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天津開發區成立25週年:墾荒鹽鹼灘 書寫新奇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6日   來源:天津日報

    天津開發區從一片鹽鹼灘上起步,已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綜合投資環境最優的國家級開發區。

    截至2009年9月底,開發區累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126.6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23858.4億元,實現出口創匯1172.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16.1億美元,完成稅收收入1421.7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和投資環境指標連續12年在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一,在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中發揮重要作用。

    25年之於人類歷史長河,不過彈指一揮間。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卻用這短暫的25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承海風春潮滌蕩,得開放土壤的滋養,不斷聚變,並釋放出巨大能量。

    1984年12月6日天津開發區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她的英文縮寫是一個十分響亮的名字:泰達。25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市上下的全力支持下,天津開發區從一片鹽鹼灘上起步,執著地進行著改革開放的不懈追求,已成為中國經濟規模最大、外向型程度最高、綜合投資環境最優的國家級開發區。截至2009年9月底,天津開發區累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7126.6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23858.4億元,實現出口創匯1172.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16.1億美元,完成稅收收入1421.7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和投資環境指標連續12年在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一,在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中發揮重要作用。

    25年來,開發區不僅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也繼承和發揚了一種獨具內涵的“泰達精神”。11月30日,位於泰達大街南側的“墾荒犁”紀念碑落成,紀念碑正面鐫刻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的“開發區大有希望”題詞,由前行的犁頭、厚重的犁身和堅實的犁柄共同構成的碑體,成為泰達人開拓創業、勇往直前、不斷進取的象徵。

    區域經濟的“領頭羊”

    1984年,天津開發區踏上了拓荒征程。腳下是一片荒涼的鹽鹼灘,也是一片嶄新的土地,究竟能繪出一幅什麼樣的畫卷,全憑執筆者的靈感、勤勉與悟性。 

    時間忠實記錄著這片土地上的滄桑巨變。1985年,天津開發區簽訂第一批引進項目合同21個,投資總額4700萬美元。經過25年發展,在國家原批准規劃面積33平方公里基礎上,如今已形成東區、西區以及現代産業區、逸仙科學工業園、微電子工業區三個小區,總面積94平方公里。2009年4月,市委、市政府確定由開發區管委會主導開發規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南港工業區。開發區建成區面積比建區初期擴大了幾倍,基礎設施投入到今年10月份累計已達406.1億元,工業區、生活區功能完備。一組數據顯示:2008年,開發區GDP佔濱海新區GDP的比重達到34.4%,佔全市的比重達到16.8%;工業總産值佔新區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48.9%,佔全市的比重達到30.7%;出口總額佔新區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65.5%,佔全市的比重達到40.6%;合同外資金額佔新區合同外資的比重達到55.2%,佔全市的比重達到38.2%。目前,濱海新區重點發展的六大主導産業中,開發區貢獻了電子産業的90%以上,汽車機械和現代醫藥産業的80%以上,食品加工産業的50%以上,石油化工産業的10%以上,有效服務輻射了區域産業發展。

    天津開發區始終堅持率先發展,較好地發揮了窗口、示範和牽動作用,在吸引外資、集聚人才、借鑒國外先進管理經驗、推動自主創新等方面成為天津乃至環渤海地區發展的“領頭羊”、“排頭兵”。在商務部對全國53個國家級開發區投資環境評價中,天津開發區連續十二年奪冠。這裡已成為環渤海地區大型國有企業和傳統産業升級的重要承接地,為腹地企業提供了對接世界先進技術的機遇和大規模國內採購的商機。

    “泰達成功的25年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就的一個局部縮影。”天津開發區黨組書記、管委會主任何樹山説。面對區域發展競爭加劇,濱海新區加快開發開放的新形勢、新格局,天津開發區近年來提出了構建中國新經濟平臺的戰略目標和“二二二三四”的發展思路。聚集新資源,提升新動力。2009年,開發區GDP預計實現1250億元,工業總産值完成4200億元,再上一個千億元臺階。1-9月,開發區實現GDP895.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1.2%。秉承科學發展的思路,泰達人拿出時不我待的精神,用前所未有的速度,起跑、加速、衝刺……

    高端産業的聚集高地

    天津開發區産業結構發展脈絡經歷了由輕到重,由初級到高級的不斷轉變,逐漸由傳統的四大支柱行業向電子通訊、汽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現代服務業等九大支柱行業轉型。“摩托羅拉的落戶,掀開了泰達産業發展歷史新的一頁,第二個有影響的事件是豐田汽車入駐,下一步能給開發區注入跨越發展動力的當數綜合煉化項目。”何樹山説:“開發區産業結構調整關鍵在於抓住幾大突破口,實現優化升級。”

