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決勝戰 謀劃新發展 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在2010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環境保護部部長 周生賢
(2010年1月25日)
今年的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是在全系統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環保事業取得明顯進展的新形勢下召開的。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批示精神,準確把握國內外經濟和環境形勢,認真總結2009年環保工作,研究部署2010年重點任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高度重視這次會議,專門致信對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2009年,全國環保系統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積極參與宏觀調控,主動服務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大局,減排成效明顯,污染防治、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以及基礎能力建設等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他強調,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規劃環保目標的最後一年,任務繁重。希望全國環保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創新機制、加強監管,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積極防範環境風險,把生態環保作為結構調整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推動環保産業發展,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更大貢獻。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中央軍委委員、全軍環保綠化委員會主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廖錫龍同志也發來賀信。
下面,我講三個方面意見。
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環保工作取得新進展
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黨和國家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砥礪奮進、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黨中央、國務院統攬全局,果斷決策,沉著應對,全面實施並不斷豐富完善“一攬子計劃”,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長下滑態勢,率先實現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在應對金融危機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絲毫沒有放鬆環境保護,要求把加強環境保護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舉措,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央領導同志十分關心環保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為做好環保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一年來,全國環保系統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堅持以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為主題,以做好國際金融危機形勢下的環保工作為主線,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參與宏觀調控的水平進一步提高,污染減排取得明顯成效,污染防治穩步推進,基礎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較好地完成了2009年各項工作任務。
(一)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更加主動有效,為保增長調結構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按照中央要求,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環保事業的機遇,著力抓好三件事:一是全力為保增長大局服好務,二是高度重視鞏固環保成果防止污染反彈,三是從嚴控制“兩高一資”、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項目。
嚴把項目環評關。出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環境保護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內部審查程序規定》,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審批權限,規範和簡化審批程序。對符合中央政策和環保準入要求的建設項目加快審批,去年,我部批復建設項目環評文件400個,總投資達2.7萬億元。對簡單低水平重復建設、“兩高一資”和産能過剩項目設置“防火墻”,對總投資1904.8億元的49個項目環評文件作出退回報告書、不予批復或暫緩審批的決定。對環評違法違規問題突出的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華能集團、華電集團以及山東省鋼鐵行業作出暫停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的決定。
有序推進規劃環評。出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發佈並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組織開展遼寧沿海經濟帶“五點一線”、江蘇沿海地區及廣東橫琴重點開發區域規劃環評。推動上海等30個重點城市開展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環評,國家112個煤炭礦區中的66個已開展或正在開展規劃環評,沿海25個主要港口中的10個已完成規劃環評。涉及15個省(區、市)的環渤海、海峽西岸、北部灣、成渝和黃河中上遊能源化工區等五大區域重點産業發展戰略環評工作全面啟動。完善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機制,將區域規劃環評作為受理審批區域內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環評文件的前提。
開展高污染行業執法檢查活動。對2008年7月以來開工建設或投運的項目、造紙行業進行專項執法檢查,查處未批先建項目1824個,沒有落實環保“三同時”項目3167個,依法責令停止建設或停止生産,限期落實整改措施。
(二)污染減排取得明顯成效,部分環境質量指標持續好轉。據初步測算,2009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繼續保持雙下降態勢,二氧化硫“十一五”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為48.2%,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高錳酸鹽指數年均濃度為5.1毫克/升,較2008年下降10.5%,較2005年下降29.2%。按年均值評價,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於國家二級標準的比例為65.5%,同比上升8個百分點。重點城市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為0.043毫克/立方米,較2008年下降10.4%,較2005年下降24.6%。密切關注中國減排問題的美國,通過其全球衛星觀測系統對我國減排情況進行觀測和分析後認為,2007年下半年,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確出現拐點,隨後二氧化硫濃度呈現較大幅度下降。
減排目標責任考核力度不斷加大。組織開展了2008年度和2009年上半年各省(區、市)和五大電力集團公司減排核查,經國務院批准向社會發佈核查結果。對兩次核查中發現存在突出問題的河北滄州等8城市和天津陳塘熱電廠等5家企業公開通報,責令限期整改;對2009年上半年減排進度較慢的8省(區)發出減排預警,約談當地政府領導,進行督查指導,嚴格的考核問責引起強烈反響。各地紛紛創新招數,河北出臺《減少污染物排放條例》,河南出臺《水污染防治條例》;貴州出臺《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攻堅工作行政問責辦法》,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度嚴重落後的市(州、縣)政府領導進行誡勉談話;廣西對未按計劃完成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47位市(縣)政府主要領導向全區發出通報;山東等省對未完成年度減排任務的市(縣)主管領導給予行政記過或撤職處分;安徽、福建、江西、黑龍江等省對減排進展較慢的市(縣)實行區域限批。
