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山地災害一直非常嚴重,特別是今年山洪泥石流呈現出類型多、分佈密集、暴發頻繁、規模大、危害重等特點,甘肅舟曲、四川汶川、雲南貢山、陜西榆林等地相繼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産造成極大的危害。為了研究重大地質災害,尤其是泥石流的成因及其發生發展中的科學問題,8月24日,科技部基礎司、中科院資環局組織專題會議,聽取了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彙報。
973計劃首席科學家崔鵬研究員介紹了“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控制”重大項目研究進展,項目在川西、隴南地震區山地災害多發區開展研究的情況,以及研究團隊在舟曲泥石流災區的實地考察情況。崔鵬研究員還特地彙報了他8月21日晚向國務院領導彙報泥石流成因的科學分析。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地震活動的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情況造成的特大泥石流災害呈上升趨勢,據統計,我國有記錄的災害性泥石流溝大約11000多條,受泥石流危害的縣級以上城鎮多達150余座,鄉鎮級城鎮更是多達上千座。2008年10月,973計劃針對四川汶川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研究,部署了重大項目“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災害形成機理與風險控制”,目前,項目研究工作進展順利。針對今年我國西部泥石流災害突出的情況,該團隊將擴大研究範圍,圍繞甘南舟曲泥石流災區開展研究,重點是該區域泥石流流域的科學分析、地形與泥石流形成機理、泥石流運動規律、以及泥石流監測預警和預測預報等。
會議對今後基礎研究在重大泥石流災害研究方面的重點進行了認真討論,將泥石流區域分異規律和災害評估研究、泥石流形成機理研究、泥石流運動規律、多手段泥石流監測及預警作為重要方向。目前,我國泥石流區域分異規律和災害評估研究已從定性研究轉向定量化研究,但泥石流形成科學機理仍處於探索階段,運動規律研究也處於研究階段,加強我國泥石流災害基礎研究將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會上,專家還建議應加強重大地質災害特別是泥石流研究實驗室和平臺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