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賈治邦局長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説,2009年,林業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受到空前重視,為國家外交戰略作出了重要貢獻。在2009年第17次APEC會議上,胡錦濤主席再次強調了“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建設。在胡錦濤主席的重視下,亞太森林網絡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影響不斷提升。在2009年9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向世界作出了“大力增加森林碳匯,爭取到2020年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的莊嚴承諾,又一次贏得了世界各國的高度評價。當時的國際輿論稱,胡錦濤主席的減排承諾贏得了世界掌聲,中國讓全球氣候談判出現了轉機。CNN當天報道説,中國計劃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相當於挪威的國土面積。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説:“其他地方的很多人並不知道,近兩年來,中國每年植的樹是全世界其他地區加起來的2.5倍”,“中國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向世界鄭重宣佈,中國是世界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人工造林面積居世界第一。充分表明了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的巨大貢獻。為配合國家整體外交,國家林業局派代表團出席了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和哥本哈根會議,積極參加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議題談判,參與相關國際規則制訂,適時發佈了《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紮實推進林業碳匯計量和監測工作。林業還成為中美、中日、中歐、中非戰略經濟合作的重要議題。打擊木材非法採伐、國際履約以及經濟技術合作等領域也取得了新進展。國際竹藤組織成員國達到34個,在20多個國家開展了30多個建設項目。同時,加強了境外森林資源合作,落實了境外森林資源合作6項扶持政策,發佈了《中國企業境外森林可持續經營利用指南》,確定了10個在俄木材深加工重點項目,總投資達6.37億美元。山東省17家企業已投資4.72億美元在境外租賃或購置森林7875萬畝、蓄積量近4億立方米。爭取歐投行貸款5000萬歐元,實施了林業生物質能源和碳匯項目。總投資2億美元的世行貸款“林業綜合發展項目”和總投資1.8億美元的亞行貸款“西北三省區林業生態發展項目”準備工作基本完成。
林業隊伍建設繼續加強
賈治邦局長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説,2009年,林業隊伍建設繼續加強。深入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幹部競爭上崗、輪崗交流力度明顯加大,開展了幹部集中教育管理活動,推進了幹部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開展了“小金庫”專項治理活動,加強了機關建設、黨的建設和廉政建設。實施了派駐地方林業監督管理機構合署辦公,提升了監管水平。森林公安基本完成了“三定”工作,正規化建設全面加強。各省區市進一步加強了林業機構建設,職能得到明顯拓展。啟動了全國林業站標準化建設試點。後勤保障、工青婦、老幹部、林業社團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林業改革發展面臨的新形勢
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賈治邦局長説,當前,林業改革發展面臨著千載難逢的好機遇,承擔著十分重大的歷史任務。
第一,發展林業已成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成為全黨全國工作的戰略重點。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特點提出的重大戰略指導思想,是統領國家各項事業改革發展的總方針、總政策和總要求。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林業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産業,在經濟建設、生態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實現科學發展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重大舉措,這是中央林業工作會議賦予新時期林業的首要使命。為什麼中央把林業提升到這樣特殊的戰略位置?首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舉措,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實踐。農村和城市發展的不協調,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不協調。我國有9億農村人口和27億畝集體林地,山區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近70%,山區人口占全國人口近60%。實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充分釋放億萬農民的巨大潛能和集體林地的巨大潛力,不僅可以極大地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加快實現農民特別是山區農民的小康目標,而且可以極大地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這既體現了發展這個第一要義,又體現了以人為本;既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體現了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其次,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産業和公益事業,承擔著物質産品和生態産品的供給任務。在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林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態建設中林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開發中林業具有基礎地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展林業已成為全黨全國工作的戰略重點,必須加快林業發展,才能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才能建設好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才能全面提升生態承載力,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進。按照中央的部署,各級黨委政府自覺將發展林業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實踐,把林業擺上了戰略位置,在全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加快林業改革發展的新熱潮。山東省把林業發展作為“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主要載體,加快推進綠色山東建設。湖南省把保持青山綠水、增加森林覆蓋率和蓄積量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四條底線”之一。雲南省把林業發展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舉措,力爭農民林業人均收入達到3000元,實現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江西省把到201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3%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主要指標,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帶頭參加植樹造林,將每年春節後上班的第一天確定為植樹團拜活動。江蘇、河南、重慶、甘肅、陜西、河北、江西等省區分別將造林綠化、林改等主要任務納入地方黨政班子考核指標。各地召開省委或全省林業工作會議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是劃時代的,全國形成的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的大好局面,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發展林業已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林業部門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部門。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這標誌著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新目標和新任務,標誌著建設生態文明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崇高追求。