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世界湖泊大會上的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06日   來源:環境保護部網站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
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上的講話

(2009年11月2日)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今天,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隆重召開,圍繞“讓湖泊休養生息——全球挑戰與中國創新”這個主題深入研討,對於促進和推動湖泊環境保護,很有意義。我代表中國環境保護部對出席大會的中外嘉賓、各界朋友表示熱烈歡迎!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保護環境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特別是近幾年來,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新理念,創新舉措,付諸實踐,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重要變化,污染減排取得突破性進展,綜合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借此機會,我願意就生態文明建設和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與大家進行交流。

    中國共産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確定下來,提出要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去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剛剛召開的十七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做了再次強調和集中論述。

    生態文明建設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立足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快速推進過程中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深入把握環境保護規律,借鑒國外環保經驗教訓,適應當前和未來環保要求提出的。這一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態的進步,又是社會制度的完善;既是價值觀念的提升,又是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既是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的目標指向,又是人類文明進程的有益嘗試。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利用自然界的同時又主動保護自然界,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關係,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

    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要求,從文明建設的高度來統籌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傳統工業文明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而生態文明建設則首先要重構人與自然的和諧。但這種和諧不同於農業文明的和諧,是自覺的、科學的、長期的、高水平的和諧。

    生態文明建設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

    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涵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基本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等。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特徵:

    ——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強調給自然環境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生態文明強調人類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利用、保護和發展自然,給自然以人文關懷。與傳統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相比,生態文明的價值觀要求實現三個轉變:從人是主體有價值,自然不是主體沒有價值,向人是主體有價值,自然也是主體也有價值轉變;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轉變;從傳統經濟發展動力——利潤最大化,向生態經濟全新要求——福利最大化轉變。

    ——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産生活方式。生態文明追求經濟與生態系統之間的良性互動,堅持經濟運行生態化,改變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産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産的良性循環,使綠色産業和環境友好産業在産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克制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倡導和踐行綠色消費,選擇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環境的生活方式。

    ——在社會關繫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隨著環境污染侵害事件和投訴事件的逐年上升,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制約因素。建設生態文明,將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管理中,追求代際、群體之間的環境公平與正義,擴大公眾環境參與,有利於推動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實現和諧。

