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海南積極開展生態保護探索海岸線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15日   來源: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

    生態保護:探索岸線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海口市萬綠園旁的龍珠灣灘塗上,分佈著大片的紅樹林,綠意盎然,鳥鳴啾啾。而僅僅在1年前,這裡才有幾株紅樹。海口市林業局副局長郭建説,為了這片紅樹林,他們克服了成活率低和人力、風力、潮汐破壞等諸多難題,經過不斷摸索、反復補種,最終成活2萬多株樹苗。郭建告訴記者,這裡30年前的生態美景有望重現。在他看來,隨著紅樹林的補種成功,不僅龍珠灣臭水可望得到有效治理,海口也有望找到一條城市海岸景觀恢復與生態治污的最佳模式。

    龍珠灣重現紅樹林只是海南近年來不斷加強海岸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縮影。從在全國首提生態省建設到一系列海岸保護政策的出臺,從多個海岸、海洋保護區的設立再到諸多海岸開發項目對生態保護的不遺餘力,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在生態保護中加快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保護生態——海南,正在探索海岸帶可持續開發的優選路徑。

    為海岸生態保護注入法治的力量

    2008年,經過近20年發展,三亞潛水業走到了十字路口。

    每年遊客從數千人次到30多萬人次,直接經濟效益上億元,潛水已成三亞最富魅力的旅遊項目之一。然而,這也給珊瑚的水下生存帶來壓力,三亞海域18°國際潛水俱樂部有關人士坦承,潛水人過多,許多潛點的珊瑚都受到一定程度破壞。

    一邊是旅遊支柱産業,一邊是珍貴的海岸帶生物資源,三亞市面臨抉擇:是要短期經濟利益,還是要可持續發展?

    2009年初編制的《三亞市水下旅遊規劃》給出了答案:水下旅遊實行遊客總量控制和區域旅遊活動輪換制。以西島為例,減少潛水點數量,採取區域半年輪換制——冬半年(9月至下年2月)在島西北海域,夏半年(3月至8月)在島東北海域。如此一來,遊客總量得到控制,每處珊瑚均獲得了半年恢復期。

    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探索適合的生態保護模式,三亞不是特例。海南省一直在力圖從法制途徑入手,摸索最好的路徑。1998年,海南就在全國率先制定了專門的珊瑚礁保護規定;隨著沿海旅遊開發力度不斷加強,又于2009年再次修訂,新增珊瑚礁特別保護區的內容,規定省和市縣政府可在自然保護區外建特別保護區,對珊瑚礁進行有效保護;未經省海洋主管部門批准,不得在珊瑚礁自然保護區開設旅遊項目。

    今年6月公佈的2009年度海南海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海南島近岸大部分區域珊瑚礁生態系統基本保持其自然屬性,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結構相對穩定。

    如同潛水業發展給珊瑚保護出難題一樣,經濟發展也給海岸生態保護帶來壓力。為此,海南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重點景區、沿海重點區域規劃管理的決定》嚴格規定沿海100米範圍內不得進行各類項目建設,《海南省城鄉規劃條例》規定旅遊度假區規劃應加強對海岸線、島嶼、紅樹林、濕地等的保護,都是典型例子。

    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褚曉路説,海岸帶生態保護是一項綜合性課題,只有樹立宏觀的、系統的觀念,才能建設好。省人大為生態省建設先後制定的24項涉及生態環保的地方性法規,為海岸帶生態保護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宏觀體系環境。

    為海岸自然資源留下受保護的樂園

    2003—2005年,中國鳥類學會原副理事長楚國忠研究員在省林業局支持下,連續3年冬天率隊蹲守海南海岸,尋找黑臉琵鷺在海南島的越冬地。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在東方市四更鎮北黎灣沿海灘塗一舉發現51隻黑臉琵鷺。這種國際瀕危珍禽,當時全球僅統計到1069隻。

    海南省林業局和當地政府迅速採取了保護措施,並於2006年6月成立東方黑臉琵鷺省級自然保護區。由於採取的保護措施及時,2005年黑臉琵鷺在當地的越冬種群就增至68隻,翌年又增至77隻。四更鎮成為除台灣曾文溪、香港米埔之外,中國黑臉琵鷺的又一重要越冬地。

