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生態文明貴陽會議7月30日在貴陽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幹傑應邀出席會議並作了題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的主旨發言。
李幹傑在發言中指出,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而綠色發展則與以往“先污染、後治理”的“黑色發展”不同,既追求經濟的增長和發展,又要求防止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不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分析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的內涵外延和目標指向,兩者具有內在的統一。建設生態文明,客觀上要求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經濟”的具體體現。
李幹傑説,生態文明建設貴在實踐、重在行動。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舉措。近年來,為落實中央提出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和要求,環境保護部在推進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先後組織開展了系列生態區域建設工作,包括生態示範區、生態建設示範區(生態省、市、縣、鄉鎮、村、生態工業園區)、生態文明建設試點3個梯次,這3個梯次的生態建設相互聯絡、循序漸進,標準逐級提高。
李幹傑介紹説,今後一個時期,將以生態建設示範區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為載體,通過深化6個層級的生態示範創建和完善生態文明六大體系的建設來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一是抓緊制定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從而指導各地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在指標制定的過程中不僅考慮生態環境、生態意識、生態倫理、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制度等因素,也將統籌考慮能全面反映綠色增長內涵的相關指標。二是繼續擴大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制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開展分行業、分區域的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工作及經驗交流與研討。三是紮實做好生態區域建設的“細胞工程”。生態建設工作首先要從環境保工作相對薄弱的農村做起,紮實搞好“細胞工程”。要以進一步深化落實“以獎促治”政策為抓手,改善農村生産和生活環境為目標,堅持“抓點、帶線、促面”的工作思路,著力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和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促進形成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農村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