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與産業結構調整中的信貸支持
——劉明康主席在“2009中國金融論壇”的演講
(2009年12月22日)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低碳經濟。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各國所討論的焦點和達成的共識就是降低碳排放。當前,我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已經成為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而受這一次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金融運行模式的調整也才剛剛開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探討低碳經濟發展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此我想講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發展低碳經濟對於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首先,以低碳經濟為代表的新增長模式已日漸成為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復蘇的“曙光”。當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正處在艱難復蘇的進程中,同時隨著全球在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不斷形成共識,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徵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理念方興未艾,並且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
其次,對我國而言,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雖面臨巨大挑戰,但已是刻不容緩。
一是以往我國産業結構偏“重”、能耗偏“高”的經濟發展模式對能源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並難以為繼。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加快,以汽車、石化、重型裝備等為代表的重化工業得到傾斜式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呈現出越來越“重”的趨勢。1995年我國重工業産值佔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為52.7%,2008年這一比重已經攀升到71.1%。2009年,在應對危機衝擊下大家所採取的非常態發展方式既有必要,卻也加劇了這一趨勢。伴隨這一趨勢,能源消耗快速增加,自2000年到2009年,我國能源消費年均增速已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費佔比為90%。
二是外需長期低迷,迫使我們必須對高能耗的中低端産業開展艱難的結構性調整。客觀地看,我國“高碳”的經濟結構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是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階段,這一發展階段歐美發達國家在幾十年前剛剛走過。但是,從目前的國內外市場環境看,我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卻是當年的歐美國家所不能比擬的。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遠未結束,全球經濟復蘇困難重重,歐美國家將長期面臨“去杠桿化”、財政赤字高企、需求不足等問題,以往過度借貸、過度消費的增長模式已經開始調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也在不斷升溫,因此,我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面臨外需持續低迷的壓力。而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凈出口拉動,消費增長不但相對較慢,且後續乏力。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很高,外貿依存度在2008年已上升到60%。許多産業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中低端,部分産業國內産能過剩明顯,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比如,25%的粗鋼産量依賴國際市場消化;平板玻璃的産量佔全球的50%;電解鋁産能佔全球的43%;造船業70%以上産量靠出口消化;太陽能電池産量的98%出口國外。隨著外需萎縮,大量外向度較高行業的結構調整不可避免。
因此,轉變我們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高碳”發展模式,加快技術創新,發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産業,加強節能,提高能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優化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
二、銀行業在低碳經濟發展和産業結構調整中積極發揮作用
近年來,為督促銀行業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引導銀行履行社會責任,銀監會先後出臺了《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商業銀行並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行動,致力於創新信貸服務機制,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減少高耗能、高排放産業信貸投放,支持産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據統計,自2008年底至2009年9月末,我國主要商業銀行鋼鐵、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高耗能産業貸款增速分別為13%、19%、-45%,均大大低於同期31%的貸款平均增速,信貸結構調整成效明顯。
在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實現我國經濟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的轉型過程中,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是要扮演好兩個角色。
第一,要成為低碳理念推廣的“踐行者”。2003年6月建立的《赤道原則》已逐漸成為國際銀行業務發展的環境與社會責任標準,這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理念是相吻合的。我國銀行業關鍵是一要有這種理念,上下一以貫之;二要探索建立節能環保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即經營策略、管理機制和激勵考核體系,從業務流程與規則上把好項目入口關和懲罰關。
第二,要成為低碳金融服務的“創新者”。近年來,一些銀行通過與國外有關機構合作,在研發面向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利用和可再生能源開發等項目的“綠色信貸”産品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當前,隨著國際碳交易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碳貨幣化程度日益提升,碳排放權已衍生為具有投資價值和流動性的金融資産。我國銀行業應進一步加強對國際碳金融發展的跟蹤研究,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開展“綠色信貸”及其它碳金融産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産品定價能力,爭取在全球碳金融體系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三、加強信貸管理,大力防範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行業信用風險
發展低碳經濟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調整,意味著未來的産業和市場都將出現深遠的變革,産業鏈的價值分佈將從向資源型企業傾斜轉而向低碳技術環節傾斜,從而不斷改善産業鏈條上的“低碳”與“高碳”配比,使國民經濟逐步趨向低碳經濟的標準。在這樣的大變革之下,銀行業必須正確把握産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在信貸資源配置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在抓住新的市場機遇的同時,有效規避結構調整中的風險。銀行業在支持低碳經濟發展與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缺乏綜合性的配套扶持政策。由於欠缺有效的風險補償、擔保和稅收減免等綜合配套政策,支持産業結構由“高碳”向“低碳”轉型的相關政策往往導致轉型企業經營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雖有社會效益,但缺乏經濟效益,直接導致銀行信貸風險的上升。此外,由於“綠色信貸”每個項目均涉及到不同行業、不同地區,僅依靠商業銀行難以確定其準確的環保標準和環境風險評級。信息支持要靠各方的協調配合,我們將積極會同有關部門推進“綠色信貸”目錄指引、項目環保標準、環境風險評級等專業標準的制定,以推動銀行相關業務的發展。
二是新興産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風險。當前不僅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等産能過剩的傳統産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與低碳經濟相關的新興産業也出現了一哄而上、重復引進和建設傾向。同時,當前一些新興和新能源産業還處在産業發展的初期階段,從全球範圍看都存在行業標準和技術不成熟的問題,即使現在採用了所謂最新的裝備和工藝,也可能會被迅速淘汰,産業的持續巨大投入相比其有效産出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以上這些因素,不僅對銀行存量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也加大了銀行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投放新增貸款的風險識別和信貸決策難度。為此,希望各有關部門從上到下及自下而上地加強支持和引導,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實現商業利益和可持續經營的同時,積極承擔環境和社會責任,支持低碳經濟發展,並切實防範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信貸風險。
各位來賓,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不僅是國際社會的呼聲,也是我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衷心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的國土能夠一年比一年更綠!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