    ——在時間跨度上,生態文明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中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傳統工業文明的弊端日益顯現。發達國家上百年出現的污染問題,在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集中出現,呈現出壓縮型、結構型、複合型特點。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繁重任務和巨大壓力,決定了生態文明建設不會一帆風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生態文明重在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是經濟社會發展賦予環境保護工作的時代重任,是新時期環境保護事業的靈魂所在和目標指向。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分享,其中,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陣地和根本抓手。當前,環保部門的主要任務就是,高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旗,繼續探索中國特色環保新道路,主動爭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引領者和踐行者,從生態文明建設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和環節著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二是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建設;三是堅持不懈地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不斷改善環境質量;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五是用人文關懷治水治污,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六是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觀念。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生態文明理念在水環境綜合治理領域的集中體現,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從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提出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使休養生息成為中國水環境綜合治理的指導思想。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提出,對於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基礎所繫。水乃生命之源,世界萬物之本,文明興衰之根。人類文明進程表明,民族的強盛、社會的繁榮、文化的發展,無不與水有著緊密聯絡。洶湧澎湃的尼羅河孕育了璀璨的古埃及文化,幼發拉底河的榮枯消長直接影響到巴比倫王朝的盛衰興亡,地中海沿岸優美的自然環境成為古希臘文化的搖籃,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滋潤著絢麗而厚重的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演進中,具有獨特功能的湖泊是維繫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紐帶,全球湖泊的加速消亡正在嚴重威脅湖泊的生態服務功能。因水資源不合理利用造成文明興衰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古代輝煌的樓蘭文明已埋葬在萬頃流沙之下,水草豐美的美索不達米亞、小亞細亞如今已變成不毛之地,聞名於世的地中海腓尼基文明、北非撒哈拉文明相繼消亡。可以説,是水孕育了人類,人水和諧,延綿不斷,支撐著人類文明的浩瀚進程。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中國歷史上安邦興國成功經驗的理性昇華。休養生息是中國歷史上根據安邦興國、治國理政的客觀需要,採取的減輕人民負擔、安定生活、恢複元氣的重要政策。漢初採取寬刑薄賦、軍功授田、奴婢復民、逃者歸産等措施,大大恢復了國家實力,為漢武帝時期開拓疆土、形成國家格局奠定了基礎。唐代貞觀時期提倡節儉,輕徭薄賦,發展生産,獎勵農耕,出現牛馬布野、谷價低廉、路不拾遺、社會昇平的昌盛景象。清王朝在明末戰亂貧弱的基礎上,勵精圖治,治河開荒,振興經濟,實施攤丁入畝等休養生息政策措施,開創了長達130多年的康乾盛世。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體現。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經濟發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當人們對水環境的索取大大超過其承載能力時,流域生態系統就會嚴重失衡,“體弱多病”,不堪重負,如果繼續延續下去,就會産生嚴重的生態災難,甚至威脅到人類生存。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就是給水環境以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水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態系統得以恢復、發展,由“失衡”走向平衡,進入良性循環,實現人水和諧發展。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國內外水環境治理經驗教訓的有益借鑒。從國外情況看,20世紀70年代,針對積重難返的環境問題,發達國家紛紛採取嚴厲措施保護環境、治理水污染。日本為治理琵琶湖,從上個世紀70年代初開始,對污染物排放總量進行控制,實行嚴於全國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標準,大幅提高污染物排放限值,禁止含磷合成洗滌劑的使用,對家庭排水和家畜廢水也提出嚴格處理要求。同時通過實行底泥疏浚工程,用蘆葦叢進行水質凈化,清理革除湖內青草等措施,促進湖泊生態修復。既改善了琵琶湖環境質量,又提升了周邊地區的發展水平。

    從國內情況看,江蘇太湖和雲南洱海水環境治理經驗教訓很有借鑒意義。2007年5月,太湖藍藻暴發,危機過後江蘇省和無錫市“痛定思痛”認識到:太湖污染在水中,根子則在岸上,打撈藍藻是“揚湯止沸”,控源截污是“釜底抽薪”。於是調整工作思路,把控制外源和內源結合起來,對15條入湖河流實行“一河一策”的嚴格控源截污措施。2008年,太湖湖體綜合富營養化狀態指數為60.2,同比下降1.5;5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為67.9%,同比提高28.3個百分點。1996年9月和2003年7月,洱海先後兩次發生大面積藍藻暴發,水質急劇惡化,局部區域水質下降到地表水Ⅳ類,引發飲水安全危機。面對嚴峻的水環境形勢,大理州政府採取有力措施,啟動洱海生態修復、環湖治污和截污、城鎮垃圾收集和污水處理系統建設、流域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流域水土保持、洱海環境教育管理等六大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自2004年以來,洱海水質連續5年總體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去年有8個多月水質達到Ⅱ類。

    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實質是堅持以人為本,遵循自然規律,以水環境容量和承載力為基礎,統籌環境與經濟關係,積極主動給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採取綜合手段,提高水環境的生態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通過近幾年探索和實踐,我們認識到,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要堅持以下原則。

    ——以人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生活質量不僅包括衣食住行的滿足,而且包括良好的環境和健康狀況。環境保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如果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豐富了,環境卻破壞了,喝的水是不合格的,生活環境污水橫流,群眾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就違背了發展的目的,發展也不可持續。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必須始終堅持以維護人民健康為根本出發點,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關係,把經濟社會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恢復生機、提升活力是目標。休養生息不是消極無為,不是延緩停頓,更不是停滯不前,不是要不要發展的問題,而是創造發展條件,積蓄髮展力量,是一個進一步察勢、蓄勢、揚勢的過程。通過休養生息,對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形成強大壓力,促進發展觀念的轉變、發展模式的創新和發展質量的提高,從根本上緩解水環境壓力,恢復水生態系統的生機和活力,提高其生態服務功能。