減排工程建設和淘汰落後産能取得新進展。去年,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330萬噸/日,2006年以來累計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4460萬噸/日。江蘇、浙江、河南、廣東等省實現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江蘇、浙江著手編制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江西、廣西、湖北、遼寧等省(區)正在全面推進污水處理一縣一廠建設。新增燃煤脫硫機組1.02億千瓦,2006年以來累計新增燃煤脫硫機組總裝機容量4.11億千瓦,其中新增現役燃煤脫硫機組裝機容量1.81億千瓦。淘汰小火電裝機容量2617萬千瓦,“十一五”以來累計關閉6006萬千瓦。分別淘汰煉鐵、煉鋼、焦炭、水泥和造紙等落後産能2110萬噸、1640萬噸、1809萬噸、7416萬噸和150萬噸。治理設施運行監管不斷強化。印發《關於加強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減排核查核算工作的通知》和《關於加強燃煤脫硫設施二氧化硫減排核查核算工作的通知》,對治污設施運行維護、臺賬檔案、在線監測、中控系統建設、分散控制系統等進行規範。發佈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和脫硫設施名單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三)深入落實“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去年4月和7月,胡錦濤總書記兩次就重點流域污染防治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休養生息”取得的成效。我們認真落實,召開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暨松花江、淮河及黃河中上遊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題會議,推廣經驗,創新落實政策舉措。《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考核暫行辦法》已經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重點流域省界斷面水質考核制度全面建立,成為推動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關鍵抓手。對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08年度實施情況進行考核評估,經國務院同意後向全國進行通報。淮河、海河、遼河、巢湖、滇池、松花江、三峽庫區及其上遊、黃河中上遊八個流域完成污染治理投資714.9億元,佔總投資的44.7%;建成項目1270個,佔46.8%;在建項目785個,佔28.9%。新增加總投資41.19億元的101個松花江流域治污項目。九大湖庫生態安全評估已經完成。城鎮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調查進展順利,首次明確了4000多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管理對象。
在深入總結北京奧運環境質量保障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空氣質量保障情況調研,對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聯防聯控工作作出安排。上海、廣州已制定環境質量保障方案。積極穩妥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加強對醫療廢物處理處置工作的指導。汽車和家電“以舊換新”污染防治工作穩步推進。建立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後督察制度,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向縱深發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調查取得重要進展,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和化學品管理工作不斷加強。
(四)紮實開展環境執法與應急管理工作,著力解決重金屬污染等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集中力量開展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去年以來,我部接報了陜西鳳翔、湖南武岡、雲南東川等12起重金屬、類金屬污染事件。這些事件致使4035人血鉛超標、182人鎘超標,引發32起群體性事件,全社會高度關注。近期,中石油位於陜西省華陰市一處成品油輸油管道發生大量柴油泄漏流入渭河和黃河事故,中石油蘭州石化石油化工廠發生爆炸事故,廣東清遠、江蘇大豐發生鉛污染事件。如果處置不當,將産生難以估量的後果。在克強副總理直接領導下,我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精神,迅速進行佈置,及時組織工作組和專家組趕赴現場,開展環境應急監測,確認污染程度和範圍,協助地方政府開展事故調查和處置,救治4217名受害群眾,責令關閉、停産44家污染企業,督促追究91名政府部門和企業責任人的責任,維護了社會穩定。召開“錳三角”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座談會,總結幾年來環境整治取得的明顯成效和經驗做法,對下一步鞏固和深化治理成果作出安排。同時,對12個省(區、市)197家電解錳企業進行綜合整治。聯合國務院九部門開展重金屬污染企業專項檢查,共檢查企業9123家,查處環境違法企業2183家,取締關閉231家,停産整治641家。國務院辦公廳已批轉《關於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了重金屬污染防治目標任務、工作重點及加大資金投入等保障措施。
深入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去年4月,聯合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召開全國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電視電話會議,進行全面部署。一年來,各地出動環境執法人員242萬多人次,檢查企業98萬多家次,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萬多件,掛牌督辦2587件,119名責任人被追究責任。開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後督察,檢查飲用水水源地3177個,取締關閉企業831家、直接排污口220個,拆除違法建設項目780個。開展擴內需保增長建設項目專項檢查,對23個省(區、市)313家企業(項目)進行現場檢查,查出62家企業(項目)存在的環境違法問題。開展長江環保執法行動。組織新中國成立60週年大慶環境安全大檢查。開展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執法檢查,共檢查33000余家,依法查處環境違法問題19000多件,關閉禁養區內規模化養殖場1035家。出臺《污染源限期治理辦法(試行)》、《環境違法案件掛牌督辦管理辦法》、《關於規範行使環境監察執法自由裁量權的指導意見》、《環境行政處罰辦法》等規範性文件。
加強全過程環境應急管理。去年我部直接調度處理171起突發環境事件,同比增長26.67%。6月5日,我部開通“010-12369”環保舉報熱線。目前全國2817個縣級以上環保部門開通“12369”,成為環境投訴的主要渠道和環保為民的窗口。開展尾礦庫安全隱患排查,建立了8000多座尾礦庫信息數據庫。對2006-2008年56起涉及飲用水安全的突發環境事件進行追蹤調查。印發《關於加強環境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組建國家環境應急專家組,推進環境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五)“以獎促治”推動農村環保工作廣泛開展,自然生態保護工作繼續加強。“以獎促治”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大政策創新,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惠民工程。我們召開全國農村環境保護暨生態建設示範工作現場會,對深化“以獎促治”作出全面部署。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實施“以獎促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的實施方案》,我部會同財政部制定中央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及項目管理辦法,開展了重點省市督查。2009年中央財政投入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0億元,支持1460多個村鎮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示範,900多萬群眾直接受益,帶動各地農村環保投資近15億元。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許多村莊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生態保護工作繼續推進。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30個省(區、市)數據接收入庫和初步審核工作,獲得470多萬個實測數據和205萬個野外樣點環境信息數據。進一步深化生態建設示範區工作,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有序進行。組織完成全國50個自然保護區的評估,經國務院批准新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6處。編制《第二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物種資源調查和監管得到加強。
