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的民族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國共有民族醫醫院191家,床位8649張。”在11月14日于北京舉行的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衛生部副部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指出:“要抓緊時間進行搶救性挖掘、記錄、傳承,幫助民族醫藥‘把根留住’”。
王國強説,民族醫藥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果,主要表現在開展了重點民族醫醫院項目建設。通過建設包括藏、蒙、維、傣、朝、壯、苗、土家8種民族醫藥在內的10家重點民族醫醫院,使其民族醫特色突出、專科優勢明顯、臨床療效顯著、管理規範科學、具有示範帶動作用。目前,已確定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1個,納入地市級以上重點中醫醫院建設項目的民族醫醫院28所,國家投入近2.5億元;納入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的縣級民族醫醫院67所,國家投入近2.1億元。
王國強説,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藏、蒙、維、傣、壯、朝、苗、瑤、回、彝、土家、布衣、侗、哈薩克、羌共15個民族設有本民族醫藥的醫院。民族地區的綜合醫院也大多建有民族醫藥科室。
王國強説,近年來,國家已組織對藏、蒙、維、傣、苗、彝等19個民族的83种醫藥文獻進行了發掘整理。截至目前,已有35個民族發掘整理了本民族醫學資料,民族醫藥發展的關鍵技術研究也在逐步推進。但由於民族醫藥的經驗、療法見諸文字的內容相對較少,挖掘、整理有一定難度。很多民族的醫藥知識、特色療法等並不成系統,都靠師帶徒口頭、手把手相傳,掌握高超的本族特色醫療技術的民族醫專家越來越少。
會上,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理事會還進行了換屆選舉,新一屆會長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