    ——遵循規律、道法自然是前提。江河湖泊是有生命的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維持系統平衡的能力。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必須遵循和把握內在規律,堅持環境優先理念,將水環境容量和承載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規模、佈局和速度的基礎,將環保要求作為各類經濟活動的約束性條件,採取多種措施,在發展經濟過程中,維持水生態系統自身平衡,促進系統良性循環。

    ——系統管理、綜合治理是方法。水污染防治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方位防範、全面治理、全民參與。在管理方法上,涉及多個地區和多個部門,必須構建上下游相互協調、各部門密切協作,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合作體系,形成治污合力;在治理技術上,必須綜合運用工程、技術和生態方法,加大治理力度;在治理手段上,必須充分運用法律、經濟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形成嚴格排放合理開發的強大壓力,又形成主動治理水環境的積極動力。

    ——控源截污、轉型發展是關鍵。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導致江河湖泊普遍受到污染,水生態系統遭受不同程度破壞。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必須堅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將控源截污作為實施休養生息的關鍵,既“揚湯止沸”,又“釜底抽薪”。加大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等治污工程投入力度,有效開展污染治理,將污水處理在岸上,減少水體納污負荷。制定綠色經濟政策,嚴格環境準入,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産生和排放。充分利用休養生息政策措施形成的倒逼機制,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使原有産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新興産業“另辟佳徑、落地生根”,實現水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贏。

    近幾年,我們對休養生息的認識不斷深化,實踐快速推進,措施日臻完善。各地嚴格環境準入,淘汰落後産能,優化産業結構。松花江流域三省(區)組織制訂了具有區域産業特色的糠醛工業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山東省在南水北調沿線區域執行的COD排放標準,嚴於2008年國家行業標準2.5倍,促進了産業優勝劣汰。各地不斷豐富籌資方式,加大投入,推進污水治理。截至2008年底,列入《黃河中上遊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的治污項目共528個,已完成(含調試)237個,佔44.9%;在建151個,佔28.6%;前期準備111個,佔21.0%;未啟動29個,佔5.5%。計劃共安排投資319.9億元,已完成投資171.5億元,佔53.6%。各地積極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2008年,淮河流域四省共出動執法人員52.2萬人次,檢查企業近21.8萬家次,立案查處違法企業1639家。各級地方政府層層簽訂水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並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經過努力,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遏制了水污染加劇趨勢,2008年各流域水質狀況均略有改善,地表水中高錳酸鹽指數年平均濃度為5.7毫克/升(今年上半年為5.3毫克/升),第一次達到Ⅲ類水質標準。七大水系Ⅰ~Ⅲ類水質斷面由2005年的41%提高到55%。28個國控重點湖泊(水庫)中,Ⅱ類水質比例由7%提高到14.3%。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中國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水環境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亟須改善。我們必須不斷創新休養生息各項政策措施,使其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每個環節,採取強有力措施,讓江河湖泊煥發生機。一是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嚴格環境準入,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從源頭控制污染。二是全面防治污染,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統籌水資源開發利用。三是強化綜合手段,切實落實考核問責制度,加大環保投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加快科技攻關。四是加強宣傳教育,鼓勵公眾參與,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和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的良好局面。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建設生態文明使命光榮,搞好環境保護責任重大。我們將繼續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努力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繼續推進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我們願不遺餘力地開展國際環境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的挑戰,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貢獻。 

 
 
 相關鏈結
· 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5日閉幕 發佈《武漢宣言》
· "讓湖泊休養生息"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在武漢召開
· 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展覽會在武漢開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