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記者在康縣陽壩採訪,沿著美麗的梅園河畔一路向南,來到與梅園景區一山之隔的災後重建新村——龍潭村。
龍潭村坐落在金子山下、梅園河畔,清澈的河水環繞村旁,青瓦白墻、尖頂平檐的農家小院,頗具陜南和巴蜀建築風格的新村,掩映在茶園、竹林之中,讓人仿佛置身於綠水青山環抱的“江南水鄉”。
一條“連心路”
一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到龍潭村的災後重建集中搬遷點,並直通陜西省寧強縣八海村。在村口,停著好幾輛嶄新的摩托車和農用車,原來是幾個去陽壩鎮採購東西的年輕人剛回來在這裡納涼,他們告訴記者:“如今,像這樣的農用車和摩托車,每家都有一輛甚至幾輛。”
説起這些,幾個年輕人感慨道:以前到鄰近的陜西寧強、四川青川去,看到那裏的年輕人騎著摩托車來來往往,因沒錢、沒路、沒車,再羨慕也沒辦法。“現在方便了,我們不但能騎車到外面去,而且好多老闆還來到村裏收購我們的茶葉、天麻。”“這都得感謝黨和政府!”村委會主任王大建拿出一份全體村民寫好的感謝信讓記者看。“我們不會忘記,您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來到村上查看災情,指導災後重建的情形;我們不會忘記,您今年春節前,來村裏檢查災後重建時得知當地群眾因道路泥濘出行不便,當即安排當地政府勘察立項修路的情形……”信的末尾,村民情真意切地發出邀請:“希望陸書記再來一次龍潭村,看看我們的新房子,走走我們的新公路!”
這是前不久,王明義、王明亮、余勇清等237名村民自發寫給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的感謝信。
今年1月1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再次來到龍潭村,這也是“5·12”特大地震以來他第17次到隴南地震災區。他心裏牽掛著群眾的生産生活:災後重建還有哪些突出問題?災區群眾的生活怎樣?還有什麼困難需要黨和政府解決?
在龍潭村一戶農家院裏開座談會時,陸浩和村民們親切交談,當問到目前還有什麼困難時,坐在陸浩對面的村委會主任王大建急切地説出了村民期盼多年的心願:“我們這裡山大溝深,又是陜甘川三省交界地帶,是汶川大地震重災區、余震重發區,基礎設施受損嚴重,特別是由於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災後重建物資運輸困難重重,運輸東西全靠人們肩挑背馱,村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儘快修好村子通往外面的路。”
“這條路一定要修,而且要馬上修!”
陸浩聽了後,立刻叮囑一旁的隴南市委書記王璽玉。村民們高興地鼓起掌來,經久不息。
勘察立項、協調資金……在陸浩的關懷下,市縣鄉各級組織齊心協力、精心組織。2月26日,這條從陽壩鎮沙灣村橋頭通往陜西省安樂河鄉八海河村的公路正式動工。6月30日,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這條全長6.5公里的公路全面建成使用。祖祖輩輩靠羊腸小道通行的龍潭村人,終於享受到了公路暢通帶來的便利。
一個新村莊
“地震前,我們村大部分人家居住在低矮、陰暗的土木屋中,有的已成危房;地震後,墻倒屋塌。”在自家的新房子前,87歲的老黨員李滿榮説,“我們做夢也沒想到這麼快從廢墟中走進這麼好的新家園……”
走進李滿榮家,剛吃過午飯的一家人正坐在寬敞的客廳裏看電視,新式沙發、液晶電視等傢具、家電一應俱全。正在廚房收拾碗筷的兒媳婦指著節能環保、乾淨整潔的廚具一臉自豪:“看,我們的廚房多乾淨、多洋氣,趕上了城裏人!”
