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飛機客艙中,十幾名身著白色大褂的科研人員緊張地忙碌著,有的在安裝試驗設備,有的在採集試驗數據,有的正調試模擬乘客身上的傳感器,客艙中的幾臺電腦飛速運轉,即時測算整理著各種數據……這不是美國大片中的鏡頭,而是天津大學師生近日真實的科研場景。飛機是真正的適航飛機,科研人員是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師生,正在開展飛機艙內氣流組織優化項目研究。
天津大學著眼國家航空航天事業發展需求,全面融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積極參加大飛機大火箭製造項目,2009年斥資1000萬元購置一架麥道82適航飛機,建設了全國唯一以現役飛機打造的全真飛機機艙環境試驗平臺。目前,由“長江學者”天津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陳清焰領銜的大型客機座艙環境研究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這項研究將填補國內空白。天津大學空氣動力學與航空發動機燃燒、航空燃料與節能技術、航空材料、飛機系統的能量優化分配與在線檢測控制等基礎與應用研究也將在這架飛機上相繼開展。這些研究將加快天津航空航天産業發展步伐,對推動我國“空天”事業的發展和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具有重要意義。
千萬噸煉油、百萬噸乙烯、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規劃、空客A320、中新生態城……在天津、在濱海新區的眾多重點建設項目中都展示出天津大學的技術力量。作為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天津大學工科類學科優勢十分明顯,現有的18個工學門類一級學科中,1/3為國家重點學科,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新技術推廣中心,3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基地。學校化工、精儀居於國內領先水平,建築、管理特色鮮明,動力、材料、水利、土木、電氣工程優勢明顯。
天津大學,國之大學,更是天津的大學。從科學研究入手,著眼未來,服務産業升級需求,天津大學在紮實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同時,積極融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服務天津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譜寫了名校名城共榮共贏的和諧樂章。
引領産業發展 服務濱海新區
坐落在濱海新區臨港工業區的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是天津第二批自主創新産業化重大項目中唯一由高校獨立承擔的項目,佔地30萬平方米,總投資9億元。9月25日,濱海工業研究院的科研辦公樓主體順利封頂,化工類科研樓、機電類科研樓基礎施工基本完成。濱海工業研究院首期安排的四大重點項目:先進燃料研究中心、工業結晶産業技術躍升專項、國家精餾工程中心創新能力建設項目、海上風電示範項目均已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濱海工業研究院是天津大學為濱海新區“量身定做”的産學研合作的重要載體。“積極推動濱海新區建設,探索深化産學研合作新模式,建設國家産學研合作示範基地,為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是這所新型研究院的建設目標。這個置身於重型裝備製造業基地、造修船産業基地、生態型化工基地等眾多産業基地之中的研究院為企業、為産業、為濱海提供貼身服務,實現了産學研的無縫鏈結。
中標天津空客A320超大型深基坑支護工程項目,承擔天津港改造、港區軟基加固任務,與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中石油天然氣公司、渤海石油公司、渤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係。以貢獻求發展,天津大學主動出擊、多向聯絡、廣泛合作,積極服務濱海新區發展。近年來,天津大學與天津及濱海新區所屬的700多家企業和單位簽訂各類科技合同2000多項,科技經費達到5億多元,涵蓋了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裝備製造業、能源、資源環境、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城市建設與交通等天津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
“建設這些項目一定要站在高起點、搶佔制高點、達到高水平,為天津的産業升級,為濱海新區建設高水平現代製造業基地提供技術支持。”天津大學校長龔克對濱海新區項目寄予厚望。所謂“站在高起點”,就是以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為契機,充分發揮天津大學在工科學科方面的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成果優勢,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高起點發展;所謂“搶佔制高點”,就是要以“引領産業發展、服務産業升級”為目標,圍繞濱海新區八大支柱産業,搶佔技術創新和節能環保的制高點;所謂“達到高水平”,就是要通過成果孵化、項目育成、技術服務,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高科技企業的誕生、發展和壯大,成為高水平成果、高效率隊伍和高素質人才匯聚的科技創新平臺。
搭建融“智”平臺 聚集科技資源
天津大學在濱海新區有很多“基地”,這些基地聚集人才、聚集項目、聚集優勢資源,成為推動濱海新區發展的智庫群。
9月25日,國際納米製造大會選址濱海新區,納米製造這個前沿學科的頂級科學家匯聚天津。“之所以選擇濱海是因為這裡有一支業界聞名的研究團隊。”組委會透露了其中原因。
這個研究團隊就是在天大科技園之中的“微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坐落濱海核心區的天大科技園是我國首批22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依託天津大學在精密測試、精密加工方面的學科優勢,天大科技園組建了“微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目前該中心通過自主創新,在自由曲面光學器件、高精度微小元器件加工等領域,突破了國內相關行業關鍵件製造技術的瓶頸,多項技術達到了國際水平,在提升微納製造技術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濱海新區一個重要的自主創新基地。這個中心引進了一批傑出的人才,對於促進以天津為核心的微光學與光電元件加工技術研究和生産加工中心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濱海,像“微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這樣的涉及世界科技前沿的研究中心,天津大學還有很多。天津市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吸引了幾十家企業的入駐。天津大學生態城市建築環境研究院為生態城開展生態建築設計、環境治理提供技術支持。天津大學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醫藥管理局醫藥結晶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快速成形技術工程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基地已經在濱海新區落戶。
