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在農業部、文化部、甘肅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文化部社會文化司、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農牧廳、甘肅省文化廳、甘肅省商務廳、中共慶陽市委、慶陽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2009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在甘肅慶陽隆重舉行。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在講話時説,中國的農耕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承載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演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幾千年來,中國農耕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鑄就了形式多樣的民俗文化,特別是鑄就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理念,孕育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著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的理想。和諧理念塑造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行為規範,支撐了中華民族不斷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陳曉華指出,昨天和今天一脈相承,農耕文化所形成的理念、思想是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的精神內核。在我國人多地少的國情條件下,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都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
陳曉華強調,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要充分認識中國農耕文化的歷史地位,充分理解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的密切關係,特別要把和諧理念體現在統籌城鄉發展、形成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上,體現在貫徹“多予、少取、放活”和“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指導方針上,更好地推進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
在農耕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中國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論壇、全國文化創意産業發展論壇、陜甘邊根據地與中國革命學術研討會、農耕文化歷史展和現代農業成果展、中國·慶陽周祖祭奠、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發展成就圖片展覽、2009中國慶陽紅歌演唱會等系列活動。
據了解,慶陽是中華民族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劉祖孫三代在這裡積極發展農業,不斷探索並改進農耕技術和生産工具,進行精耕細作。在幾千年的發展中,慶陽先民們事農桑,務耕作,重農務本,民風敦厚,逐漸形成了內涵極為豐富的農耕文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農耕文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陰陽”,對人們認識自然、指導農業生産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農耕文化在慶陽代代傳承,生機勃勃,香包、隴繡、皮影、剪紙、隴東民歌等凝聚了農耕文化精華,傳統手工藝通過口傳心授,正以産業化形式廣為傳播,成為慶陽經濟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