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英國中國協會舉行聖誕午餐會,邀請劉曉明大使出席併發表主旨演講。中國協會約150多名成員參加。他們來自英國政界、工商界、學術界、大學、媒體。劉大使發表了題為《共建互信與合作的夥伴關係》的主旨演講。演講後,劉大使回答了聽眾關於中國如何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中英金融合作、朝鮮半島局勢、中國足球事業發展前景、中英體育交流與合作等提問。午餐會前,劉大使還接受了英國《每日電訊報》和《獨立報》的採訪。
英國“中國協會”成立於1887年,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致力於促進中英經貿合作的組織。新中國成立之初,該協會積極主張開展中英貿易,推動成立英中貿易委員會併發展為英中貿協(CBBC)。2003年,中國協會與英中貿協合併,但仍保留原名稱及運作模式。
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中國協會聖誕午餐會上的主旨演講
(2010年12月15日,倫敦海德公園文華東方酒店)
尊敬的休·戴維斯主席,
各位中國協會的朋友們,
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在聖誕節前與大家相聚,首先祝大家聖誕快樂!新年快樂!
中國協會是英國歷史最悠久的致力於促進中英經貿合作的組織,已經歷了123年的歲月變遷,可以説,中國協會是中英商業往來的先行者和兩國關係發展的見證人。在此,我要對中國協會為發展中英經貿合作和推動中英關係做出的長期不懈努力表示讚賞和敬意。
這是我到倫敦後過的第一個冬天。據説今年冬天是英國近十幾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大雪紛飛,寒風凜冽。但當我走進這裡,看到各位關心中英關係的朋友們濟濟一堂,不由地感到濃濃暖意。我認為,當前的中英關係,也正如這房間裏的溫度,具有相當熱度,並且還在持續升溫。
首先是高層交往熱。今年,儘管英國政府發生了更迭,但中英關係實現了平穩過渡和持續發展。就在上月,卡梅倫首相率英方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代表團成功訪華,兩國領導人就進一步增強政治互信、促進各領域合作達成了廣泛共識。截至目前,英聯合政府外交、財政、商業、教育和氣候變化五位內閣大臣相繼訪華。中英經濟財金對話、戰略對話、經貿聯委會等重要交流機制運作良好、成效卓著。
其次是經貿合作熱。今年,兩國經貿合作不僅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的陰影,而且有新突破和新亮點。1-10月,中英貨物貿易額達到402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0%,創歷史同期最高記錄,其中英對華出口增幅達到43%。雙向投資掀起熱潮。英最大零售商樂購(TESCO)宣佈今後5年斥資20億英鎊在華擴建購物廣場和大型超市。中國投資項目數在英國投資來源國中已佔第6位,中國在倫敦投資的企業數量在各國中居第2位。
第三是人文交流熱。今年的上海世博會是兩國合作的一大亮點,英國館以其創意和創新吸引了800多萬中國觀眾,並獲得世博會設計金獎。中國赴英留學生數量在歐洲仍然最多,並且保持大幅增長。中英雙方簽署協議,將合作加快培養英國本土漢語教師,以滿足目前英國的“漢語熱”需求。具有特別意義是,英國大學生獲得了今年漢語橋世界大學生漢語比賽的特等獎。英國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據英國旅遊局統計,今年1-10月中國大陸赴英旅遊人數激增80%,創下歷年之最,全年有望超過20萬。
總之,當前中英關係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前景廣闊。雙方應抓住良好機遇,進一步從全球視角和戰略高度規劃好兩國關係,深化各領域合作與交流,實實在在地造福兩國和世界人民。
在我們為中英關係的發展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對一些雜音感到擔心。當我們每天翻開英國的報紙,打開電視,總會看到有一些被炒作的所謂涉華“熱點”,有些報道和評論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這些現象,儘管不代表英國社會的主流,但不利於增進中英了解,不利於兩國關係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孔子説,做人的道理是要“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我。我認為,這些原則今天同樣適用於國與國之間,也就是説彼此之間要客觀看待、增強信任、相互尊重和同舟共濟。
第一,客觀看待。要以發展的眼光和全面的視角看待中國,看到中國社會的最新全貌。比如,政治領域,中國“開門立法”已經成為常態,公眾參與程度越來越深;實行政務公開,制定實施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重大決策中,聽證會等徵求民意、吸納民智的形式普遍展開,目前中國舉國上下正在熱烈討論“十二五”規劃就是一個明證;“海選”作為中國式基層民主選舉方式,已在華夏廣袤土地上落地生根,普及推廣。社會領域,中國更加多姿多彩,更加開放自信。中國現有4.2億網民,2.3億個博客用戶,7500多萬微博用戶,上百萬個論壇。超過66%的中國網民經常在網上發表言論,就各種話題進行討論,充分表達思想觀點和利益訴求。西方不能漠視中國各領域全面進步的現實,也不能只承認中國的經濟成就和社會進步,而否定中國成功背後的制度性、體制性原因。