(六)三大工程成果豐碩,“十二五”環保規劃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污染源普查、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水專項是環境保護三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三年來,中央財政投入污染源普查經費8.62億元,地方財政安排資金31.16億元。全國共組織動員57萬多人,調查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4大類普查對象592萬多個。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數據庫,查清了主要污染物産生、處理和排放情況,掌握了農業源污染物排放情況,摸清了有毒有害污染物區域分佈。普查主要成果已經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審議通過。
環境宏觀戰略研究順利完成既定任務。這項研究對當前環境形勢、環境問題成因的分析準確、揭示透徹,提出的對策舉措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是提出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對此,克強副總理給予充分肯定。
水專項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所有項目和課題立項論證工作基本完成,啟動32個項目,230個課題,佔“十一五”擬啟動課題的96.6%。大部分示範工程、配套工程和配套經費得到落實,部分項目和課題取得階段性成果。
“十一五”環保規劃執行情況中期評估基本完成。結果表明,“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首次達到進度要求,部分指標超額完成,主要規劃目標有望如期實現,是我國歷史上執行得最好的一個五年環保規劃。召開“十二五”環保規劃編制前期工作會議,在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重點工程和政策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基本思路。
(七)政策法制和基礎能力建設深入推進,環保事業長遠發展的支撐更加牢靠。截至去年11月底,中央環保投入343億元,其中我部直接參與安排的中央環保專項、農村環保專項、污染減排專項、中央預算內基建投資等能力建設和環境治理投入共計49.31億元。2007年以來,累計安排減排“三大體系”建設資金60.6億元,新建、改造、接入自動站(點)787個,配備監測執法設備110501台(套),配備交通工具(車、船、艇)6114輛(艘),配備信息設備31668台(套)。建成污染源監控中心306個,對12665家企業實施自動監控。國家環境信息與統計能力建設項目全面啟動實施。
環境政策法制繼續完善。重慶、雲南等省(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河北省立法納入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條款,湖南省發佈推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意見。綠色信貸政策不斷深化,4萬多條環保信息進入人民銀行徵信管理系統。組織擬定並向經濟綜合部門提供包含290余種産品的《“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産品名錄(2009)》。穩步推進環境稅費政策改革,初步完成開徵環境稅研究報告。《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和《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相繼出臺。部機關辦理行政復議案件73件,比上年增加87%。
科技支撐進一步強化。發佈我國首個《環境保護技術發展報告》,化工、制藥、冶金和化纖等行業污染減排多項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制定(修訂)140余項國家標準,國家環保標準達到1200項。涉及火電廠氮氧化物、重金屬污染和農村污染防治的多項技術標準制定工作進展較大。環境與健康部際協調機制初步建立。國家環境諮詢委和科技委在重大環境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提出溫室氣體監管能力與政策設計框架。
環境監測轉型加快推進。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環境監測工作的意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綱要》、《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污染源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辦法》和《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監測體系建設考核辦法》。去年7月1日起,向社會發佈100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的實時監測數據。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三年行動計劃有序開展。召開全國跨界河流監測工作現場會,印發《國家邊界水體監測方案》。去年國控廢水和廢氣排放企業年均達標率分別為78%、73%,同比增長12和13個百分點;污水處理廠年均達標率為70%,同比增長9個百分點。
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紮實推進。印發《關於做好新形勢下環境宣傳教育工作的意見》,緊緊圍繞“六·五”環境日、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等重大會議活動和重點熱點問題,積極開展宣傳,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精心組織新中國成立60週年籌展和中央組織慶祝活動的籌辦工作。國際合作交流不斷加強,認真履行國際環境公約。環境保護在中美、中日、中哈高層對話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俄環保合作互信互利、全面務實,中日韓、中國-東盟環保合作進入新階段,與聯合國環境署合作進一步深化,與阿拉伯、非洲環保合作進一步加強。
(八)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監督管理更加嚴格。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下,我們迅即赴四川、上海、浙江、廣西等地進行調研,向國務院提出了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能力的建議。中編辦正在研究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去年共審查通過各類核與輻射安全國家標準、導則和技術文件25件,對200余項核與輻射安全法規標準進行清理。納入《國家監管能力建設“十一五”規劃》的9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項目,有6個已完成或正在實施。全國放射源監管數據庫完成研發和系統功能測試,進一步嚴格核技術應用的安全監管,放射源各類事故較上年和多年平均水平下降50%以上。快速響應完成朝鮮核試驗對我國影響的環境監測。妥善應對河南杞縣和廣州市發生的卡源事件。頒發4個核電項目8台機組建造許可證。核電機組安全運行,研究堆、核燃料循環設施未發生對環境有影響的安全事件。
(九)環境保護機構和隊伍繼續加強,機關自身建設不斷強化。機構編制建設取得新進展,成立環境保護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和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等機構,監測總站編制從100名增加到190名。幹部隊伍結構進一步優化,幹部培訓力度不斷加大,制定實施《全國環保系統2008-2012年大規模培訓幹部工作實施意見》,2009年累計培訓4萬人次。
地方環保機構改革深入推進。各地抓住機構改革契機,省級環保部門成為當地政府組成部門,環保部門職能地位得以加強。截至去年12月,已有26個省(區、市)的環保部門完成機構改革,內設機構平均數由9.7個增至12.1個,增加25%。
部機關學習實踐活動圓滿完成。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制定整改落實方案,紮實做好學習實踐活動後續工作和“回頭看”工作,切實鞏固學習實踐活動成果。由部領導負責年內完成的48項整改任務已全部完成。從測評結果看,評價為“好”的比例佔97%,“較好”的比例佔2%。通過學習實踐活動,把科學發展觀當作政治信仰來追求、當作科學真理來堅持、當作行動指南來踐行,已成為全系統廣大黨員幹部的黨性意識、精神支柱和行為準則。為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部黨組要求堅持從嚴治部、從我做起,努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法治型、和諧型、廉潔型和節約型機關。部機關各部門積極響應,幹部職工的精神狀態發生明顯好轉,幹事創業的良好風氣正在形成。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一是環境污染仍然較重。雖然局部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的趨勢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二是污染減排壓力有增無減。隨著經濟回升勢頭更加強勁,産能釋放更加明顯,污染物産生量會有增加,甚至一些已淘汰落後産能、設備和企業可能死灰復燃。三是潛在的環境問題不斷顯現。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開始暴露,大城市和城市群灰霾天氣等新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突發環境事件處於高發期,一些重特大環境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四是環保基礎能力建設相對滯後。污染減排三大體系建設和運行有待繼續加強,環境監管等能力建設不能很好地滿足環保任務的需要。五是幹部隊伍執行力亟須進一步提高。一些幹部作風飄浮,敷衍應付,缺乏開拓創新能力和狠抓落實本領。對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深入研究,認真加以解決。
