度,人們感覺比較涼快、比較舒適。
人們平時還會經常用到“桑拿天”這個詞。這種天氣一般多發生在西太平洋副高熱帶暖氣團控制範圍的西北側邊緣地區,因為這一地區的水汽更加充沛,西南暖濕氣流活躍,它將熱帶洋面上的暖而濕的氣流輸送過來,就會使人感覺特別難受,好比我們坐在桑拿室裏面,“嘩嘩”不停地流汗。這種現象實際上多見於北方,因為這種悶熱並不常見,所以才被大家關注,獲得此稱呼。但其實這樣的高溫在南方非常常見,7、8月份的時候我就去過南方,每個人的脖子上都搭了一個毛巾,有的人把毛巾紮在頭上,就那樣不停地擦汗,這種悶熱天便是典型的“桑拿天”。這次的持續高溫天氣也以悶熱為主,以上海為例,在今年8月的前23天裏,相對濕度超過70%的天數多達17天。
談媛:高溫天氣對農業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影響?
楊貴名:民間有這樣的説法,立秋後還有10天熱。這10天的熱會造成什麼影響呢?北方地區有句俗話,叫“立秋10日無雨,百草無籽寸草無根”!為什麼這麼説,就北方來説,這種高溫表現為幹熱,溫度非常高加上濕度非常低,加速了秋季作物的水分蒸發,導致作物水分含量非常低。而這段時間正好是秋季作物灌漿、成熟的階段,如果降水偏少,對産量必然造成影響。而如果從長遠來看,秋季降水的不足以及濕度的下降,將影響到冬小麥播種時的土壤墑情,並對來年的作物生長産生影響。
而持續高溫少雨和乾旱對江漢、江南部分地區以及重慶、貴州東南部一季稻的抽穗開花、灌漿乳熟不利,容易造成江漢、江南處於果實膨大期的柑桔日灼危害、裂果落果,家禽、家畜也容易因高溫引起中暑,抗病能力下降、死亡率增加。建議南方旱區應儘早做好防旱抗旱工作,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應抓住降水時機,做好塘庫蓄水工作。
而對大範圍、長時間的高溫會給電力以及生活用水等生産生活方面造成一定影響,尤其是對山區等沒有自來水供應的地區,影響會更加明顯。這種持續悶熱天氣,容易造成人心情煩躁,容易發生中暑,請大家儘量避免午後或高溫時段在日光下暴曬及在露天環境中活動,平時要注意多喝水,多吃水果,以預防秋燥。飲食要多辛少酸,保證乾淨衛生。生活上忌寒涼、受冷,不要過度貪涼,否則容易造成胃腸紊亂,尤其是老人和小孩等體質較弱的人群。
高溫天氣月底結束 “華西秋雨”將登上天氣舞臺
談媛:本次高溫天氣過程將於什麼時候結束?未來我國天氣形勢呈現出什麼特點?
楊貴名:據現在的資料,這次高溫天氣過程將持續到月底結束,從27日開始,重慶、貴州、湖北西部的高溫天氣將逐漸結束,但江南、華南地區的高溫天氣仍將持續3天左右。一直到28、29日以後,全國的天氣形勢就將發生改變。隨著冷空氣的南下,高溫就會徹底結束了,整個長江中下游副熱帶高壓不斷南退,剛才所説的中高緯度受緯向氣流的控制、其上不斷發生小股冷空氣的天氣形勢,將逐漸調整為“華西秋雨”的形勢。
我們知道,每年從8月下旬開始,雨帶迅速南撤至淮河流域,形成了淮河流域的二度降水,持續時間一般從9月中旬到10月上旬。這種降水常向西延伸就形成了“華西秋雨”。此時,華西地區5500米上空處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伊朗高壓之間的低氣壓區內。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或西北側的偏南氣流將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一帶地區,使這一帶地區具備了比較豐沛的水汽條件。隨著冷空氣不斷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我國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倒灌,冷暖空氣在我國西部地區頻頻交匯,便形成了“華西秋雨”。“華西秋雨”的結束就意味著我國一整年的降水基本結束,此後即使有降水,降水量也非常小。
談媛:這次高溫天氣這麼長時間,會不會對後期的“華西秋雨”造成影響?
楊貴名:這個暫時還難以預測。因為“華西秋雨”發生的時間在9月中旬到10月上旬,現在離9月中旬還有一段時間。如果高溫一直持續到9月中旬,可能會對“華西秋雨”有一定影響。主要表現在推遲或者華西秋雨時間縮短,或是雨量稍微偏弱等方面。但是現在還不知道會不會對華西秋雨是否造成影響。
8月27日8時發佈的全國高溫區域預報圖。來源:中央氣象臺
秋颱風數量多但登陸少 需防範秋颱風帶來的高溫天氣
談媛:從歷史同期來看,秋天的颱風多嗎?會不會給我國帶來高溫天氣?
楊貴名:歷史同期來看,秋天颱風多,但登陸得少,數量基本上在一、兩個左右,並且正面登陸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副高東退南落到東南沿海、或脊線位置偏高,若有颱風生成,此時颱風基本上沿著副高邊緣運動,或擦過東南沿海、或近海轉向;若副高仍在江南南部、華南徘徊,則颱風可能從副高南側的華南南部掃過,從而影響海南一帶,有時可能不登陸;若副高南北尺度較大,副高南側的颱風將從副高南側西行,慢慢經過南海便往西行進,可能就去影響越南等地了。
當秋季的環流形勢比較明顯時,副高退到海上,我國大陸開始盛行“冬季風”,即長江以北基本為西北風,以南則為東北風,這時即使有颱風移動到華南、或東南沿海,在這種氣流的阻擋下,秋颱風北上動力不足,受到冬季風的阻擋,很難登陸。
儘管如此,秋颱風容易引起大面積的高溫晴熱天氣,因此,我們仍不能放鬆警惕。(中國氣象報記者 談媛 郭起豪 吳家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