第二,增強信任。現在西方總有一些人對中國持懷疑態度,他們不確信中國的對外政策走向,擔心中國強大了,會稱王稱霸。持這種心態的人必然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一種威脅,中國越發展,威脅就越大。這種看法不僅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缺少信任,更反映了他們對中國缺少了解。的確,了解是信任的基礎。我希望他們多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在。從歷史傳統上看,中華文化主張內斂和包容,沒有擴張性。近現代史上,中國既沒有侵略,也沒有殖民,而是飽受欺淩。今天,中國儘管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人均GDP仍排在世界百位之後,按照聯合國標準還有1.5億人沒有脫貧,中國仍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任務仍然相當艱巨,發展的道路仍然相當漫長。中國要實現發展,就需要和平安寧的外部環境,就需要與世界各國友好相處、互利合作,就需要成為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一員。即使中國將來發展起來了,中國也不會拋棄自己的傳統和忘記自己的歷史,去幹什麼擴張稱霸之事。反對霸權主義不僅是已經寫進了中國的憲法,成為了中國的基本國策和戰略選擇,而且是永遠刻在了中國人民的心中。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
第三,相互尊重。世界上沒有標準普適的發展模式,只有適合各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走過的道路,就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國情,“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來的成功實踐。民主是千百年來人類發展的追求目標,但民主沒有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在西方也是如此。以某一種特定的民主模式為標準來評判其他國家民主政治實踐的優劣,理論上站不住腳,實踐中也十分有害。中國的民主隨著新中國應運而生,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美國的一些政客大喊大叫:“誰失去了中國?”事實上,美國從來也沒有擁有中國,因而根本不存在失去的問題。美國的政客由於其價值觀和世界觀所限,很難理解這樣一個事實,即是“中國人民贏得了中國”,中國人民把自己的傑出代表中國共産黨人推上執政的舞臺。今天,中國的民主就是在政體上堅持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在政黨制度上堅持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在基層民主上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這既適合現階段國情,又有利於中國的發展和穩定,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不會將自己的民主模式強加到別人頭上,也不願被別人強加。正如陽光因七彩而絢爛,世界也因多樣而美麗。我們需要平等交流和對話,需要相互開放和包容。我們也希望西方的政治家們不要重犯60多年前美國政客的錯誤,尊重中國的政治和社會制度,尊重中國人民的選擇。
第四,同舟共濟。今天的世界相互聯絡、相互依存、利益交融。每個國家,作為國際大家庭的一員,只有與各國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才是最符合自己和別國利益。當風暴來臨時,我們需要在同一條船上和衷共濟;當風暴漸退,我們仍然需要守望相助。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仍然非常脆弱,甚至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們需要加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避免只顧刺激自己的經濟,絲毫不考慮政策的溢出效應;我們需要理性探討和合作解決世界經濟失衡問題,不輕易地將責任歸咎於他人;我們需要繼續維護開放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我們需要積極合作應對能源、糧食安全和國際發展等全球性問題,追求可持續發展。
各位中國協會的朋友們,中英關係及中西方關係,需要我們,也需要你們來共同努力。我衷心地希望各位能秉承協會的宗旨和使命,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和影響,為中英經貿合作的不斷提升,為中英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為中西方關係的美好明天做出最大貢獻。
在這寒冷的冬季,不由地讓我想起了貴國詩人雪萊的名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