二、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一年來,環保工作的一個最大亮點和最深體會就是,緊扣“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這個主題,深化認識,主動實踐,取得諸多成效。思想認識更加統一,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主動性極大增強;方式方法不斷創新,保障人民群眾環境權益的手段更加有力;政策措施日趨豐富,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路子越走越寬。
生態文明是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明確下來,十七屆四中全會再次將其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組成部分。這為解決我國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加強環境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保證。
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既是文明形態的進步,又是社會制度的完善;既是價值觀念的提升,又是生産生活方式的轉變。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高級形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涵蓋先進的生態倫理、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基本的生態安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等等。它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産方式、産業結構、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其具有四個鮮明特徵:在價值觀念上,生態文明要求給自然以平等態度和人文關懷;在實踐途徑上,生態文明體現為自覺自律的生産生活方式;在社會關繫上,生態文明推動社會走向和諧;在時間跨度上,生態文明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具備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技術基礎、社會思想意識和體制機制保障。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時機已經來臨,條件已經具備,航程已經開啟。
建設生態文明是環境保護的靈魂所在和目標指向,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環境保護工作的歷史進程,將直接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環境保護取得的任何成效任何突破,都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貢獻。對環保部門而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圍繞什麼是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高擎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旗,勇於擔當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引領者和踐行者,在更高層面上、更大範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繼續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
改革開放30多年是我國環保事業大發展的30多年,也是不懈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30多年。中國同西方發達國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目標任務和解決問題不同,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環保老路,已被歷史所詬病,我國需要推陳出新,獨闢蹊徑,探索走環境與經濟融合的環保新道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摸索前行,不動搖不懈怠,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深刻的教訓。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一個勇於創新、勇於變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不斷取得新經驗新成果的歷程。接力棒薪火相傳,新征程與時俱進。中國環保新道路,從探索過程看,具有繼承性和創新性,每一個創新都是對過去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從探索重點看,具有多重性和階段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探索重點;從探索內涵看,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新道路是一個海納百川、高度開放的系統工程;從探索任務看,具有長期性和前瞻性,要求著眼長遠從根本上扭轉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趨勢;從探索途徑看,具有實踐性和針對性,必須立足當前解決現實的環境問題。
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人類的認識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辯證規律。我們認識上的每一步深化,實踐上的每一次行動,工作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對中國環保新道路的探索和貢獻。我們努力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對環保新道路的認識愈來愈全面和深刻。
(一)對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必然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更加深化
我國環境問題具有“共同但又獨特”的特性。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集中出現,呈現結構性、壓縮性、複合性、區域性和全球性五大基本特徵。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的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越來越顯現出來,環境形勢十分嚴峻,環境壓力繼續加大。摸索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路子,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現實的呼喚。
早在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就提出32字方針。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環境保護被確立為基本國策。198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形成了我國環境管理“八項制度”。1992年,我國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環境與發展十大對策,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國家戰略。1996年召開的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明確提出“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綠色工程作為改善環境質量的兩大重要舉措。2002年召開的第五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要求把環境保護工作擺上同發展生産力同樣重要的位置。2006年召開的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明確提出了“三個轉變”。這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和環保系統堅持不懈的努力,大大推進了探索環保新道路的歷程,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歷任環保部門的老領導都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先行者,幾代環保人都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實踐者。
