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賈治邦: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22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發展現代林業 建設生態文明 推動科學發展
——賈治邦局長在中央黨校全體學員大會上的報告
(2009年10月9日)

    我向大家彙報三個問題:一是新時期林業的新地位新使命,二是我國林業建設的成就和發展思路,三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情況。

    一、關於新時期林業的新地位新使命

    在新的歷史時期,應對生態危機、維護生態安全已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課題,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科學發展已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全社會對林業的需求不斷增長,林業的功能和內涵不斷拓展,人們對林業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林業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重要,林業承擔的任務越來越艱巨,林業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大。

    今年6月,黨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對林業地位作出了“四個地位”的精闢概括,明確指出,林業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基礎地位,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總理對新時期林業的“四大使命”進行了科學分析,明確指出,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大舉措,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應對氣候變化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戰略選擇,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要途徑。這“四個地位”和“四大使命”,是我們黨對林業認識的最新成果,是新形勢下中央對林業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中央為什麼把林業擺到如此重要的地位,這是由林業既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公益事業、又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具有多種功能的基礎産業決定的。

    (一)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部門。林業既是挖坑栽樹的部門,也是生態建設的主體部門。根據國家賦予的職能和任務,林業部門承擔著建設和保護“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的重要職能,即: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在“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中,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起著主導和決定的作用。荒漠化主要是因為森林植被不斷遭受破壞而造成的,生物多樣性主要是依賴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而存在的。生物地理學家把森林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之肺”,把濕地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之腎”,把荒漠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一種很難醫治的病,把生物多樣性喻為“地球的免疫系統”。特別是森林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是陸地上兩大最主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生態平衡的主要調節器,在調節生物圈、大氣圈、水圈、地圈動態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能量與物質交換中扮演著主要角色,對保持陸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杠桿作用。“林是山之衣、水之源”。長期以來,由於對“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特別是對森林、濕地的嚴重破壞,已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危機。

    一是土地沙化。由於森林植被的減少,全球荒漠化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佔陸地總面積的1/4,而且還在以每年5萬~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導致人類生存空間逐漸縮小,110個國家、9億人口受到危害。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共有沙化土地174.3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陸地總面積的18.1%,嚴重影響著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成為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心腹之患。

    二是淡水減少。由於森林銳減和濕地退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水荒。科學家測算,1萬公頃森林可蓄水量相當於1000萬立方米的水庫庫容。尤其是,濕地是淡水的主要載體,我國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佔全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因為森林和濕地的大量消失,導致了全球60%的陸地淡水資源不足,100多個國家嚴重缺水,1/3的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缺水環境之中。

    三是物種滅絕。森林和濕地是巨大的物種基因庫。森林的破壞和濕地的減少,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物種的消亡。據專家測算,由於森林的大量減少和其他種種因素,現在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有許多物種在人類還未認識之前,就攜帶著它們特有的基因從地球上消失了,而它們對人類的價值很可能是難以估量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説,“一個基因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一個物種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

    如,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利用野生稻培育出的雜交水稻,使我國的水稻産量成倍增加,為解決我國13億人的吃飯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説,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對一個國家和全人類都是重大的損失。

    四是文明消失。歷史上曾經顯赫一時的古黃河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是由於森林和濕地的消失而衰落或轉移的。早在100年前,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就深刻地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了,但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正因此成為荒蕪的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人類歷史上,因破壞森林、濕地導致國家衰亡、文明消失的事例屢見不鮮。這已在國際社會形成了共識。2000年,聯合國已向全人類發出了嚴重警告:全球的森林已減少了50%,難以支撐人類文明大廈。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發佈的《地球生命報告》進一步指出,“全球金融危機是無法與即將崩潰的生態危機相比的,人類每年消耗掉的自然資源要多於地球本身再生資源的30%,其結果是每年的生態債務高達4萬億至4.5萬億美元”。“如果到2030年情況依然如此,維持人類生計將需要兩個地球”。

