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江西"兩會"代表委員議農民增收不再只靠風調雨順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26日   來源:江西日報

    “三農”的核心問題是農民增收,如果農民不增收,“三農”問題就不能得到根本解決。江西省“兩會”剛開始,有關“農民增收”的話題,便成了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拓寬增收渠道是農民增收的關鍵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江西省農村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達5075元,同比增長8%,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增幅位居中部地區第一。

    農民收入得以增長,其關鍵點在哪?

    江西省政協委員、省農業廳廳長毛惠忠説,農民增收不能僅僅依賴於“一畝三分地”,不能只靠風調雨順,大力拓寬增收渠道是農民增收的關鍵。農民除了從事種養業之外,還應多鼓勵他們從事農産品加工業、交通運輸業、鄉村旅遊業、服務業等,通過多種渠道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讓農民增收向家庭經營收入、政策性收入、勞務收入等多元化增收推進。

    江西省政協委員、省社科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鋒剛説,江西省農民收入情況經歷過幾個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總的趨勢是農民增收途徑越來越多樣化,而這也應該是以後一直堅持的方向。同時,他談到要不斷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每個工業園區都可以形成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産業,並形成集群效應,從而讓更多的農民就近就業,就地轉移,增加收入。

    江西省人大代表、安福縣縣長張平亮説,安福是個農業大縣,也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去年安福縣的農民喜綻笑臉,因為縣裏水稻的播種面積和總産量比上年有所增長,經濟作物發展勢頭強勁,畜牧生産形勢良好,水産品潛力進一步開發,實行多种經營正成為安福縣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生産現代化和科學化是農民增收的保證

    圍繞“農民增收”這一話題,讓農業生産實現現代化和科學化,成為代表、委員們談論的熱點。

    談到農業機械化作業,省政協委員、水稻種植大戶邱曉軍頗有感觸。邱曉軍是2002年從豐城市種子公司離崗開始從事種植水稻的。當時種植水稻全部都是人工操作,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經常腰酸背痛。後來,隨著機械化作業的普及,從水稻用藥,到水稻收割,再到烘乾等流程,都不再需要人工作業了,不僅大大加快了進度,也使他有更多的時間考慮其他經營事宜。

    吳鋒剛説,江西擁有優良的生態資源,應該圍繞這種優良的生態體系來做好農業這篇文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從而做到“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要高舉“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大旗,切實把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作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龍頭工程,大力推進農業生態建設,讓農産品實現最優的價值,這樣農産品才能賣個好價錢。

    張平亮説,去年縣裏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生産,形成了以無公害蔬菜、精品西瓜、油菜、烤煙等作物為重點的現代農業生産基地,並且依靠“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這種現代農業的生産模式,引領了不少農民致富。他談到,縣裏還把鄉鎮農機推廣站、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整合起來,形成為民服務中心,專門為農民生産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深受農民朋友歡迎。

    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實現農業的深度開發,培養一些農莊主,並通過科技的推廣運用,實現農民增收,也成為許多代表、委員關注的方面。

    讓農民變市民是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破解二元結構,促進城鄉共同發展,讓更多的農民進城,是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這一觀點不少代表、委員共同持有。

    毛惠忠説,幾十年來,在二元結構體制下城鄉之間形成的最大差別是經濟的差別,是生産方式的差別,農村經濟缺乏自我積累能力,導致農村的經濟和社會缺乏內在的發展動力。讓更多的農民進城,實現戰略性轉移,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過程中,使農民從第一産業中分離出來,從事第二、三産業,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長遠打算。

    吳鋒剛説,要實現農民增收從根本上來説就是要“減少農民”,讓更多的農民變成市民。同時,要大力加強對農民的培訓,轉變他們的一些觀念,改變他們的生産方式,提高他們的生産技能。

    邱曉軍説,讓農民變成市民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它的背後牽涉到很多的東西,比如如何把城鎮規模做大做強,如何把新型城鎮化與農民致富結合起來等等,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邱玥)

 
 
 相關鏈結
· 陜西:2010年將通過"五大工程"實施推進農民增收
· 2009年中央政策性糧油收購使農民增收190多億元
· 貴州“糧油高産創建項目”實現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 四川省加快地震災區農業産業培育 確保農民增收
· 吉林省加大投入 培肥地力助推糧食增産農民增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