進入新世紀,環境保護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堅持繼續探索環保新道路,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更加豐富深刻成熟。中央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戰略思想、方針和任務,成為環境保護的全新指導思想。二是環境保護正處於艱難的負重爬坡階段和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近些年來,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局部地區環境質量有了較大改善,但是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總體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保護處於保護與破壞、改善與惡化相持的階段,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歷史性轉變的提出,標誌和預示著我國進入了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新階段。探尋新的對策是形勢使然。三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思路加快實施。“十一五”以來,環保工作堅持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把污染防治作為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把確保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主要污染物減排作為中心工作。需要適應總體工作思路的新要求,繼續對環保新道路應破解的難題進行有效探索。四是人民群眾對改善環境質量有了許多新期待。需要優先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影響人民生産生活的環境問題,使人民群眾在宜居的環境中生産生活。五是關注領域和治理模式日益拓展。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城鎮生活污染和農村環境問題開始凸顯。傳統的環境污染問題尚未解決,重金屬污染、持久性有機物污染等潛在環境問題不斷顯現。環境保護要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被動局面,必須在污染源頭主動出擊,切實加強防範。六是國際壓力明顯加大。為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我國宣佈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將對我國未來10年發展中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産生巨大的資金和技術需求。這就要求我們進行新的探索,既有效化解國際環境壓力,又解決困擾自身長遠發展難題。
(二)對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方向和原則的認識更加深化
第一,從時代要求看,必須堅持環境與經濟相融合,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環境與經濟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貫通的統一體,不能把環境與經濟的關係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一部環境保護的歷史就是一部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關係的歷史。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産方式和發展道路問題,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勢必是“無源之水”。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我們要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參與宏觀調控的先導作用和倒逼機制,緊緊圍繞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佈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産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質量、增強發展後勁,大力促進經濟轉型。
第二,從核心任務看,必須堅持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加快推進歷史性轉變。做好新形勢下的環保工作,關鍵是要加快實現“三個轉變”。“三個轉變”是戰略性、方向性、歷史性的轉變。歷史性轉變是環境保護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是環境保護所處歷史方位的準確判斷,是全面調整環境與經濟關係的重要指南。現實情況是,對照“並重”、“同步”和“綜合”的要求,仍有大量艱巨工作任務需要儘快完成。加快實現歷史性轉變,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統一安排、同時部署。
第三,從價值取向看,必須堅持環保為民的根本宗旨,切實解決關係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國以民為上,民以生為先”。環境保護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關係群眾健康和福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較高的生活質量在相當程度上表現為,有乾淨的水、新鮮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堅持發展惠民、環保為民,切實解決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這是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四,從實現途徑看,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2008年初,胡錦濤總書記發出“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的號召,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水環境問題指明了方向,是水環境乃至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的指導思想。以水為鑒,可正發展觀。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是綜合運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指導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體現,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目標是恢復生機、提升活力,前提是遵循規律、道法自然,方法是系統管理、綜合治理,關鍵是控源截污、轉型發展。給予江河湖泊以人文關懷,以環境容量和生態承載能力為依據,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綜合運用工程、技術和生態的方法,注意採取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揚湯止沸,又釜底抽薪,解決長期積累的水環境問題。同時,著手謀劃讓濕地、草原、森林等重要生態系統休養生息的政策措施。
第五,從動力源泉看,必須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儘早形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體制機制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和有效性。注重制度建設,是新時期加強環境保護的一條鮮活經驗。探索環保新道路,既要抓緊解決影響環保事業發展的突出現實問題,又要鍥而不捨地解決深層次矛盾,創新體制、機制和制度,充分發揮地區、部門、單位、企業、家庭和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成全社會保護環境的強大合力。環保系統的廣大幹部職工更是使命光榮、責無旁貸。構建科學完善的體制機制,探索環保新道路必將充滿無限生機和不竭動力。
(三)對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框架體系的認識更加深化