    實踐證明,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在維護地球生態平衡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無論損害和破壞哪一個系統,都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平衡,影響地球的健康長壽,危及人類的生存根基。只有建設和保護好這些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好生物多樣性,人類才能永遠地在地球這一美麗的共同家園裏繁衍生息、發展進步。

    林業既是生産物質産品的部門,也是生産生態産品的部門。物質産品、生態産品和文化産品是支撐現代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三大類産品。林業不僅可以生産出經濟建設所必需的物質産品,而且能夠生産大量的生態産品。它是怎樣生産生態産品的呢?我們種一棵樹,保護一片濕地,就相當於建了一個工廠,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護物種基因,減少噪音,減輕光輻射等等,濕地也可以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還可以凈化水質。據科學家測算,森林提供了人類生存60%的氧氣,維護了全球陸地90%的生物物種;優質森林生態系統可減少土壤沖刷量的90%,可降低風速60%~80%,可吸收35%~75%的太陽輻射,可使空氣濕度增加15%~20%。科學家斷言,假如森林從地球上消失,陸地90%的生物將滅絕,全球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生物固氮將減少90%,生物放氧將減少60%,同時將伴生許多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人類將無法生存。

    維繫人的生命不僅要有吃的、穿的、住的等物質産品,而且也離不開氧氣、水、適宜的生境等生態産品。據科學家研究,人的壽命主要受遺傳圈、社會圈和自然圈的影響,其中遺傳因素佔20%左右,其他取決於社會圈和自然圈。社會圈影響人的喜怒哀樂,會給人帶來壓抑、憂鬱等問題。自然圈可以愉悅人的心情,舒緩人的壓力,消除憂鬱和壓抑,森林還能釋放出大量的負氧離子,像保健品一樣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改善人體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據科學研究,在人的視野中,綠色達到25%以上時,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勞,使人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得到釋放,居民每週進入森林綠地休閒的次數越多,其心理壓力指數就越低。社會圈中的人,如果感到精神壓抑,就可以到自然圈中呼吸新鮮空氣,釋放心理壓力,促進身心健康。四川的九寨溝因為森林豐富,1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一般超過1萬個,高的達到8萬個,而城市的空氣質量達到一級時,負氧離子含量也只有1000多個,天安門廣場的負氧離子只有400多個。我國四川彭山、廣西巴馬、湖北鐘祥之所以成為長壽之鄉,其共同特點就是森林覆蓋率高,空氣中的負氧離子豐富,形成了天然的氧吧。

    總之,林業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既是經濟建設的重要部門,又是生態建設的主體部門;既是生産物質産品的部門,又是生産生態産品的部門。林業部門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確立的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建設生態文明,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努力把更多更好的生態産品奉獻給社會和人們。

    (二)發展林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眾所週知,全球氣候變化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多、形成了溫室效應而導致的。應對氣候變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

    從一定意義上講,森林是固態的碳,是地球碳循環的重要載體,是維持空氣碳平衡的重要杠桿,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全球森林對碳的吸收和儲量佔全球每年大氣和地表碳流動量的90%。森林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並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貯存下來,這個過程國際上把它叫作碳匯。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的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專家測算,一座20萬千瓦機組的煤炭發電廠每年約排放87.78萬噸二氧化碳,可被48萬畝人工林吸收;一架波音777飛機從北京到上海來回旅程約4個小時,按一天一個來回算,一年約排放2.8萬噸二氧化碳,可被1.5萬畝人工林吸收;一輛奧迪A4汽車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20.2噸,可被11畝人工林吸收。

    森林既是碳匯,又是碳源。增加森林資源就能增加碳吸收,破壞和減少森林就會增加碳排放。據聯合國《2000年全球環境展望》公佈的數據,全球森林已從76億公頃減少到38億公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減少了一半。據專家研究,林地轉化為農地10年後,土壤有機碳平均下降30.3%。目前,全球毀林引起的碳排放從1850年的每年3億噸,增加到20世紀80年代末每年20多億噸,佔同期人類活動碳排放的23%~27%,使其成為僅次於化石燃料的碳排放源。

