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國家減災委專家就第20個“國際減災日”答記者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0月14日   來源:民政部網站

    今年10月14日是第二十個“國際減災日”,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UN/ISDR)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了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是“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降低災害風險,保護醫院設施,拯救人民生命”。

    日前,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就第二十個“國際減災日”相關情況接受了人民網記者的採訪。

    問:請您介紹一下“國際減災日”的由來?

    答:1987年12月,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69號決議,決定把從1990年開始的20世紀的最後十年定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1989年12月第44屆聯合國大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關於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決議決定,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每年以適合“十年”的目標和目的的方式紀念該國際日。“減災十年”結束後,聯合國大會決定繼續開展“國際減災日”活動。

    問: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設為“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降低災害風險,保護醫院設施,拯救人民生命”,主要是如何考慮的?

    答:當災害發生的時候,救助機構、社會、媒體和政府都立即把注意力集中在受災人的身上。傷者的確需要急救,但是那些躲過了傷亡的人,在災害被人遺忘後,卻躲不過對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長期需求。如果衛生服務機構和醫院因被災害摧毀而無法提供這些服務,那麼人們在災難發生的過程中和災難發生之後的一段長時期內,都會遭受到不必要的死亡和病痛之苦。基於這一考慮,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UN/ISDR)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將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確定為“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降低災害風險,保護醫院設施,拯救人民生命”。2008年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都警示我們必須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因為醫院安全不僅關係醫院裏患者和醫務人員的生命,而且關係災後能否及時有效地救助更多的傷者。

    問: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UN/ISDR)和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確定了今年“國際減災日”的主題,其主要目的是什麼?

    答:今年國際減災日確定“減少災害風險,確保醫院安全:降低災害風險,保護醫院設施,拯救人民生命”這樣一個主題,其主要目的是:確保醫療衛生設施的結構具有抗災能力,從而得以保護患者和醫務人員的生命安全;確保醫療設施和衛生服務機構在突發事件中和災難發生之後人們最需要它們的時候,還能發揮作用;提高醫務人員和相關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包括應急管理能力。

    問:自然災害對醫院的破壞,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災難,能具體談談嗎?

    答:醫療衛生部分或全部受損可造成毀滅性的繼發災難。例如,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嘯影響了印度尼西亞全國的醫療衛生系統和數以百萬計受益於該系統的人,特別是窮人,造成的損失難以數計。亞齊(Aceh)省北部61%的醫療設施被毀,大約7%的醫務人員和30%的助産士死於非命。結果,亞齊省的基本醫療服務、孕産婦保健和新生兒保健都陷入危機,公共衛生體系的恢復需要大量的投資。

    從人的角度來看,所有的災難都是一個健康問題,醫療衛生體系的損壞會影響到社會上的每個部分乃至整個國家。因此,應當讓每一個人都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並且作出承諾,確保醫院和衛生設施能夠抵禦自然災害。

    問:國際減災日連續兩年將主題定位在醫院安全方面,意義何在?

    答:2005年,接受了“兵庫行動框架”(Hyogo FrameworkforAction)的168個國家,都意識到下述措施的重要性:“確保所有新建醫院的建築都具有抗災能力,發生災害時仍能發揮功能;對現有醫療設施,特別是那些提供基本醫療保健的醫療機構,採取減災措施以加強它們的能力”。然而,儘管很多國家認識和糾正錯誤的力度很大,但是,在世界的一些地方,仍有數量驚人的醫療設施——從大都市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到當地唯一能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鄉間小診所——仍舊建在極易受災的地區。而在另一些地區,緊急事件和危機不斷造成醫療衛生設施癱瘓,從而剝奪了人們所需要救治的機會。

    醫院和衛生設施不僅僅是磚塊和灰漿,還是提供關鍵的醫療服務,諸如公共衛生實驗室、血庫、康復設施或藥房的場所。它們是醫務人員孜孜不倦地工作,確保提供高水平醫療服務的地方。它們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災後拯救生命、捍衛公眾健康。醫療衛生設施具有象徵性的社會和政治價值,有助於社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形成。因此,醫院和衛生設施必須受到保護,以減少在災害、突發事件和其他危機中遭受可避免的損失。

    問:在確保災害中醫院安全這一方面,國家減災委專家委發揮了和即將發揮哪些重要作用?

    答:今年,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完成了換屆工作,目前,專家委員會由38名委員和62名專家組成。其中,醫學領域的委員和專家各1名,在確保災害中醫院安全方面,專家委醫學領域的委員和專家可以發揮最直接的諮詢指導作用,同時,專家委其他相關領域的委員和專家也可以在醫院建築抗災設計、醫療設備隱患排查、醫院災害應急演練和醫院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等方面提供技術諮詢和指導。

    問:在災害來臨時,國家減災委專家委的職能作用是什麼?