第一,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係,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絕不可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絕不寬容污染,發展必須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同步推進。環境保護需要與基本國情及其階段性特徵相適應,過於超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成本加大,明顯滯後,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勢必難以為繼。要把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把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與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構建和諧社會,與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與區域發展、産業振興等重大戰略規劃結合起來,統籌謀劃,同步實施,逐步建立起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宏觀戰略體系。
第二,正確處理預防與控制的關係,建立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産、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各個環節,涉及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築和服務等各個領域,關係到政府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社區和家庭等社會組織的各個方面。立足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需要建立起覆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的污染防控體系,從生産源頭和全過程減輕環境污染。
第三,正確處理成本與效益的關係,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絕不能坐等大自然自行修復人類造成的傷害,而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施高效的環境治理,科學地修復和改善自然。高效的環境治理,主要體現在兼顧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內在統一,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在經濟成本可接受的範圍內,追求最佳的環境治理效果。依靠科技進步,堅持自主創新,主動探索科技含量高、資金投入少、區域適應性強、環境效益好的治理模式,以取得最大的治理成果。
第四,正確處理激勵與約束的關係,完善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國內外環境保護實踐證明,改善環境質量,必須堅持激勵與約束並舉、引導與推動並重,完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法規,有利於增強環境保護的約束力,規範社會行為;經濟環境一體化的政策創新,有利於保障資源有效配置,調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健全環境標準,有利於提高污染減排效果,推動技術進步、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當前,建立和完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尤為重要。
第五,正確處理統一監管與分工負責的關係,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産力。應當建立最廣泛的“環保統一戰線”,不斷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責任制和問責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落到實處。積極探索環境管理大部制,加強組織體系建設,強化基層環保能力,形成政令暢通、高效有力的決策執行系統。
第六,正確處理規範引導與自覺自律的關係,形成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行動體系。眾人拾柴火焰高。環境保護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神聖事業。保護環境不僅要靠法律、制度、規則等外在的規範約束來進行,也要靠生態道德、生態意識等內在的自覺自律來開展。要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讓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讓綠色消費、適度消費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想方設法多開闢途徑,方便社會民眾廣泛參與環境保護。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之時,就是我國生態環境全面改善之日。
道路已經指明,航道已經開通。環境保護事業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和自覺行動。我們要倍加珍惜,加倍努力,繼續深化認識,繼續有所創新,繼續主動實踐,把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偉大事業持續推向前進。
三、切實做好2010年重點工作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環保任務的決戰年,也是謀劃“十二五”環保規劃的關鍵年。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環保工作更加艱巨複雜。做好今年工作,對於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圓滿完成“十一五”環保任務,為“十二五”時期環保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環保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把環境保護與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污染減排與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環境治理與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綜合作用,堅決完成“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加大基礎能力建設力度,深入推進流域區域和農村污染防治,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為推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著力做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第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和部署,搶抓機遇推進環境保護事業大發展
近期,國務院將專題研究環保工作。一是聽取《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彙報。二是聽取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情況彙報,審議後將向社會公佈普查成果。今年我們將起草關於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的文件,爭取由國務院印發實施。研究制訂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政策舉措。同時,積極籌備召開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會議期間將表彰環保系統先進集體和模範個人。
最近有關部門將給予環保工作更加有力的支持,這對於我們來講是“三件好事”。一是中編辦正在研究進一步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體系建設,機構設置和人員編制方案有望很快出臺,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機構將大大加強。二是發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對基層環保執法和監測業務用房建設給予資金支持,這對縣級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能力建設是很大加強。三是財政部和我部正在研究落實深化“以獎促治”,進一步擴大農村環境整治規模的實施方案。我們要抓住機遇,把今年作為縣級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攻堅年,抓緊制定實施計劃,推動基層環境執法、監測和信息能力建設再上新臺階。
第二,再接再厲,在確保實現減排目標的基礎上爭取更大成績
污染減排是環境保護工作的硬抓手。二氧化硫減排任務提前一年完成,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還有很大困難,各地減排進展還不平衡,一些地方離完成減排目標還有不小差距。我們絕不能有一絲一毫“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念頭,一定要堅持到底才能取得完勝,必須進一步加大力度,在充分消化今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礎上持續推進減排工作,全面完成減排任務。各地要切實落實國務院《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對完不成任務的地區,嚴格追究有關領導責任,實行“區域限批”。各省(區、市)要將“十一五”污染減排任務完成情況向國務院作出書面報告。今年的目標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力爭比2009年再削減40萬噸,化學需氧量減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標的基礎上,力爭再削減20萬噸以上。