    正是深刻認識到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兩條主要減排途徑:一是工業直接減排,即通過工業減産或技術改造直接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二是通過森林碳匯來進行間接減排,充分發揮森林的固碳功能。森林固碳由於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好,已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據目前的國際市場價格,新造林固定一噸二氧化碳的價格約為2.8美元~5美元。現在,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森林減排的作用。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碳排放大國。國際能源署稱,到2010年,我國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為了應對氣候變暖,我國制定了“十一五”期間污染氣體排放減少10%的目標,對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這是非常必要的。但這種減排措施投入大、成本高,還將影響經濟發展、影響就業。據測算,如果將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個百分點,儘管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少0.74%,但同時會造成GDP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減少470多萬個就業崗位。當前,我國要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搶佔制高點,必須全力打好“森林碳匯”這張牌。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全球森林資源的最新評估,我國人工林面積8億畝,居世界第一。我國人工林年均增量佔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在全球森林資源繼續呈減少趨勢的情況下,亞太地區森林面積之所以出現了凈增長,主要就是由於中國森林資源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國家森林資源減少的結果。這説明,我國為世界應對氣候變化作出了獨特貢獻。對這一點,我們要積極主張,大力宣傳。2007年,胡錦濤主席在第15次APEC會議上提出了“建立亞太森林恢復和可持續管理網絡”的重要倡議並承諾到2010年中國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0%,被譽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森林方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2009年9月22日至23日,在聯合國舉行的氣候變化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又提出了增加森林碳匯等建議,並承諾到2020年中國要增加森林面積4000萬公頃,增加森林蓄積量13億立方米,再次贏得世界各國的高度評價。國際輿論稱,胡錦濤的減排承諾贏得世界掌聲,中國讓全球氣候談判出現了轉機。CNN當天報道説,中國計劃增加的4000萬公頃森林,相當於挪威的國土面積。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説:“其他地方的很多人並不知道,近兩年來,中國每年植的樹是全世界其他地區加起來的2.5倍”,“我認為中國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這期間,我代表中國政府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關於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碳排放高級別會議,提出了我國的主張,展示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負責任的積極態度。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加快林業發展,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在氣候變化外交舞臺的話語權,具有戰略意義。

    (三)林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所在。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産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經濟形態的總稱,也是綠色經濟的一種形態。它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潮流。從美國、德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到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都推出了一系列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和舉措。我國要搶佔未來國際經濟競爭制高點,就必須緊跟時代潮流,堅定不移地走發展低碳經濟之路。要看到,低碳經濟的理念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要求,在本質上和內涵上是一致的,與我國現有政策體系是相符合的。發展低碳經濟,就是要通過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政策措施,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應對氣候變化作貢獻。

    森林作為一種可再生的能源資源,具有巨大的經濟功能,是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潛力所在。第一,木材、鋼鐵、水泥是經濟建設不可或缺的世界公認的三大傳統原材料。和鋼材、水泥相比,木材是綠色的、環保的、可降解的原材料,用木材代替鋼材和水泥,單位能耗可從800降到100,可以減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對發展低碳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意義十分重大。我國是木材消耗大國,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7年我國進口林産品折合原木達到1.55億立方米,佔全國年木材消費量的一半左右。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木材需求量還將大幅度增加。而全球保護森林資源的呼聲日益高漲,許多國家開始限制原木出口,維護木材安全已成為我國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我們必須逐步改變大量依靠進口木材的局面,立足國內43億畝林地來解決我國的木材供應問題,為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提供可靠的木材保障。第二,森林是一種僅次於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戰略性能源資源,而且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點。森林生物質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實或籽提煉柴油,用木質纖維燃燒發電。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發展森林生物質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替代戰略的重要選擇。巴西、瑞典、奧地利的生物質能源已分別佔到其能源總消耗的29%、25%、10%。我國有種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樹種154種,如麻瘋樹、文冠果、黃連木等;每年還有可利用枝椏剩餘物燃燒發電的能源量約3億噸,發展森林生物質能源前景十分廣闊,對於開發替代能源、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重大意義。第三,發展木本糧油不僅能增加碳匯,也是維護國家糧油安全的重要途徑。我國木本糧油樹種十分豐富,有適宜發展木本糧油的山地1.6億畝。其中,油茶就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優良的油料樹種,茶油的品質比橄欖油還好。目前,全國食用植物油60%靠進口。如果種植和改造9000萬畝高産油茶林,就可年産茶油450萬噸,不僅可使我國食用植物油進口量減少50%左右,還可騰出1億畝種植油菜的耕地來種植糧食,這對於優化經濟結構,維護國家糧油安全具有戰略意義。

