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商務部長:“十一五”商務發展規劃全面勝利完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22日   來源:商務部網站

    12月22日,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2010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作了題為《轉變發展方式 提高發展質量 確保“十二五”商務事業開好局起好步》的工作報告。他指出,2010年商務事業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為“十一五”商務發展規劃全面勝利完成畫上了圓滿句號。

    陳德銘在報告中説,五年來,我們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內外統籌、互利共贏,堅持市場主導、政府調控,國內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合作取得明顯進展。

    一是消費政策實現重大創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外貿受到嚴重衝擊,擴大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的任務更加緊迫。我們堅決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抓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的有利時機,以耐用消費品為切入點,制定實施了家電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等一系列直接促消費政策,充分挖掘消費潛力,促進了城鄉消費持續較快增長。預計“十一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1%,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之一。家電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政策,是運用財政補貼手段刺激消費的一個創舉,不僅擴大了即期消費,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出了重大貢獻,還帶動了家電汽車流通服務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

    二是現代流通體系初見端倪。五年來,我們積極推進城鄉流通網絡建設,加快流通現代化步伐,三級批發零售體系在改革中被打破、流通體系曾經“線斷網破”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變,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流通體系加快形成。在農村,以“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為抓手完善農村消費品流通網絡,以“雙百”市場工程、農超對接為抓手探索農産品流通新模式,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民“買難”和“賣難”問題得到緩解。在城市,通過編制實施商業網點規劃,促進商業網點合理佈局,加快社區商業、家政、早餐等生活服務業發展,城市居民消費便利化程度大幅提升。以信息化帶動流通現代化,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統一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網絡購物快速發展,預計今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4萬億元,網絡購物規模可達5000億元。改善政策環境,積極培育大型流通企業集團,涌現出了蘇寧、國美、上海百聯等一批市場競爭力較強的流通企業。現代流通體系的快速發展,在降低流通成本、擴大消費、引導生産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市場調控能力明顯增強。針對國內自然災害頻發、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影響明顯加大的新形勢,我們緊緊圍繞保障市場平穩運行這一目標,不斷完善市場監測和調控體系,市場調控和應急保供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全國市場運行監測樣本企業近2.9萬家,監測範圍涵蓋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産資料和重點流通企業;應急商品數據庫重點聯絡企業超過1600家,涉及58個應急商品品種;肉糖等重要商品儲備體系不斷健全,中央儲備肉規模已經增加到20萬噸,中央儲備糖規模達320萬噸,蔬菜臨時儲備制度初步建立,地方政府儲備制度逐步完善;跨區調運工作進一步機制化,進出口調劑更加及時。市場監測和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為抑制通脹、保障市場平穩運行奠定了基礎。

    四是貿易大國地位進一步確立。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外需造成巨大衝擊,使我國外貿由“十一五”前期的快速增長轉入急劇下滑。面對這一嚴峻考驗,我們認真落實國辦發135號文件和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六項措施,千方百計穩外需、保市場、保份額,通過結構調整為穩外需注入新活力,對外貿易在逆境中實現了新發展。與“十五”末期相比,我國出口由世界第3位躍居首位,佔全球份額由7.3%上升至10%左右,進口由第3位升至第2位。貿易結構持續優化,機電産品出口比重由56%提高到59.1%,高新技術産品出口比重由28.6%提高到31.2%,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産品出口得到有效控制;對歐美日以外的市場出口比重由48.7%上升到54.3%。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取得明顯成效。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資源進口持續增加,滿足了國內發展需要,促進了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貿易平衡狀況得到改善。以出口退稅、外貿發展基金、出口信保、貿易融資、貿易投資促進和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為主要內容的外貿促進體系進一步完善,為今後外貿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我們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出口由世界第8位升至第5位,進口由第7位升至第4位,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五是利用外資水平明顯提高。堅持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外資穩定的重要工作來抓,進一步簡化外資審批程序,下放審批權限,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外資一度大幅下滑的局面迅速得到遏制並實現較快回升,利用外資規模再上新臺階。五年累計使用外資4200億美元,約為“十五”時期的1.5倍,連續1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抓住世界産業轉移重心由製造業向服務業演進的機遇,及時修訂外資産業政策,服務業吸收外資比重由“十五”末期的16.1%上升到2009年的42.1%;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外資企業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累計超過1400家,比“十五”末期增長近一倍;推動完善東中西部産業轉移對口合作機制,中西部地區吸收外資比重由11.2%上升到13.7%,江西、湖南、四川、重慶、河南、吉林等一批內陸開放高地正在形成,外資在促進國內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明顯增強。確定北京、天津、上海、大連、深圳、蘇州等一批服務外包示範城市,不斷完善服務外包相關政策,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離岸服務外包目的地市場。

    六是對外投資合作跨越式發展。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許多國家放鬆外資流入管制、與我合作意願上升的機遇,加快完善對外投資合作法律法規,加大財稅、金融和外匯等政策支持力度,著手建立政策促進、服務保障和風險控制體系,對外新簽28個雙邊投資保護協定,出臺《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加快勞務合作管理體制改革,促進了對外投資合作快速發展。五年來,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長38.8%,在全球的排名由“十五”末期的第18位躍升至第5位,邁入對外投資大國行列。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東部沿海地區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通過並購等方式到境外獲取技術、品牌和營銷網絡。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37.3%,有54家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進入世界225家國際承包商行列,在世界工程建設領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七是國際經貿地位大幅提升。“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快速提升的五年,也是我國對外經貿關係在諸多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五年。我們積極利用國際經濟合作平臺,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機制改革和區域合作機制建設。自貿區建設加快推進,與有關國家建成6個自貿區,兩岸四地經貿合作實現機制化。與發達國家經濟高層對話、雙邊經貿聯委會/混委會等機制不斷完善,重大經貿問題得到妥善處理。對外援助規模持續擴大,中非合作接連推出新舉措,針對印尼海嘯、海地地震、巴基斯坦洪災及時提供緊急援助,受到國際社會廣泛好評。包括商務部、地方政府、商協會以及涉案企業在內的“四體聯動”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基本形成,運用國際規則的能力顯著提高。

    陳德銘指出,五年來,商務系統自身建設成效顯著。為提高依法行政、科學管理、服務大局的能力,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加快商務領域法制建設,推動出臺法律1件、行政法規6件,制定部門規章60件。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政務公開,取消、調整、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方位、多層次開展大規模業務培訓。認真落實中央關於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加強領導幹部廉潔自律,資金、配額和項目等重點領域的監督管理進一步強化。

    陳德銘説,五年的歷程極不平凡,五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英明決策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結果,是全國商務系統和廣大企業紮實工作、奮力拼搏的結果。

    陳德銘同時指出,商務領域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顯現。主要表現在:現代流通體系還不完善,流通業整體競爭力不強,市場調控體系仍不健全;對外貿易大而不強,自有品牌産品不多,增長方式總體上還比較粗放;吸收外資結構不合理,“走出去”規模總體較小,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企業;對外開放空間佈局不均衡。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時期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解決。  

 
 
 相關鏈結
· 商務部監測:食用農産品和生産資料價格平穩運行
· 商務部公佈白條肉平均出廠價格(12月13日-19日)
· 商務部:不斷提高調控能力 切實保障市場供應
· 商務部:2010年前11月兩岸貿易額同比上升39.7%
· 商務部等再次投放儲備豬肉以保障元旦市場供應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