深入推進結構減排。配合有關部門,嚴格執行産業政策和國家下達的落後産能關停計劃。今年要分別淘汰煉鐵、電力、水泥、焦化和造紙落後生産能力2000萬噸、1000萬千瓦、5000萬噸、2000萬噸和52萬噸。抓緊出臺節能發電調度辦法的配套政策,迫使低效機組儘早退役。通過結構減排,新增削減化學需氧量20萬噸、二氧化硫45萬噸。
深入推進工程減排。確保新增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1000萬立方米以上,新增燃煤電廠脫硫裝機容量5000萬千瓦,新增30台(套)鋼鐵燒結機煙氣脫硫設施。以火電行業為重點,大力削減鋼鐵、有色及水泥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以造紙行業為主攻方向,重點抓好化工、釀造及印染行業水污染物削減工作。督促電力企業高標準、嚴要求、高質量地建設脫硫設施,進一步提高脫硫效率;督促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管網配套到位,儘快形成處理能力。將“保運行”作為污染減排工作的中心任務,狠抓已建成的城鎮污水處理廠、火電廠脫硫設施和企業污染治理設施的正常有效運行。大力推進脫硫石膏和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處置。通過工程減排,新增削減化學需氧量80萬噸、二氧化硫100萬噸以上。
深入推進管理減排。要以環境信息統計能力建設項目為依託,加快推進燃煤電廠脫硫設施、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國控重點污染企業在線監測系統的聯網工作,今年6月30日前完成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的驗收,向社會公告治污設施投運率、運行效率及國控重點污染源排污費徵收情況。組織開展好污染減排核查工作,加強預警督查,公開曝光違法違規問題。落實污水處理收費、不正常運行脫硫設施的電價扣減和罰款政策,促進企業深度治理。
第三,嚴格環境準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中央強調,轉變發展方式已經刻不容緩,把紮實推進經濟結構調整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重大任務,著力點由去年的“保增長”轉向今年的“促轉型”。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抓手,要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上發揮更加主動有效的作用。
認真落實規劃環評條例。會同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專項規劃環評指導意見,以及關鍵領域、重點行業規劃環評規範性文件。重點抓好“兩高一資”行業、重點流域區域開發規劃環評。繼續推進環渤海、海峽西岸、北部灣、成渝和黃河中上遊能源化工區等五大區域戰略環評。
深化建設項目環評。堅持“疏”“堵”結合,實行分類審批,服務好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疏”就是對符合中央政策和環保準入要求,有利於保民生、促轉型的項目,加快環評審批進度;對已開展規劃環評的項目,適當簡化環評程序。“堵”就是嚴格執行國家産業政策,對高耗能、高排放及産能過剩行業的項目從嚴把關,堅決管住新上項目;對未批先建的項目進行嚴肅查處,並公開曝光;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多晶硅、煤化工等産能過剩、重復建設行業以及流域開發、開發區建設,凡未依法開展規劃環評的,建設項目環評文件一律不予受理。
強化環保驗收管理。堅持關口前移,要針對重點行業、敏感區域和敏感問題,集中力量抓好重點項目驗收的環境監管。積極推進施工期環境監理,建立健全環保驗收全過程管理制度,進一步理順驗收管理程序,從今年開始,用2~3年時間抓好“三同時”驗收工作。
著力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以政府投資和國有資金支持的項目為重點,全面排查2008年以來,規模以上投資項目環保要求落實情況及環保資金使用情況。分期分批清查“十五”以來審批的所有建設項目,特別是“十一五”期間審批的産能過剩行業建設項目環評執行情況,集中整改突出問題。
健全環境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環境標準管理體系建設,著重提高標準體系的協調性、完整性和適用性,努力構建新時期國家環境質量標準體系、污染源監控標準體系和清潔生産標準體系,引領技術升級,推進産業結構調整。
第四,堅持環保為民,著力解決重金屬污染等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集中精力優先解決重金屬污染問題。嚴格按照《關於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分解目標任務,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全面排查重金屬污染物排放企業及其周邊區域環境隱患,確定重點防控區域、行業、企業和高風險人群,集中解決一批突出問題。積極開展土壤污染修復試點,綜合治理重金屬超標土地。今年6月底前,編制完成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並報國務院批准實施。抓緊制定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施考核辦法。深化重金屬監測工作,落實《“錳三角”地區地表水監測方案》。
紮實做好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工作。今年年底前,完成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及調整工作,完成113個環保重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工作,制定分散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管理辦法,組織開展全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地表水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評估,加快出臺《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
繼續深化工業污染防治。深入推進“雙有”(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産或在生産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企業清潔生産,制定發佈“雙有”行業分類管理名錄和國家污染物環境健康風險名錄。發佈重點行業污染防治工作指導意見,督促指導各地加快推進重金屬重點防控行業和産能過剩行業的清潔生産審核及評估驗收。貫徹執行好《廢棄電器電子産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健全危險化學品準入制度,推動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防治。
第五,嚴格考核問責,深入推進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
嚴格按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考核暫行辦法》要求,加大考核力度,並向組織部門通報考核結果。各省(區、市)要對跨市(縣)界斷面水質進行考核。松花江流域“十一五”規劃要提前完成目標任務,淮河等其他重點流域要力爭今年按期完成。南水北調沿線治污工作要切實落實規劃要求。抓緊制定實施九大重點湖泊水庫“一湖一策”污染防治方案,在其他湖泊水庫流域開展生態安全評估。
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落實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規劃,繼續完善京津冀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大力推進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大氣聯防聯控工作,組織開展聯動監測,確保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空氣質量達標。以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和重點行業污染控制為重點,深化對二氧化硫及顆粒物排放的控制;以火電行業和機動車為重點,開展工業及城市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工作。對中央領導同志關心、群眾反映強烈的區域環境污染問題,集中進行綜合整治。加強危險廢物及醫療廢物全過程風險防範和監督管理,完成典型電子廢物集中處置區域污染調查和環境風險評價工作。
第六,深化“以獎促治”,切實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護
進一步深化“以獎促治”政策措施,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堅持點線面相結合,做到“抓點、帶線、促面”。重點抓好中央領導批示和媒體高度關注的“問題村”,優先支持重點流域、區域和扶貧開發重點縣內存在突出環境問題的村莊。推行“以片為主、點片結合”的治理模式,在環境問題集中區域,實施連片綜合治理,建設集中治污設施;對居住分散、經濟條件差、邊遠地區的村莊,推廣分散型、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處理模式;鼓勵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服務覆蓋範圍向周邊村鎮延伸,實現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共享共用。開展農村集鎮生活污水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減排試點工作。建立完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
