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兩部門:採取有效措施推進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25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9月19日至25日,由農業部、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0中國農耕文化節在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舉行。

    農業部總經濟師陳萌山在開幕式上講話時説,農耕文化中“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哲學內涵及“協調和諧的三才觀,趨勢避害的農時觀,主觀能動的物地觀,變廢為寶的循環觀,禦欲尚儉的節用觀”,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生産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是延續、傳承至今的精華,在華夏燦爛輝煌的文明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無法替代的。

    陳萌山指出,我國人多地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秉承精耕細作的集約化耕作制度是基本原則;拓展農業功能,發展休閒旅遊農業和農村服務業,文化滋養是發展的靈魂;發展循環農業,改善農村環境,推進農村節能減排,人與自然的協同是根本精髓;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新農村,促進鄉村文化事業發展,需要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民俗傳統和地方特色文化,更離不開傳承和弘揚農耕文化。

    陳萌山強調,各地政府要深刻理解中國農耕文化的核心理念,充分認識中國農耕文化的現實價值,加強對農耕文化傳承的支持和引導,採取有效措施推進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傳承農耕文化一要處理好保護和利用的關係,沒有保護的開發是竭澤而漁、不可持續的開發,沒有利用的保護,不能使農耕文化伴隨社會進步而生生不息;二要處理好保持歷史傳統和時代創新的關係,既要注重保存農耕文化遺風遺韻、原汁原味,又要尊重文化産業運作的規律,尊重消費者的利益。推進農耕文化的傳承,要與自然資源和産業發展結合起來,統一規劃,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産業特色;有條件和資源的地區要在加大對傳承農耕文化投入的同時,鼓勵社會資源向傳承農耕文化的産業投入,採取建設農耕博物館、農耕文化園等多種形式傳承農耕文化。

    此間,農業部原部長陳耀邦為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開園剪了彩,中國農業博物館黨委書記沈鎮昭與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主任王守聰共同向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棟材頒授了“中國農耕文化示範園”牌匾。

    據了解,被譽為的“水鄉農耕情,休閒養心處”的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按照“縮小比例的江南水鄉,功能豐富的休閒農莊,農耕主題的文化走廊”進行建設,設置了農耕歷史區、土地整理區、江南養殖區、農家休閒區、鄉村能源區、江南作坊區、農耕諺語區、農戶設施區和生肖區,遊客在觀賞江南田園風光、品味江南農耕文化的同時,既能增長知識,又能修養身心。

    王守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張家港市人民政府支持永聯村創建的“江南農耕文化園”,打造了“傳承農耕文化,催熱鄉村旅遊”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將對繁榮農村文化,生態環境保護,發展休閒農業,推動鄉村旅遊,促進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以及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王守聰告訴記者,舉辦農耕文化節是保護、傳承、弘揚和利用農耕文化,服務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旅遊的有效形式。去年舉辦的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展示了黃河流域為主的北方農耕文明,今年在“江南農耕文化園”建成開園之際,舉辦“2010中國(張家港·永聯)農耕文化節”,就是要著力弘揚長江流域的南方農耕文化。通過舉辦農耕文化節,中國農耕文化的傳承將會迎來一個新的鼎盛時期,中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産業在農耕文化的滋養下,也將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

 
 
 相關鏈結
· 農業部門全力開展廣東部分地區農業抗災救災工作
· 2010農交會首日攬金98億元 生態特色農業受青睞
· 農業部:2010年全國玉米跨區機收在山東正式啟動
· 高鴻賓:加強推廣和監管 穩步推進學生飲用奶計劃
· 中國農科院切實抓好農業援疆工作 取得顯著成效
· 韓長賦:努力奪取秋糧豐收 切實抓好秋冬種生産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