    一方面靠投資驅動,一方面靠科技驅動,統籌協調,遠近兼顧。科技創新成為開發區轉變發展方式,構築高層次産業結構的一條主要途徑。開發區每年用可支配財力的5%支持科技事業,建成了一個以市場為基礎,以企業為主體,以內外資研發中心、高新技術孵化器、産業化基地為載體,以日益完善的投融資渠道、人才激勵機制、優惠政策為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截至2008年,開發區財政對科技創新累計投入19.8億元;擁有各類孵化器12家,在孵企業25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家。開發區在納米技術、幹細胞、電動汽車、生物芯片等尖端創新領域形成優勢,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科技企業迅速發展壯大,2008年全區累計授權專利1463件,其中發明專利213件,內資企業授權專利730件,高新技術産品産值佔工業總産值的比重達到53.6%。

    如今,天津開發區以産業集群為方向,變靠隨機式引進項目、被動接受産業形成的狀態,為主動出擊、有規劃地培育和引導優勢産業的形成;變簡單依靠大企業的龍頭作用自發形成産業集群,為根據産業發展規劃有步驟地培養和完善配套環境,構築産業新高地。世界性加工製造業基地成為天津開發區堅實的目標。

    不久前,天津開發區第三次出臺了新的産業促進政策。新政策實現了從投資促進到産業促進的轉變;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並舉;加強了對企業研發、成果産業化、融資、知識産權等一系列的扶持;並且實現了從單純吸引高級人才到吸引、培養和獎勵各類人才的轉變。天津開發區將通過繼續打造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産業結構,力爭在“十一五”末,形成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千億級規模的産業群;現代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飲料等500億級的産業群;以及另外3-5個100億級的新興産業群。

    充滿活力的投資熱土

    開發區一直把建設與國際接軌的投資環境作為招商引資、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硬環境方面,堅持按照國際化、現代化、産業化、信息化、生態化的要求,高起點建設市政設施、功能設施、人居環境。軟環境方面,保持了“小政府、大社會”的體制優勢。“各地都靠優惠政策吸引投資,開發區的不同之處在於政策的兌現效率。”一位老開發區人告訴記者。開發區建發局四塊牌子一個機構,讓投資者最感頭疼的規劃用地批件,在這裡規定單個任務件平均在2-3個工作日必須得到批復。位於管委會一樓的開發區“一站式”服務大廳有辦事部門20個,辦理各類業務事項88項,其中,即時辦理的超過52.3%,其餘全部限時辦理。開發區政研室今年初專門成立了政策兌現服務辦公室,為企業兌現政策提供“貼身服務”。在“投資者是帝王,項目是生命線”、“為投資者提供便利,讓投資者獲得利潤”、“100-1=0”等先進區域理念引領下,全心全意服務企業的氛圍在開發區更加濃厚,開發區管委會處級以上領導幹部每人都有聯絡企業,並建立了定期走訪制度。在傳統的水、電、氣、熱等基礎設施的“九通一平”基礎上,天津開發區率先提出並推行了“新九通一平”,即信息通、市場通、法規通、配套通、物流通、資金通、人才通、技術通、服務通和面向21世紀的新經濟平臺。優良的政務環境、法制環境、人才環境、治安環境,使開發區始終保持著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就在這個月,我們與開發區管委會簽訂了租用十三大街藍領公寓20年契約。”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華北地區董事長張百清認為這一行動表達了企業紮根泰達的信心和決心。康師傅自1992年落戶泰達18年來,從兩條生産線發展到現在的二十四條生産線,年産量可達45億包,成為世界最大方便麵生産企業,張百清用“感謝,感激,感動”來形容對這片“福地”的感恩之情。

    單位土地GDP達到14億元/平方公里,單位工業用地實現工業總産值100億元/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下都埋著黃金。用這樣的語句形容天津開發區,並不為過。

    建區25年來,已有1萬餘家中外企業在開發區投資興業,其中,來自世界7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項目4711個,76家世界500強企業興辦項目157個。近年來,一批走在世界同行業前列的領軍企業紛紛進駐,極大提升了開發區的項目層次和招商引資影響力。2009年1-9月,開發區主導産業集群實現産值佔全區工業産值總量的80%以上。圍繞主導産業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5000萬元以上在建項目115個,投資規模達538億元。(記者 陳璠 龐曉敏 實習生 王睿 通訊員 李爽 方超)

 
 
 相關鏈結
· 《天津開發區涉企收費項目目錄》發佈
· 天津開發區謀劃成為新型裝備製造業生産研發基地
· 天津開發區一季度贏開門紅 累計投資13.79億美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