切實抓好生態保護。開展生態系統功能狀況調查與評估工作,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監管和評估。下大氣力做好土壤環境保護工作。全面加強對資源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監督檢查。組織好國際生物多樣性年活動。紮實加強“兩型社會”建設。繼續做好城市創模和生態建設示範區工作。
第七,確保環境安全,強化執法監督和應急管理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緊扣重金屬污染等熱點問題,進行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全力遏制環境事件高發勢頭;加大典型案件掛牌督辦、責任追究和後督察力度,確保環境違法行為整改到位。充分發揮督查中心在區域環境監察執法中的作用,形成完整有序的國家監察體系;全面啟動環境執法稽查試點工作;健全跨省界環境執法及污染糾紛協調處理機制。積極推進企業監督員制度。
應急管理是保障環境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著重抓好環境風險源調查及尾礦庫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工作,逐步建立環境風險源數據庫和分級分類動態管理平臺。抓緊完善環境應急預案,加強區域力量整體協調和指揮調動。今年,我部將在上海、重慶各組織一次應急演練。各地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應急演練。切實做好應急響應,妥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認真做好“12369”環保舉報熱線的信息收集及案件查辦等工作,真正做到“有報必接、違法必查,事事有結果、件件有回音”。
確保核與輻射安全。完善與核事業發展相適應的安全監管體系,拓展機構隊伍、提升技術水平、夯實管理基礎,切實加強在役核設施的監管,確保運行安全,強化在建核設施的現場監督,確保建造質量。積極推進歷史遺留放射性污染治理,嚴格核技術利用和電磁輻射環境管理。
第八,瞄準主攻方向,進一步做好政策法制、環境科技、監測、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工作
推動環保立法工作進程。開展自然遺産保護法的立法工作,儘快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抓緊研究修訂環境保護法的草案框架。推動放射性廢物安全監督管理條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及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等法規的審查、協調和修改工作。加快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建立健全綠色信貸、保險、稅收、採購及貿易等制度。會同財政部在新安江流域試點,研究探索建立跨省界水環境保護“賠付補償”機制。積極參與國家綠色稅制改革,配合財稅部門完善環境稅稅制設計。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進一步擴大試點範圍。
不斷增強環境科技支撐能力。推進環境科技創新、環保標準體系建設和環境技術管理體系建設三大工程。抓好水專項“十一五”規劃實施檢查。謀劃推動區域大氣、土壤修復和環境基準等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工作,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申報和建設。開展重點地區環境與健康調查。做好環保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出溫室氣體排放監管體系框架。加快發展環保産業,推進低碳産品認證、低碳工業園區和低碳社區建設工作。
繼續強化環境監測工作。加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深化環境質量監測,做好環境應急監測。拓展環境衛星遙感監測成果應用範圍,推進“天地一體化”進程。落實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三年行動計劃,全面開展自動監測數據有效性審核,提高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優化調整國家環境監測網絡,完善環境質量評價辦法。逐步開展農村環境監測試點工作。
積極宣傳建設生態文明、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成果,加強主題策劃,創新方法,健全機制,發揮媒體、社團等非政府組織關心參與環保的積極作用,為環保工作順利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重點抓好與美、俄、日、哈等國及歐盟、中日韓、東盟等區域的環境合作,加強中非和中阿南南合作。拓展與聯合國環境署、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的合作範圍,積極實施和開展環保外經合作項目,推動國際環境公約談判和國內履約工作,穩步推進核安全國際合作。
第九,用好用足已有成果,全面推進“十二五”環保規劃編制工作
全面總結“十一五”環保工作,充分吸收環境宏觀戰略研究、污染源普查和水專項成果,以建設生態文明、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為統領,深化重大專題研究,把基礎、人才和保障三大工程作為提高規劃執行力的重要支撐,明確並細化目標指標、重點工程、重大改革和政策舉措,向國務院彙報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基本思路,爭取把一些主要指標和重點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及早啟動“十二五”環保規劃編制工作。抓緊編制污染防治、總量控制及能力建設、自然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形成完善的“十二五”環保規劃體系。積極協調,全力推進《青藏高原環境保護綜合規劃》獲得國家審批。儘快制定環境功能區劃前期研究試點方案,探索“分區管理、分類指導”的環境管理新思路。
第十,深入推進“五大建設”,繼續抓好環保系統自身建設
今年,環保系統要深入開展“五大建設”和建設“六型機關”,提高凝聚力、創造力、戰鬥力和執行力。
加強思想建設。以部黨組中心組學習為龍頭,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帶動各級環保部門認真學習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形成建設生態文明、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強大精神動力。
加強組織建設。繼續深化和完善機構改革,按照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的原則,推進直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強化機關和事業單位能力建設,做大做強支撐體系。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加強各級環保部門領導班子建設,加大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力度,推動幹部交流輪崗,增強幹部隊伍活力。
加強作風建設。深入開展“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動。落實領導幹部調研製度、聯絡點制度,認真傾聽基層和群眾呼聲,及時解決突出問題。精簡會議文件,改進文風會風。
加強業務建設。推進人才工程,儘快出臺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實施意見。舉辦好第一屆全國環境監測技術大比武,全面提升環境監測隊伍的工作能力和業務水平。
加強制度建設。紮實推進行政權力運行監控機制建設,完善並落實各項規章制度,構建“自律”與“他律”相互促進,責、權、利有機統一的制度體系。
日前,中央紀委召開第五次全會,胡錦濤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今年的黨風廉政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我們將召開專題會議進行部署落實。環保事業越是大發展,越要緊繃拒腐防變這根弦。認真開展“四個珍惜”主題廉政教育和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圍繞環保“六項權力”,深入查找廉政風險重點環節;加強考核,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懲。
同志們!“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十一五”最後一年,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打好決勝戰,謀劃新篇章。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努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積極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的新業績,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