    二、關於我國林業建設成就和發展思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始終高度重視林業工作,把加快林業發展、加強生態建設放在重要戰略位置。毛澤東同志發出了“綠化祖國”的偉大號召。鄧小平同志倡導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江澤民同志提出了“再造祖國秀美山川”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全國人民和林業戰線廣大幹部職工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我國林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是森林資源明顯增長。長期以來,我們堅持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有力促進了森林資源的恢復和增長。

    二是局部生態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平原綠化等重點生態工程,對生態狀況脆弱、生態地位突出的重點地區進行集中治理,呈現出森林植被增加、局部生態改善的良好勢頭。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三北防護林工程造林3.67億畝、治理沙化土地27.8萬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面積38.6萬平方公里,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一倍。通過10年來的有效保護,天然林保護工程有效保護天然林14.3億畝,減少森林資源消耗4.26億立方米,工程區森林蓄積凈增11.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增加了5.8個百分點。退耕還林工程造林4.15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76億畝,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多百分點,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此外,無林少林的廣大平原地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5.8%,農田林網控制率增加到74%。

    三是防沙治沙明顯突破。我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出臺了全國防沙治沙規劃,按照科學防治、綜合防治、依法防治的方針,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等工程,沙化土地面積開始縮減,總體上實現了從“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全國沙化土地面積已由上世紀末的年均擴展約3436平方公里變為目前的年均縮減約1283平方公里。陜西、寧夏、內蒙古等過去主要的風沙源沙化危害已明顯減輕,有的地方開始再現“塞上江南”、“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好景象。

    四是保護工作明顯加強。國家先後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全國累計建立林業自然保護區2006處,總面積18.4億畝,佔國土面積的12.8%,有效保護了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大熊貓、朱鹮、揚子鱷、蘭科植物等瀕危物種種群得到恢復發展。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553處、國家濕地公園38處、國際重要濕地36處,49%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在全球氣候變暖,各地森林火災頻發的情況下,我國森林火災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低於世界1‰的平均水平。

    五是供給能力明顯提高。林業産業功能不斷拓展,規模顯著擴大,結構明顯優化。木材生産、木漿造紙、傢具製造等木質産業快速發展,幹鮮果品、木本糧油、森林旅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等非木質産業強勁增長,生物質能源、生物制藥、生物質材料等新興産業方興未艾。60年累計為社會提供木材60多億立方米,人造板、地板、傢具、松香等産品産量居世界首位,經濟林、花卉、紫膠、活性炭等産品産量居世界前列。2008年,我國林業産業産值達到1.44萬億元,林産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719億美元,已躍升為世界林産品生産和貿易大國。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嚴重不足,質量依然不高,森林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仍然非常脆弱,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還很不適應。我國森林覆蓋率排在世界第130位。我國自然濕地面積5.43億畝,僅佔國土面積的3.77%,遠低於世界16%的平均水平。我國也是世界上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總體上看,生態産品已成為當今社會最短缺的産品之一,生態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生態差距已成為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差距之一,生態承載力低與經濟高速增長的不協調已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可以實現,而解決生態問題、實現生態良好的目標,任務異常艱巨。

    為了加快改變這種狀況,滿足社會對林業的多種需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林業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及新時期林業的新變化、新地位、新使命,我們確立了“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林業工作總體思路。