    “海南的熱帶海岸資源的珍稀性越來越突出。”省國土環境資源廳原副廳長楊冠雄認為,作為海南經濟發展的先頭陣地,海岸帶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如果毫無保留地對之進行開發,沿海豐富的自然資源將遭毀滅性破壞,該地帶發展將後繼乏力。 正是基於這一考慮,海南省在海岸帶不斷加大保護力度,黑臉琵鷺保護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得以迅速設立的。

    記者查詢國家環保部公佈的最新海南島自然保護區名錄發現,海南省已有自然保護區69個,其中海南島海岸帶區域共32個,總面積為1.38萬公頃,約佔海南島區域的保護區面積的35.7%,若算上西南中沙地區的保護區,則此比例高達91.7%。其中,海南省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4個位於海南島海岸帶。

    與此同時,《海南省生態功能區劃》所列四大重要生態功能區中,2個位於海岸帶地區,即東南部海岸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域和海南島海岸帶保護重要區域,合計總面積達1.35萬平方公里。

    隨著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海南對海岸帶的生態保護力度也隨之升級,《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裏突出體現了這一點。省旅遊委副主任鄧小剛説,《規劃綱要》將海南島海岸帶從功能上劃分為六大類型,生態保護區是其中之一。該區擔負的重任是:保護海洋資源、森林資源、濕地資源、生物物種和自然歷史遺跡。“這類海岸帶的保護,對於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核心部分是永久不能開發的。”鄧小剛説。

    為海岸未來發展開拓可持續的模式

    “海南就是注重保護生態,空氣非常潔凈,一塵不染。”山東省政府駐海南辦事處主任鄒一夫讚不絕口地説,他曾專門撰文向山東省推薦過海南探索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之路。

    鄒一夫認為,海南要找到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才能保證海岸帶的工業在成長過程中不破壞資源、不污染環境。從發展的視角審視,海南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在區域競爭中處於劣勢,按傳統發展模式很難走出落後窘境;從保護的視角審視,優良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海南的財富,也是全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保護生態環境是發展工業不可動搖的基本前提。

    因此,海南避開了“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另辟蹊徑,選擇了“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高科技支撐”的路子,並將工業集約佈局在西部的工業園區。

    在很多地方,工業與海岸生態環保似乎一直是個矛盾,而海南吸取教訓,上馬工業項目的同時,污染治理設施同時上馬。十幾年來,像中海化學、海南煉化等多個大項目先後落戶海南海岸,它們在給海南經濟注入動力的同時,讓環保治理提前介入。

    海南的海,藍得耀眼,即使在工業項目最集中的洋浦也不例外,澄澈海水的背後是海南為保護生態付出的巨大努力。這裡面有海南煉化的功勞,該公司800萬噸煉油項目總投資116億元人民幣,其中用於污染治理的資金就高達40億元。

    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介紹説,2008年5月海南專門立法保護海洋環境,出臺了《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實行沿海重點區域排污總量控制制度,要求市縣政府制定本行政區域重點海域的污染物排海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對可能發生海洋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造紙等單位,要求制定重大污染事故應急預案,並報省政府備案。

    海南海洋環境狀況公報表明,2009年海南省近海海域海水水質符合清潔海域水質標準,水質優良,其中清潔海域與較清潔海域面積約佔近岸海域總監測面積的96.88%。與此同時,海南近年來先後在海岸帶地區建成了天然氣和天然氣化工、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林漿紙一體化、旅遊等一批支柱産業。

    海南海岸工業的發展,顛覆了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怪圈,走出了一條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雙贏之路,正在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相關鏈結
· 海洋局東海分局千里海岸線上舉行"關愛海洋"活動
· 海南遵循"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原則推進七項工作
· 海南:堅持生態優先 為國際旅遊島建設創造新亮點
· 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
· 上海全力貫徹海島保護法 島嶼岸線總長達577公里
· 上海綜合保稅區管委會成立著手整合黃金岸線資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