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三樣”到四季瓜果飄香
——拉薩市設施農業發展紀實
“自從建起大棚後,我基本上季季忙。一座大棚就是一個小銀行,家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墨竹工卡縣甲瑪鄉蔬菜種植基地裏的次仁對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信心十足。
盆景蔬菜、櫻桃西紅柿、西瓜……走進拉薩市蔬菜種植基地,簡直可以用琳瑯滿目來形容,斑斕色彩中孕育著無限生機。目前,拉薩市共有高效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15244座,比2002年增加了8173座;佔地面積12424畝,比2002年增加了4645.3 畝;帶動農牧民34420人,今年預計人均增收1628.6元,比2002年增長95%。
拉薩市設施農業的發展改變了農業種植結構,設施農業已由試驗示範階段進入到實際推廣應用階段,種植品種從以前的“蘿蔔、土豆、白菜”老三樣增加到現在的100多個,生産領域也由蔬菜種植向瓜果、花卉業等方向延伸,呈現出新的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強化技術,引導産業發展
拉薩市農業過去一直以種植青稞、土豆為主,遵循著春種秋收這一傳統農業亙古不變的規律。而設施農業的發展,改變了單一的種植模式,使一年四季變得色彩斑斕,涌現出了“西瓜村”、“花卉村”等,逐漸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這些成就的取得與拉薩市歷年來高度重視設施農業發展,不斷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扶持力度密不可分。
在資金投入上,拉薩市採取“項目投、銀行貸、政府扶、群眾籌”的辦法,有效保證了資金投入到位。今年,拉薩市各級財政共計投入7080萬元用於設施農業發展,並且每年從市級支農資金中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蔬菜大棚建設。
拉薩市還通過實地調研、試驗示範,總結了一套無公害蔬菜生産技術規程,編寫整理了適合西藏本土的蔬菜種植技術教材,編制了黃瓜、番茄、辣椒等49個蔬菜品種的西藏保護地無公害生産技術規程,目前全部規程已通過專家審查,並經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發佈成為全區蔬菜生産地方標準。
規模種植,帶動産業集群
在曲水縣西瓜種植基地,已經成熟的西瓜讓過往行人停車駐足,品嘗購買,種植戶們忙著採摘出售。“我今年種植了4個大棚的西瓜,收入近3萬元,明年準備再建兩個大棚,大幹一場!”種植戶尼瑪對記者説。
在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拉薩市創新思路,走産業化發展路子,積極培育“基地+公司+農戶”、“基地+協會+農戶”等運行模式,組織經紀人拓展市場,聯絡訂單,形成産銷“一條龍”格局。墨竹工卡縣甲瑪鄉蔬菜種植基地通過與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合作,將其種植的櫻桃西紅柿等蔬菜銷往北京;曲水縣聶當蔬菜種植基地通過與各賓館、學校簽訂訂單,拓寬了銷售渠道。同時,注重品牌效應,進一步提高農産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打造優質、綠色、生態品牌。目前,拉薩市共認證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4720畝,認證無公害蔬菜品種49個,註冊“鑫賽”、“聖綠”等蔬菜瓜果類商標兩個。
轉變觀念,促進農民增收
2002年以前,拉薩市溫室蔬菜種植多為外地農戶,設施農業對農牧民增收的帶動作用不強。近年來,拉薩市按照“政府推動、科學示範、市場引導、群眾自願”的原則,通過加強宣傳、技術培訓等措施,積極引導農牧民發展蔬菜種植。
拉薩市選擇發展設施農業較早、技術過硬、收入較高的種植大棚作為示範點,通過召開現場會、新聞媒體宣傳、組織發展設施農業致富農民現身説法等辦法,給廣大農民群眾宣講發展設施農業的好處,用實實在在的利益吸引農民發展設施農業,同時按照“邊發展、邊規範”的思路,積極穩妥地發展專合組織,目前,拉薩市已形成比較成功的五類農民專合組織運營模式,通過協會技術服務、聯絡銷路,農牧民科技意識明顯增強,種植水平和效益不斷提高。目前,在拉薩市的15244棟溫室中,本地農牧民種植3814棟,是2002年的15.9倍;帶動農牧民34420人,人均增收1628.6元,比2002年增長95%。從種植效益來看,拉薩市大棚蔬菜種植平均純收入為每畝2萬元,是種植青稞的20多倍。
設施農業豐富了果蔬的品種,讓市民充分感知令人嚮往的田園生活,一年四季可以到郊區採摘各類果蔬。發展設施農業的成功實踐告訴我們,設施農業大有可為。(記者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