    答:專家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是對國家減災工作的重大決策提供政策諮詢和建議,對我國的重大減災項目進行評審和評估,研究我國減災工作的發展思路,為國家減災委各成員單位提供減災領域的政策諮詢和技術支持。

    目前,專家委員會分為應急響應分委會、戰略政策分委會、風險管理分委會、空間科技與信息分委會、社會法制與宣傳教育分委會和減災工程分委會等6個分委會開展工作,在重大災害發生或國家啟動自然災害應急救助二級以上響應時,應急響應分委會將協調相關領域專家組成技術工作組,赴災區了解災情;為政府救災工作的應急決策提供諮詢建議。

    問:在有效減輕自然災害方面,國家減災委專家委近期有哪些具體工作設想和安排?

    答:針對汶川地震恢復重建情況,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于10月中下旬分三組開展汶川地震恢復重建專題調研活動。其中第一組已經于10月9日赴四川開展調研工作,由專家委員會主任秦大河院士帶隊;10月17-20日赴甘肅,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功成教授帶隊;10月26-30日赴陜西,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閃淳昌參事帶隊。各調研組成員由專家委有關委員和專家組成。通過調研,了解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進展情況,重點調研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防災減災規劃的實施情況和恢復重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下一步工作提出諮詢建議。

    組織編制國家綜合減災“十二五”規劃。評估《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的執行情況;研究《國家綜合減災“十二五”規劃》的編制思路,確定規劃目標;明確“十二五”期間國家綜合減災的目標、指導思想、主要任務、重大工程等;指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編制省級綜合減災“十二五”規劃;推動規劃設計重大項目的立項和實施。

    籌備“國家綜合減災與可持續發展論壇”。專家委員會擬定於2010年國家“防災減災日”前夕,組織舉辦“國家綜合減災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旨在為國際、國內自然災害管理的政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之間提供一個共商減災工作的高層對話平臺,研究國家減災工作的重大科學決策和建議,深化國內外減災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論壇將邀請國內外減災領域的官員、專家學者參加。專家委秘書處根據今年或明年上半年減災的熱點難點問題確定主題,儘快草擬工作方案,各分委會配合,有關委員、專家參與,確定論壇籌備方案以後組織實施。

    問:請您談談未來減災領域的發展趨勢?

    答:2005年,在日本兵庫縣神戶市由聯合國主持召開的世界減災會議。會議為未來十年如何減少災害給全球造成的損失描繪出行動藍圖。《兵庫宣言》和《兵庫行動框架》是這次會議通過的主要文件。其中,《兵庫行動框架》為2005年至2015年全球減災工作確立了戰略目標和5個行動重點。這些重點分別是:確保減災成為各國政府部門工作重心之一;識別、評估和監測災害風險,增強早期預警能力;在各個層面上營造注重安全和抗災的文化;減少潛在的災害危險因素;增強準備能力,確保對災害作出有效反應。

    問:在全球合作減災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答:第一,構建和諧世界,讓人類變得更加安全成為全球共識。換言之,不僅需要構建和諧社會,還需要將主權國家的和諧社會延伸至整個世界,這種共識將能夠減少乃至消除戰爭及其他一些類似戰爭的行為,同時會引導新興工業化道路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共同取向,而跨國公司也不能再簡單地將低級或者傳統的工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是在走向全球的同時加入新型工業化和減災的內涵,徹底避免産業轉移變成災害鏈轉移。

    第二,在全球範圍內確立新的公共道德,這就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需要提高跨國公司的公共道德標準,將不轉移污染、不轉移災害作為全球經濟合作的公共道德準則,將減輕災害或者致災因素作為全球貿易普遍考慮的優先因素,並掀起企業的社會責任運動,倡導環境保護主義、反對奢侈浪費等。如果能夠形成全球新的公共道德,並在這種公共道德的牽引下形成優良的全球性的減災氛圍,必然有利於推進全球減災事業,進而取得有效的減災成果,這個世界便會因此變得更加安全。

    第三,構建相應的協商機制與文明對話機制。通過雙邊、多邊協商機制,達到減少甚至消除經濟掠奪,謀求全球共同發展;通過平等的文明對話,緩和乃至消除宗教對抗等。

    第四,賦予全球合作新內容、新途徑、新方式。全球減災合作的內容應當包括傳統災害與非傳統災害,在繼續重視政府合作的同時,高度重視國際組織尤其是非政府組織之間的合作,因為非政府組織正在成為資源豐厚、技術先進的重要減災力量。全球減災合作的方式應當由經濟領域擴展到政治、軍事、外交領域,多層次的立體型的全球合作無疑應當成為全球減災合作的必然取向。

    第五,發達國家應當承擔更直接的、更大的責任。雖然災害問題是全球性問題,人類安全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但發達國家無疑責任更大。一方面,發達國家對世界環境的影響重大,人均消耗資源的水平超高,從而是全球災害問題的放大性因素;另一方面,發達國家財力強盛、技術先進,可以而且應當在全球減災事業中發揮出重大的作用。如果各國能夠達成減輕災害與追求安全世界的高度共識,並採取步調協調的統一行動,當代世界必然會走向安全世界。 

 
 
 相關鏈結
·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啟動救災預警部署"芭瑪"救災
· 國家減災委民政部針對"凱薩娜"啟動救災預警響應
· 國家減災委辦公室啟動救災預警響應應對“巨爵”
· 國家減災委啟動熱帶風暴“巨爵”救災預警響應
· 國家減災委啟動熱帶風暴“彩虹”救災預警響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