    發展現代林業是林業工作的總任務,建設生態文明是林業工作的總目標,推動科學發展是林業工作的總要求,三者緊密聯絡、有機統一,共同構成了我國林業發展總體思路的核心和主題,共同成為林業建設的旗幟和方向。現代林業是科學發展的林業,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其核心內容是,用現代科學技術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産業體系、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全面開發和不斷提升林業的多種功能,努力提高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對林業的多樣化需求。只有發展現代林業,建好林業三大體系,特別是實現生態良好,才能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最高級的文明形態,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文明是人類追求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崇高目標,也是發展現代林業、促進科學發展的最終目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確立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對全國提出的根本要求。我們之所以要大力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真正為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現代林業建設主要有三大目標:一是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構建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就是要建設和保護好“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努力構建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二是構建發達的林業産業體系。切實加強第一産業,全面提升第二産業,大力發展第三産業,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積極轉變增長方式,著力建立起以森林培育、木本油料、木材加工、林下經濟、竹藤花卉、森林旅遊、生物質能源、林産化工、木雕根藝、野生動物馴養繁育利用等十大産業為支柱的林業産業體系,全面提升林業對現代化建設的經濟貢獻率。三是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世界著名生態和社會學家唐納德•沃斯特指出:“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全球性生態危機,起因不在生態系統本身,而在於我們的文化系統。要渡過這一危機,必須盡可能清楚地理解我們的文化對自然的影響。”羅馬俱樂部的創始人貝切利指出:“人類創造了技術圈,入侵生物圈,進行過多的榨取,從而破壞了人類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礎。因此,如果我們想自救的話,只有進行文化價值觀念的革命。”因此,只有從更深的思想文化層面解決問題,讓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生態危機,才能建設好生態文明,推動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就是要普及生態知識,宣傳生態典型,增強生態意識,繁榮生態文化,樹立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明,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價值觀,努力構建主題突出、內容豐富、貼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生態文化體系,全面提升林業對現代文明發展的引領作用。

    林業三大體系是互相聯絡、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沒有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林業産業就是無源之水;沒有發達的林業産業體系,生態建設就沒有活力和動力;沒有生態文化的大發展,人們的生態文明觀就難以樹立,人們的生態意識就難以增強,生態建設和林業産業發展就沒有堅實的思想保障。只有林業三大體系實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建設好現代林業,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三、關於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根據林業建設的總體思路,要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必須加快林業改革發展,創新林業的體制機制,增強林業的發展活力。當前,我們正在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場改革是當前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現代林業建設的主要抓手,已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農民群眾稱為“第三次土地改革”。這次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主要內容是在保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林地承包經營權交給農民,確立農民的經營主體地位,並享有對林木的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總體目標是: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改革任務,並通過完善政策、健全服務、規範管理,形成集體林業的良性發展機制,逐步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的目標。

    黨中央、國務院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多次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重要指示,並深入基層考察指導工作。回良玉副總理也多次到福建、江西、遼寧、雲南等地進行調研,召開座談會,提出了許多具體指導意見。為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去年中央專門召開了政治局常委會議、政治局會議,國務院專門召開了常務會議,制定頒發了《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今年又召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全面部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項改革的重大意義、主要成效和今後的工作重點。

    (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黨中央、國務院之所以這麼重視這場改革,主要是因為這場改革事關興林富民、事關農村發展、事關生態文明建設,對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林業建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第一,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胡錦濤總書記特別強調,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我國農村經營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意義確實很重大。30年前的“包田包産”到戶,真正實現了“田有其主”,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産力,不僅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而且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30年後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就是要“包山包林”到戶,真正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從根本上解決過去長期存在的産權歸屬不清晰、經營主體不落實、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其實質是農村經營制度改革在林地上的拓展和延伸,必將再次激發億萬農民的創業熱情,實現農村社會生産力的又一次大解放,進一步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

