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陜西探索沙區治理新路 六模式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16日   來源:陜西日報

    記者從陜西省林業廳了解到,陜西省堅持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探索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質量與效益同步提升”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有力地推動了全省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建設範圍為長城沿線毛烏素沙地治理區、白于山區荒漠化土地治理區、黃土(丘陵)覆沙治理區和渭河下游沙苑沙地治理區四個治理類型區。

    經過幾年實踐,陜西省初步總結出六種治理模式。

    一是沙地鐵路—高速公路護綠路治沙模式。在神延鐵路、榆—靖—定、陜蒙高速陜西段、榆—神—府沙漠高速公路兩側各1—5公里範圍內,採取喬、灌、草以行狀、帶狀、塊狀混交方式,營造防風固沙阻沙林,治理沙化60萬畝,保障了鐵路、公路的暢通。

    二是沙地樟子松造林綜合示範模式。以樟子松套籠栽植技術和紫穗槐灌木林為主,在榆陽掌蓋界、橫山哈兔灣建立20多萬畝綜合治理示範點,一次性成活率達90%以上,輻射面積60余萬畝。

    三是黃土覆沙綜合治理示範模式。在榆陽七里沙、神木馬場梁採取漏斗大坑大苗深栽、生物網格固沙,推廣應用美國幹水、生根保水劑、容器盛水、容器苗栽植等多種抗旱栽植新技術,建立10萬畝以上的大規模治理示範點。

    四是城鎮生態園建設示範模式。位於榆林城周邊佔地1.5萬畝、投資3.5億元的榆林國家級沙漠生態公園,已引入適合沙地生長又具防護作用的樟子松、河北楊、杜松、雲杉、圓柏、臭柏、火炬樹、五角松、白蠟等150多種植物,成為陜西省沙區植物品種最為集中的地區,同時進行了大量凍土移栽、開心果引種栽培、檉柳嫁接肉蓯蓉等多個科學試驗研究。

    五是生態經濟型防沙治沙模式。在總結石光銀、牛玉琴“生態+産業”型治沙模式的基礎上,又涌現了杜芳秀、王志蘭等治理典型。其特點是從治理開始就注重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

    六是神木禿尾河源區水源保護模式。自2002年以來,張應龍依託神木縣生態保護協會,承包了該縣毛烏素沙漠禿尾河源區各醜溝流域的42.8萬畝荒沙,自投資金300多萬元實施治理,使昔日的“沒毛沙丘”披上綠裝。

    截至目前,陜西省沙區造林面積累計達到124.6萬公頃,林草覆蓋率達到33.5%,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積較1999年分別減少2.1萬公頃和12.6萬公頃,重度、極重度荒漠化面積的佔比由54.8%下降到13.4%,流動、半固定沙地面積的佔比由29.9%下降到15.9%,沙區生態狀況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局部好轉”到“整體遏制、局部良性循環”的根本性轉變。   (記者 曹隴生 通訊員 趙俠)

 
 
 相關鏈結
· 陜西:落實防汛工作責任 全力抓好防汛準備工作
· 陜西將採取有效措施力爭服務業增速高於工業增速
· 陜西投入3.1億元改造11個大型灌區節水配套項目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