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過程中,自覺遵守自然和社會客觀規律,不斷調整改善進而實現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産業結構和生態化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達到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和諧共進,取得的物質和精神的總和,是人類文明的高級形態。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發展林業作為首要任務,充分發揮林業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這是因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維護生態平衡中起著決定作用。林業部門承擔著建設和保護“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的重要職能,即: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科學家把森林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之肺”,把濕地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之腎”,把荒漠生態系統喻為地球一種很難醫治的疾病,把生物多樣性喻為“地球的免疫系統”。這“三個系統一個多樣性”,對保持陸地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起著中樞和杠桿作用,無論損害和破壞哪一個系統,都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平衡,影響地球的健康長壽,危及人類生存的根基。只有建設和保護好這些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好生物多樣性,人類才能永遠地在地球這一共同的美麗家園裏繁衍生息、發展進步。其次,林業是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必然選擇。森林既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又是一個最大的循環經濟體,具有“生産—消費—分解”可循環的基本屬性。木材是經濟建設不可缺少的世界公認的三大傳統原材料之一,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環保、綠色的獨特優勢。在經濟建設中用木材和木材深加工製成品代替鋼鐵、水泥和石油、天然氣深加工製成品,不僅可以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森林又是一種僅次於煤炭、石油、天然氣的第四大戰略性能源。利用林木的枝丫發電和林木的果實煉油不僅潛力巨大,而且再生力強。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況下,發展森林生物質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替代的重大戰略,也是我國開發替代能源的戰略選擇。各級黨委政府在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中,都把加快林業改革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把林業部門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部門,確立了生態立省、生態興省、生態強省的發展戰略,林業的地位空前提高,林業的投資顯著增加,林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重慶市把建設“森林重慶”作為建成長江上遊生態文明示範區的主要目標,制定了建設規劃,僅2009年就投資178億元,造林798萬畝,超過前十年的總和。河南省實施了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2009年投資79億元,造林715萬畝。山西省實施生態興省戰略,大力推進省級造林綠化十大工程。廣東省將用5年時間在全省建成1萬個以上生態文明村,等等。全國各地掀起了興林、種樹、護綠三大熱潮。
第三,發展林業已成為全球政治的重大議題,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形成碳匯。科學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平均能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二是貯存功能。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陸地生態系統一半以上的碳,儲存在森林生態系統中。同時,木製品的儲碳能力也很強。據日本《木材工業》報道,全球木製品碳儲量每年約增加6000萬噸。三是替代功能。據國際能源機構測算,用木結構代替鋼筋混凝土結構,單位能耗可從800降到100。由於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這些特殊功能,因此,《京都議定書》規定了工業直接減排和森林間接減排兩條途徑。日本在第一個承諾期,承諾減排6%,其中3.9%通過森林間接減排來實現。2007年在第15次APEC會議上,胡錦濤主席提出我國森林覆蓋率要由18.21%提高到2010年的20%,並倡導與美國、澳大利亞發起建立“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被國際社會譽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森林方案”。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又提出了我國到2020年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增長的目標,又獲得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雖然119個國家的首腦和眾多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5萬人分別代表不同國家、不同利益集團展開了異常艱難的談判和辯論,但各方對森林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高度一致,成為大會談判的突出亮點,寫入了《哥本哈根協議》,明確指出,減少由毀林和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增加森林碳匯,在應對氣候變化中至關重要,發達國家應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採取相應措施。同時決定建立哥本哈根基金予以支持。這一重要成果,為更廣泛更充分地發揮森林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特殊作用,展示了廣闊前景。我國是二氧化碳排放大國,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必然繼續增加。加快林業發展、增加森林碳匯已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選擇,成為爭取發展空間、維護國家形象的戰略制高點。
第四,發展林業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成為拉動國內需求的戰略舉措。經濟發展的永恒動力是消費,擴大內需的關鍵是擴大消費。如果消費上不去,投資過快形成的産能就釋放不出來,就好像人吃進去消化不了,拉不出來,這樣會更危險。我們國家擴大消費的潛力在農村,廣大農民和部分城市低收入者消費意願強,消費傾向高,但沒有錢消費,購買力低,而高收入者雖然購買力強,但消費傾向低,這就出現了購買能力和消費意願的錯位。要解決這一癥結,就要擴大農民消費,根本措施是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的希望和潛力在林業。各級黨委政府已把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林業産業作為破解“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和拉動國內需求的重大舉措來抓,取得了明顯成效。新疆自治區已把發展林果業作為實現農民人均收入過萬元的根本舉措,特色林果業目前已成為新疆尤其是南疆5地州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徑。若羌縣進入盛産期的紅棗畝均效益都在萬元以上,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已超過8000元,其中紅棗收入達到6400元,一些農戶靠種植紅棗成了10萬元戶,有的已成為百萬富翁。各地興林富民的典型,為增加農民收入、拉動國內需求,展示了光明前景。當然,林業生産週期長,不像耕地承包那樣收效快,但隨著林業産業的大發展,必將使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推動整個國民經濟再上一個大臺階。
總之,時代潮流已經把林業推到了歷史的前臺,林業發展既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又面臨著十分艱巨而光榮的歷史使命。我們一定要用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來認識林業,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林業的“四個地位”、“四大使命”,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上來,把行動落實到中央的部署中去,緊緊抓住發展機遇,團結一致開拓進取,加快林業改革發展,切實肩負起我們的歷史責任,切實履行好我們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