    第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經營制度的豐富和發展。這場改革既與耕地改革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承包到戶的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具有四個非常鮮明的特性。一是具有物權性。物權法明確規定,林地承包經營權為用益物權。林地的原始承包經營權只能由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依法享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在承包期內,集體經濟組織不得收回或調整農民承包的林地,賦予農民的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都要依法保護和落實。二是具有長期性。2008年中央10號文件明確規定,林地承包期為70年,承包期屆滿還可繼續承包。溫家寶總理指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30年不變就是長期不變,70年不變更是長久不變。這讓農民吃下了長效“定心丸”。三是具有流轉性。在不改變林地用途和依法自願有償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經營權人對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可採取多種方式流轉,依法進行轉包、出租。四是具有資本性。農民在改革中分到的林木是一筆可觀的森林資産。同時,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還具有資本的功能,可以作為入股、抵押或出資、合作的條件。這是農村土地經營的重大突破,也是農村金融的重大突破,破解了農村發展融資難等問題,帶動了金融資本向農村流動。因此,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超越了農村聯産承包責任制,是更深入、更徹底的土地制度改革。

    第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這場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生態得保護、農民得實惠,充分體現了發展是第一要義,體現了以人為本,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國發展最薄弱的地方是山區,山區農民還沒有完全脫貧致富,山區發展潛力在山,希望在林。隨著改革的深入,政策的落實,林業産業就會很快發展壯大起來,林地的潛力就會釋放出來,從而把山區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縮小山區與農區、山區與城鎮的差距,促進城鄉全面協調發展。當前,生態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調動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可以全面提升林地經營水平,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改善森林資源結構,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全面增強森林的經濟功能、生態功能等多種功能,充分發揮森林的經濟、生態、社會等多種效益,就可以有效解決我國的生態問題。實踐證明,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高度重視林業,大力發展林業,以林業的大發展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第四,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大家知道,經濟發展永恒的動力是消費,當前我們應對金融危機要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關鍵是擴大消費。如果消費上不去,投資過快形成的産能就釋放不出來,就好像吃進去消化不了又拉不出來,這樣會更危險。我們國家擴大消費的潛力在農村,廣大農民和部分城市低收入者消費意願強、傾向高、潛力大,但沒有錢消費,購買力低,而高收入者雖然購買力強,但消費傾向低,這就出現了購買能力和消費意願的錯位。當前進行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農民獲得了一筆可觀的資産,調動了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培育了更多的林業經營主體,對農民就業形成“磁吸效應”,對農民增收形成“倍數效應”。很多返鄉農民工通過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發展森林旅遊等,不僅實現了再就業,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來自林業的收入。不少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地方,已經出現了“一戶承包,全家就業”、“城裏下崗,山上創業”的局面,實現了“不離鄉可就業,不出山能致富”,對應對金融危機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目前,福建、江西、遼寧、浙江、雲南5省基本完成了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任務,另有14個省(區、市)改革已全面鋪開,其他省(區、市)也正在進行試點。全國已確權到戶的林地面積15.1億畝,佔集體林地總面積的59.8%。從各地情況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初步帶來了“民富林興、生態好轉”的可喜局面。

    一是農民造林育林護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林改前,山林是集體的,“人人都有,人人都沒有”,村幹部認為是村委會的,隨意處置,廣大村民既沒有經營權,也沒有收益權。村民説:“林不歸我,我不愛林;利不歸我,我不營林;責不連我,我不護林。”林改將林地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明晰到農戶,使農民成了山林的主人,造林育林護林積極性空前高漲,實現了從“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的可喜轉變,造林面積大幅增加。去冬今春,河南省完成造林749萬畝,是前4年的總和。江西省完成造林560萬畝,創歷史新高。福建省自2003年以來,全省新造林面積連續5年超過200萬畝,年均造林面積比林改前翻了一番。

    二是資金等生産要素大量向林區流動。2008年,浙江省各級財政投入林業建設資金350多億元,還有8600多家非公有制單位投資林業150多億元,加農民自籌資金等,累計達到600多億元。近年來,福建省僅南平市社會投入林業的資金就達到83億元,其中民間資金佔到80億元。同時,金融機構的資金也大量投向林業。全國已有20個省(區、市)開展了林權抵押貸款工作,貸款金額達到121億元。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部門已與金融機構簽訂合作協議,授信金額達到1050億元。

