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部分細菌在太陽光照射下,利用光合色素,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如葡萄糖、澱粉),並釋放出氧氣的生化過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複雜的代謝反應,是生物界賴以生存的基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是提高農作物産量的又一重要途徑。
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張立新研究員為首席科學家的973計劃重大項目“光合作用分子機理及其在農業生産中應用的基礎研究”,主要從光合作用中光能有效傳遞和分配的調控機制、光能高效轉化的分子遺傳基礎、碳代謝的遺傳控制規律,光合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的動態銜接與調控、光氧化和光保護的分子機理五個方面開展基礎研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農作物光能利用的效率,提高作物産量。
項目自2009年以來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沙漠地區苔蘚可以適應多次失水/脫水的循環,研究失水/脫水過程中光合作用的變化;利用TDNA插入的模式植物(擬南介)和模式作物(水稻)突變體群體,篩選與光能轉換功能調控有關的突變體;在作物光合産物分配及向籽粒有效運輸規律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進展。項目對於今後如何培育良種、如何在不增加土壤肥料、水分等條件下提高糧食産量有重要意義。
7月29日,該項目中期評估在青島舉行,李振聲、武維華、匡廷雲、趙進東等一批973顧問組、諮詢組專家參加了評估,聽取了總體研究工作進展,對項目兩年的研究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科技部基礎司、基金會有關人員也聽取了項目報告,參加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