這些科研“基地”是天津大學在濱海新區的服務基站,進一步實現天大人在濱海新區開發開放過程中有所作為、有大作為的發展思路,為學校同國內外高水平企業合作,真正融入濱海新區建設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臺。
發揮學科優勢 成就濱海“創造”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引領産業發展、服務産業升級”,天津大學的法寶就是優勢學科,科研實力。
天津大學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客座教授3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5人,“973” 首席科學家5人。近五年來,天津大學有15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有3項成果入選教育部“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年申請專利量高居天津企事業單位榜首,是全國獲得“全國企事業知識産權示範單位”稱號的4所高校之一。今年,天津大學科研項目已達1400余項,科技經費8.9億元,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項目是圍繞天津經濟社會建設開展的。
智慧電網是未來的電網,是能夠為人類、為全世界解決能源環境等問題的電網。天津大學在智慧電網各個技術方面具有開創性的研究成果。由“973”首席科學家王成山教授主持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基礎設施專項規劃電力專項規劃”項目正在進行之中,該項目通過進行生態城高壓配電網規劃,確保規劃的電網具有較高的供電可靠性,保證區內各類用戶的正常運轉,滿足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該區域標誌性生態項目。
天津大學海水利用技術國內領先,由該校海水淡化與膜技術研究中心研製、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千噸級能量回收裝置”,已在天津市完成示範應用。目前,天津大學作為主要參加單位積極參加籌建“天津市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工程中心”,將增強海水利用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天津市乃至全國海水利用大發展。
天津大學內燃機研究國內領跑,該校與“天津一汽”簽訂了“轎車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産學研協議,重點解決發動機在動力、排放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問題。與天津市和濱海新區企業合作承擔“天然氣轎車開發”、“液化氣轎車開發”、“柴油轎車開發”、“電動汽車技術平臺”等多個863項目企業項目。
天津大學的科技服務涵蓋了多個天津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産業化項目落戶濱海新區,為新區自主創新注入活力,成就了濱海“創造”。
聚焦戰略産業 服務天津未來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天津大學已經在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相關研究領域先行一步,相關科研成果已經服務於天津經濟社會。
尋找新型可替代能源,是中國未來能源戰略的關鍵,燃料乙醇作為可再生能源成為了我國重點推廣的新型能源。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甜高粱、纖維素制燃料乙醇綠色工藝技術研究”是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同濱海新區企業聯合研發的,這項研究率先突破了制約我國木薯燃料乙醇産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具有自主知識産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保持了天津大學在燃料乙醇技術領域的國內外領先地位。
天津大學還與香港大學、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達成意向協議,在新能源方面聯合攻關,並以天津和濱海新區為示範基地,研究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能源技術與基地。
天津大學綠色能源實驗室研發的建築一體化輻射板製冷供暖系統和液浸聚光光伏系統將建築節能發揮到極致,已經申請了20余項發明專利,建立了近20處示範工程。在天津,天大技術支撐的節能建築已有40萬平方米,天津首個不用空調、暖氣,靠太陽能達到冬暖夏涼的太陽能小學已經投入使用。
煉油、乙烯生産等流程工業,離不開精餾過程,而過去我國流程生産中精餾過程的能耗佔整個過程的40-70%,多年來,天津大學緊盯這個節能降耗難題,全方位開展研究。研究成果使精餾裝置提高20-30%的處理能力,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僅為國家標準的1/5,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並佔有國內市場的最大份額。目前天津大學精餾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在參加大港區的中石化天津分公司100萬噸乙烯及配套項目的塔內件投標,合同金額上億元。
“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處於國家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産業升級,加強自主創新是時代對濱海新區發展的要求,對此,天津大學責無旁貸。我們要大力推進産學研合作,把學校的學科優勢,轉化為濱海的創新優勢,並在産學研合作自主創新的實踐中,培養出大批有社會責任感、全球視野和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服務天津未來。”龔克説。(趙暉 靖永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