    三是農民收入明顯增加。據對19個省(區、市)林改縣的不完全統計,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近5000元,明顯高於非林改縣。浙江省安吉縣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0343元,其中林業收入6500元,為總收入的63%。甘肅省合水縣一農民通過租賃林地發展林下經濟,2009年到現在大半年間,林下放養生態肉雞4萬隻,産出已經達到120多萬元。福建省自2003年以來,全省農民人均林業收入年均增長25%,主要林區農民的林業收入已佔到總收入的58%。陜西省寧陜縣新場鄉同心村是出了名的窮地方,林改以來,大力發展林業産業,農民收入年均增加三成多,老支書李永貴説,林改前村民有四愁:一愁林子沒人管,二愁閒著沒事幹,三愁過年吃白飯,四愁娃兒都成光棍漢。林改後,林子有人管了,林地也掙錢了,打工的往回趕了,小夥也有姑娘對上眼了。吉林省集安市按照“土地管吃飯、林子管賺錢”的思路,引導農民大力推廣“水陸空”立體生態經濟模式,在池塘邊種樹、林下種參、林地養蛙、林間養蜂,農民收入成倍增加,許多打工的村民紛紛回鄉發展林業産業,青石鎮秋皮村一位返鄉農民工致富後感慨地説:“家鄉林改了,在外面當別人的打工仔,還不如回家當自己的林老闆”。

    四是林業産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了森林資源的資産化,為林業産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改革後,農民著力發展林下經濟、木本油料、林産品精深加工、森林旅遊及種苗花卉、幹鮮水果等,林業産業發展方興未艾。福建省林業總産值由2003年的720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324億元,南平市規模以上林業企業總産值達到45.5億元,佔工業産值的78.7%,同比增長40.4%。浙江省林業總産值達到1457億元,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的支柱産業,有36個縣林業産值超過10億元,6個縣超過50億元。同時,還形成了一批專門幫別人經營林地的新型經營主體,俗稱“林保姆”,目前林保姆專業戶已達3.58萬家。江西省毛竹産量豐富,但是過去由於産權不明晰,稅費負擔重等因素,農民收入很低,有的農民形象地説:“砍下一根毛竹,得到的只是一雙筷子。”林改後,江西竹産業改變了過去以賣原竹、原材料和粗加工産品為主的格局,從竹蔸到竹梢,從竹根到竹葉,基本上實現了綜合利用,提高了毛竹的附加值。竹産品加工産值近3年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全省固定資産在5000萬元到1億元之間的竹産品加工企業已發展到40多家。

    五是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由於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集體林地四至界限不明、權屬不清,關係錯綜複雜、民間糾紛不斷。林改中,各地堅持依法決策、民主決策,認真踏查界限,認真排查糾紛,以群眾滿不滿意為標準,大量的林權糾紛得到化解。據對19個省(區、市)的統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已解決各類山林糾紛57萬多起,調處率為83.8%,有效消除了農村大量不穩定因素。改革後農民專注于山林經營,農村各種社會矛盾明顯減少,許多“貧困村”變成了“富裕村”,一些“上訪村”變成了“穩定村”。福建省永安市桂溪村改革前,80%的農村勞動力無所事事,聚眾賭博,改革後,村民學科技、搞經營、跑市場,從有名的“賭博村”變成了“文明村”。貴州省匯川區是2003年成立的新區,人口來源不一,林地權屬混亂,矛盾糾紛不斷,還常常為林權爭議而發生群體性流血事件,林改中,他們按照“兩走兩不走”(走群眾認可、走民間調解,不走行政訴訟、不走司法程序),“三到場”(政策宣傳到現場、勘界確權到現場、糾紛調處到現場),“四不出”(戶與戶糾紛不出組、組與組糾紛不出村、村與村糾紛不出鎮、鎮與鎮糾紛不出區)的糾紛調解辦法,調解了2103起糾紛,調解率達到95%,再沒有出現過放火燒山、亂砍濫伐、打架鬥毆事件。

