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記者從全國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現場觀摩會上獲悉,“十一五”期間,江西省加大了對國家糧食豐産科技工程實施力度,技術創新與集成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突出形成了五套技術措施,項目區平均單産從382.9公斤上升到422公斤,較實施前累計增産稻穀199.8萬噸,累計增加經濟效益達到32.14億元。
江西省糧食連續六年實現增産,國家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在“十一五”以來,全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大面積的水稻防早衰理論研究,圍繞雙季稻“三高一保”(高成穗率、高結實率、高充實度和保障發揮品種優質潛力)栽培、超高産標準化栽培和機插栽培等開展了一系列技術攻關,突出形成了雙季稻防早衰技術體系;基本解決了實現鄱陽湖水稻高産區持續高産的技術問題;研究出了吉泰盆地低産田改造的成套技術措施;形成了江西綠色大米生産技術規程;初步探索出機械化條件下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新型水稻生産方式。
項目在江西三大典型水稻生長區域,每年建立雙季稻超高産稻田50畝、核心區1萬畝、示範區100萬畝、輻射區1100萬畝,打造出了如南昌廣福、進賢溫圳、余幹康山、撫州唱凱等一批精品示範區。與此同時,科技人才與成果取得同步豐收,項目實施獲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科技成果獎多項,獲得發明專利1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獲得植物新品種保護權1項;培育並審定了一批新品種,其中有6個被農業部認定為雙季稻區超級稻品種;制定技術標準4個,發表論文77篇,出版著作1部;培養了一批博士、碩士研究生,培訓了一大批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為今後的科技增糧提供了良好的技術與智力儲備。
值得一提的是,在遭遇了春季持續低溫陰雨和夏季洪澇災害,水稻生産受到較大影響的情況下,項目區充分發揮糧豐工程積累的技術優勢,積極投入科技救災,早稻僅減産0.75%,實現平均單産409公斤,減輕了災害損失。據悉,全省晚稻生産加大了綜合增産技術示範推廣力度,今年全年的糧食生産仍將有個好收成。(記者 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