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薊縣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第一期的收官之年。十年來,總投資近2億元,完成營造林64萬畝,農民累計增收10億元。
十年前,我國北方地區連續出現大風沙塵天氣,“沙魔”直逼京津。面對嚴峻的形勢,國家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作為天津唯一一個被國家列入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縣——薊縣,2001年正式啟動了這項工程。按照國家的總體規劃要求,結合薊縣實際,他們明確了工程建設目標,即堅持以保護和建設好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為重點,以提高林草資源質量和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功能為目標,圍繞北部山區、東部庫區、南部洼區“三大”治理區域,採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飛播造林四項措施,逐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水平,加快構建林業三大體系,爭取實現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十年來,總投資近2億元,完成營造林64萬畝,農民累計增收10億元。
創新管理模式
2010年是薊縣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第一期的收官之年。記者了解到,薊縣早已經完成了這一年度2550畝的困難地造林任務。薊縣林業局營造林管理科劉鳳鳴科長介紹説:“今年的造林任務是十年中最少的一年,儘管如此,我們並沒有降低施工標準,而是沿用以往成功的管理模式,高標準完成了今年的造林任務。”
説到工程管理模式,她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主動向記者介紹起了他們具有創新性的“3個3”管理模式。她説:“這‘3個3’指的是在工程任務落實上抓‘三制’,就是責任制、合同制、監理制;在工程質量上把‘三關’,設計關、施工關、驗收關;在工程資金管理上抓‘三嚴’,嚴格使用計劃、嚴格運行程序、嚴格跟蹤檢查。”她説就是因為這個管理模式,在實施工程建設的十年中,薊縣的工程任務、工程質量和資金使用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她還自豪地補充道:“2006年,國家林業局在薊縣召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經驗交流會上,‘3個3’的管理模式得到了有關專家的充分肯定,並被推廣到實施這項工程的全國5個省市。”
強大的科技支撐
在薊縣林業局檔案室裏,記者看到墻壁上挂滿了一塊塊獎牌,獲獎證書則裝在一個一米見方的紙箱裏,滿滿的。縣林業局研究員李銀拍著箱子介紹説:“這些全部是在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獎。”他還特別強調:“我們曾在2006年和2007年連續兩年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了2項國家專利,制定了10項天津市地方標準,這在全國縣級林業部門中遙遙領先。”
他還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初期,由於退耕還林面積較大,涉及2.3萬農戶,各種數據十分龐雜,一時間工作無法進展。後來經過技術骨幹反復研究,于2003年自主研發了退耕還林管理軟體。這個軟體剛剛投入使用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減少了很多統計環節,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國經驗交流會上,這個軟體被推廣到全部5個省市。就這樣,時任退耕還林管理科技術員的趙佔豐背著一個裝滿軟體的書包,遠赴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的40多個縣教授軟體使用方法。
催生産業發展
十年樹木,碩果纍纍。如今,經過統一規劃,薊縣實現了相對集中的種植區域,到目前已發展成于橋水庫南岸萬畝酒用葡萄、長城沿線板栗核桃和盤山磨盤柿三大幹鮮果品基地。同時,還形成了有機蘋果、著色梨等特色果品種植基地。截至目前,薊縣經濟林總面積已達到33萬畝,其中葡萄3萬畝,柿子10萬畝,核桃、板栗5萬畝。林果業成為山區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
此外,在工程的帶動下,薊縣苗木花卉産業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展壯大,由工程實施前的全縣種植1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5萬畝。當地農戶擴大了種植規模,豐富了苗木品種,還實現了集中經營,每年銷售額達6億元以上,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苗木集散地和京津地區重要的苗木供應地。
經記者進一步採訪,了解到這項工程的實施還為薊縣森林旅遊業的興起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經介紹,由於該項工程造林面積大,再加上實行封山育林,山區森林植被大幅增長,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森林旅遊資源。為了最大限度發揮這些森林資源的作用,薊縣林業局對原來的九龍山、梨木臺兩個林區進行了保護性開發,最終形成了這兩個獨具特色的旅遊景區。
在以景區為主的森林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景區周邊農戶以敏銳的市場嗅覺,發現了這裡的商機。他們紛紛投資在自家庭院內建起了農家旅店,有的還形成了旅遊專業村。
提升全社會生態理念
這項工程的實施在給薊縣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全縣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也隨著工程進展不斷增強。
從2007年開始,縣政府下決心關閉了所有破壞環境的採砂、採礦企業。從此,該縣生態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隨之進入生態立縣的新時期。
這種生態理念的回歸,並不僅僅體現在政府層面上,更重要的是它已經在薊縣廣大農村地區生根發芽。據了解,隨著天津“四綠”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村莊建起了環村林,開展了街道和庭院綠化。還有許多村子建起了沼氣池,開始使用清潔能源。(記者 杜洋洋 實習生 靳玉婷 通訊員 付志鴻 李鵬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