    實踐證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順民心、合民意,贏得了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溫家寶總理在中央林業工作會議上指出,林業正在進行著一場史無前例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場改革是農民的創造、是基層的經驗,它的意義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一樣重要而具有歷史意義。它在國民經濟建設特別是農業發展中,在農民增收致富中,在改善生態、應對氣候變化中,都將發揮巨大的無可比擬的作用。

    (三)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必須深化以完善政策為重點的各項配套改革。我國農村改革已經走過了30多年曆程,目前還在深入推進、不斷完善,而我國林業改革剛剛起步,而且在很多方面比耕地改革更複雜,尤其是林業生産週期長,改革後不可能像耕地改革那樣第二年就見效。因此,明晰産權、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完成後,必須不斷深化配套改革,繼續完善政策措施,才能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

    第一,抓緊建立“四項制度、一個體系”,完善支持現代林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一是建立林業公共財政制度。即:建立林業投入保障、生態效益補償、林業補貼、稅費扶持等制度,將林業部門行政事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將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以及林業行政執法體系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基本建設規劃,將林區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相關行業的發展規劃。二是建立健全林業金融支撐制度。主要是建立健全林權抵押貸款制度和政策性森林保險制度。三是建立健全林木採伐管理制度。賦予森林經營者更充分的林木處置權,簡化採伐審批程序,做到簡便易行、公開透明,推行採伐限額公示制度。實行林木採伐分類管理,非林業用地林木不納入採伐限額管理,由經營者自主採伐;商品林採伐指標5年內可結轉使用。四是建立健全集體林權流轉制度。在不改變林地集體所有性質、不改變林地用途、不損害農民林地承包權益的前提下,允許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鼓勵農民走專業合作的路子,聯合起來開展規模經營、集約經營。五是建立健全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林業發展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第二,全面放活經營,確保農民獲得林業經營自主權。將林地交給農民後,只要不改變林地用途,不損害林地,種什麼、開發什麼、經營什麼,都要由農民自主決定。各級政府可以提出要求,加強引導,但是要確保農民對林地的自主經營權,真正把林地經營放開搞活。只有把經營權真正交給農民,農民才能有發展林業的積極性,既達到保護生態和綠化國土的目的,又使農民增産增收。尤其要放活商品林的經營,讓經營主體依法自主決定經營方向和經營模式、自主銷售林産品,這樣林業發展才充滿活力和吸引力。

    第三,加快發展林業産業,切實提高農民經營林業的經濟收益。農民從事林業生産,除獲得國家補貼外,其他經濟收益主要通過發展林業産業來實現。要讓農民通過改革得實惠,就必須大力發展林業産業,讓農民充分利用林業生産資料實現增收致富的目的。只有林業産業實現增效,農民群眾才能增收,森林資源才能增長,最終實現興林富民的改革目標。要力爭在森林經營、木本油料、生物質能源、林下經濟、森林旅遊、林産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林業發展提供持久的動力。

    第四,轉變林業部門職能,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供更好的綜合服務。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林業發展呈現出産權主體多元化、經營形式多樣化、森林資源資本化、服務對象分散化的新情況。各級林業部門必須儘快轉變職能,著力強化服務。加強政策服務,簡化審批手續和環節,使農民獲得更方便、更直接、更優質的行政服務。加強市場服務和信息服務,為農民進入市場、銷售産品提供暢通的渠道。特別要加強種苗培育、造林營林、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林産品加工等方面的科技服務,全面提升林業的質量效益。

    林業是關係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根基、關係全球生態安全的偉大事業。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説,誰在生態問題上主動採取行動,誰就能在今後的國際舞臺上起領導作用。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歷史進程中,林業發展又迎來了一個機會難得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百倍珍惜這個機遇,切實肩負時代重任,按照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的部署,精心謀劃,狠抓落實,為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鏈結
· 林業局長賈治邦:在西部大開發中築牢林業基礎地位
· 林業局局長賈治邦:讓農民成為林改的最大受益者
· 林業局局長賈治邦指出森林經營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 林業局局長賈治邦:將採取三大措施保障木材安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