遠遠望去,沿河倚山而建的龍潭新村,農家院落整齊地向前延伸,形成一條優美的弧線,鑲嵌在鬱鬱蔥蔥的大山深處。
“至少比重建前的水平前進了30年!”村民蘭正義高興地説。“5·12”特大地震之後,龍潭村經過兩年重建,學校、自來水、農網改造、公路等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龍潭村是“5·12”特大地震隴南重災村,大震過後,這一帶余震不斷,災後恢復重建困難重重,怎麼順利施工?這既是龍潭村農民最為關注的事,也是省市縣各級領導十分關心的事。
為了確定一套符合實際的重建設計方案,省市縣有關部門多次上陜西,下四川,學習借鑒周邊重建經驗,多方尋求最佳的設計單位,不斷優化設計方案。
最初的災後重建方案出來後,村上一邊處理地基,一邊徵求村民意見,縣上對方案進行多次完善修改,最後由成都建築設計院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依山就勢,因地制宜,確定了最佳設計方案。“現在,村民的住房建成了,生産恢復了,我們還要建公用廚房,以備村民家中有紅白喜事之用,非常經濟適用,這可是我們在全市重建村裏首創哦……”村黨支部書記李培建介紹説。
在災後重建中,龍潭村打破了原來單家獨戶散居於山間的傳統,在徵得村民同意後,將居住偏僻、分散的53戶村民,從山上遷到山下,進行集中重建。據村民介紹,當時川、陜、甘災後重建工程都已全面開工,村裏重建戶找個小工都很缺,大工就更缺。為了節約成本,所有重建戶積極投工投勞,備沙備石,鄰里之間互助合作。
在地震發生後的兩年時間裏,隴南市始終把災後重建當做最大的機遇、最大的項目、最大的民生,在551個重建村災後重建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互幫互助、科學重建。目前,全市所有重建村已全部竣工。
一派新氣象
行走在綠水環繞、青山環抱的龍潭村,一個個花壇點綴在農家小巷旁,平整的水泥路把整個村子串接得錯落有致,環村道上的綠化樹、涼亭將村莊點綴得更加美麗。“以前,我們村家家房子周圍不是豬圈雞窩,就是草堆糞堆,一到夏天蠅蟲亂飛。現在搬到這裡,大家對環境衛生非常重視,我們的生活環境趕上城裏人了。”搬進新居,村上第一個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的村民楊大安對環境的變化讚不絕口。
在災後重建過程中,隴南市開展“優化發展環境、塑造良好形象”活動,全面整治城鄉環境衛生。龍潭村結合災後重建和新農村建設,美化環境,家家戶戶對房屋院落進行了美化、亮化,在臨街的院門前,栽植了杜鵑、金葉女貞、矮梔子等特色花木,村上籌措資金新修了河堤、排污管道、公共廁所、垃圾池等基礎設施和村級活動室、五保家園。今年,龍潭村被列為隴南市環境衛生整治和文明長廊建設的示範村。
村道兩旁色彩鮮艷的文化墻形成一道亮麗風景,漫畫形式的尊老愛幼圖、通俗易懂的“綜治三字經”,一幅幅圖文並茂、鄉村氣息濃郁的宣傳畫,對農民群眾進行潤物無聲的引導教育。
如今在龍潭村,村民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月月底都會不約而同跑到村裏的村務公開欄前,看一看村上這個月的花銷。村民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幹部、一事一議等形式,參與決策和自我管理,行使民主權利。“民主管理讓大家心裏亮堂!”村民王明亮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大到新建房屋的樣式,小到低保戶的確定,凡是村裏的事情,村幹部都事先徵求全體村民的意見,然後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按照大多數人的意願最後拍板。”王明亮説。
村上公開、公正、公平的辦事作風和村上重大決策徵求農民意見、尊重農民意願的村級事務管理方法,讓龍潭村變得更加和諧、更富有朝氣。“房子建起來了,老百姓怎麼致富,日子怎麼過得更好?”是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陸浩和各級領導關心的話題。
今年1月13日,陸浩在新龍潭村和村民一起謀劃未來,希望村上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漂亮新居、周邊秀麗的風景、山上的林子和茶園等資源,發展旅遊業,搞農家樂,增加收入。
陸浩的話極大地激發了隴南幹部群眾改變山鄉窮困面貌的決心。目前,龍潭村已著手農家樂建設,並選派年輕村幹部到外地學習茶葉、天麻種植的新技術,有幾戶人家買了農用車,開始跑運輸,鄉親們想方設法忙增收。“我們要把龍潭村建設成生態良好、生産發展、生活寬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農村,打造成出甘入陜入川的‘窗口村’、隴南災後重建的‘示範村’,同時,我們將通過努力,在全縣還要打造成100多個像龍潭村一樣的‘示範村’。”康縣縣委書記王鈞信心十足地説。(記者 周者軍 通訊員 張 帆 楊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