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高環境監測水平 爭做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堅定實踐者
——周生賢部長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成立30週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
(2010年11月25日)
各位來賓,同志們: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隆重慶祝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成立30週年。我代表環境保護部向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全體幹部職工、離退休老同志表示熱烈祝賀!向全國環境監測戰線的同志們表示親切問候!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
今年是“十一五”環保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二五”環保思路的關鍵之年。回顧即將過去的五年,黨中央、國務院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推進歷史性轉變、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環境保護是重大民生問題、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等一系列新理念。這五年,環保工作最突出的成績,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環保規劃任務,污染減排目標提前實現;最鮮明的亮點,是努力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相協調相融合,繼承創新、與時俱進、有所作為。環境保護之所以能夠取得明顯成效,歸結起來,都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取得的實踐成果。環保系統在職的廣大幹部職工都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實踐者;離退休老同志都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先行者。我們都是環保事業大廈的建設者和享有者,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希望大家在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偉大征程中,同心協力,奮勇向前,創造更輝煌的業績。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第一次鮮明地提出,要加大力度,把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重要著力點,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這在中央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提出,並從諸多方面作了規定和要求。比如,以解決飲用水不安全和空氣、土壤污染等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污染物減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種類,排放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這標誌著環境保護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迎來了新的難得機遇。我們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在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實踐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奮力推動“十二五”環保事業大發展。
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産方式、消費模式和發展道路問題。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勢必是“竭澤而漁”。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保護環境最難,遇到的問題最複雜。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用停止發展的方式來保護環境,但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決不寬容污染。發展是第一要務,環境是重要支撐。這就需要我們立足基本國情,科學把握環境與發展的規律,做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相融合,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主要途徑,就是要積極探索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代價小”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效益好”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相統籌,尋求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排放低”就是堅持污染預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用適當的環境治理成本,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續”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長遠發展相融合,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基因。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解決現實中的複雜問題,推動事業發展有所前進、有所突破。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需要用新的理念進一步深化對環境保護的認識,用新的視野把握好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機遇,用新的實踐推動環境保護取得更大的實際成效,用新的體制機制保障環境保護的持續推進,用新的思路謀劃環境保護的未來。要根據中國環保新道路的要求,抓緊制定與我國基本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全防全控的防範體系、健全高效的環境治理體系、完善的環境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這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目標方向。
今後,環保每一項工作都要對照這個目標方向,每前進一步都要力爭接近這個目標方向,而不是背離。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必然會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實現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歷史性跨越。
構建中國環保新道路六大體系,關鍵要靠人,靠對環保事業忠誠的幹部。優秀人才隊伍是推動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最重要的力量和保障。選好人,事業就充滿生機;選不好人,事業就沒有希望。要根據環保工作情況,安排好老幹部,讓他們老有所養,發揮餘熱。對中年幹部,要大膽放到關鍵部門、重要崗位,讓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對年輕幹部,要真心實意地培養,為他們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環保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環境監測是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的重要支撐。1980年,國家決定成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標誌著國家層面的環境監測工作正式開啟,具有里程碑意義。來自全國各地、各條戰線的第一代總站人,在極其艱苦簡陋的條件下,“邊工作、邊學習、邊建設”,啟動了國家環境監測的基礎性工作。憑著“小板房成就大事業”的豪情,總站與各地環境監測站協同作戰,以“六五”和“七五”期間建設的64個重點監測站為骨架,組建並完善了全國環境監測網絡。“十一五”期間,特別是環境保護部組建以來,環境監測事業發展步入快車道。我部設立監測司,總站編制由100名增加到190名。截至目前,全國環境監測機構已有2492個,監測人員5.3萬多人。今年6月,我部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啟動第一屆全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才大比武活動,全面提升了環境監測隊伍的能力和水平。
總的來説,環境監測總站成立30年來在創新中不斷發展,取得許多可圈可點的業績。一是以完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為工作主線,研究制定了全國環境監測技術路線及大部分環境監測技術規範、規定、標準和方法。二是以環境空氣和地表水監測為突破口,建成了覆蓋我國主要水體的地表水自動監測網絡和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空氣自動監測網絡。三是以環境質量保障為著力點,積極開展重大突發事件環境應急監測和國家重大活動環境質量保障監測。四是以技術立站和人才興站為方針,初步形成了以院士領銜,研究員為主幹,中、高級技術人員為主體的人才梯隊。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未來壓力繼續加大。我們要有緊迫感和責任感,要把過去取得的成績作為新的起點,並繼續大力向前推進。成績屬於過去,未來仍需奮鬥。
“十二五”時期,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面臨大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環境監測是環保事業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環保事業越快速發展,越離不開牢固的監測基礎。環境監測要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中再立新功,必須按照監測工作全國一盤棋、監測隊伍上下一條龍、監測技術天地一體化,做到説清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説清污染源排放狀況、説清環境風險的“三個説清”的總體要求,堅持四個不動搖,進一步提升保障和服務水平。
第一,堅持科學監測、技術立站、人才興站的理念不動搖。科學監測,就是監測工作要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按照科學標準、規範、規律辦事,出科學數據和報告。技術立站,就是要把提升技術能力作為總站發展建設的頭等大事,以技術圖生存,以技術促發展。人才興站,就是通過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開創總站發展建設新局面。
第二,堅持支撐環保、服務民生的定位不動搖。總站要在環境信息公開、加強關係民生的環境監測、農村環境監測等方面不斷加大力度,真正把“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為人民健康鞠躬盡瘁”的要求,落到實處。
第三,堅持四個一流、五個中心的目標不動搖。環境保護部批准發佈的《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轉型發展綱要》,明確了“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實驗室、一流的裝備”和成為全國環境監測“技術中心、網絡中心、數據中心、質控中心、培訓中心”的轉型發展總體目標。“四個一流、五個中心”應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總站幹部職工孜孜以求、拼搏奮進的總體方向。要一如既往地以國家環境監測網為載體,團結帶領各級環境監測站將國家環境監測任務完成好,生産出更具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優勢的監測産品。地方省、市級環境監測站也應順勢而為,調整並確立符合本地區實際的監測站中長期發展規劃。
第四,堅持搶抓機遇、苦練內功的舉措不動搖。打鐵還需自身硬。總站要緊緊抓住並用好國家加大對環境監測事業投入的重要機遇期,科學謀劃總站能力建設,認真研究新技術新方法,適度拓展監測領域,著力培養領軍人才,持續提升監測隊伍整體素質,推動環境監測事業實現大跨越、大發展和大繁榮。
我們的事業崇高而神聖,我們的前景光明而美好,我們的責任重大而光榮。“三十而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乘勢而上,銳意進取,繼續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為全面開創我國環境保護新局面而不懈奮鬥!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