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十一五”北京市農民工資性收入比例達60%以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1月04日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十幾年沒有再種過地的北京市順義農民王淑香,2010年年底又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村裏14間氣派的新房蓋好了,城裏兒子買的一百多平方米的樓房裝修好了,新車開進了新家,高興的事兒一樁接一樁。

    老兩口都退休了,哪來錢置辦這些?

    王淑香嘿嘿一笑,算起賬來。“我這一年,光入股村企業的股金分紅就一萬多,還有土地確權分的二千多元,養老金七八千。再加上在村企業打零工掙的一萬多,我們家光我一個人一年就掙三四萬,還不算老伴一個月將近兩千元錢的養老金呢!”

    務農的體力活減少了,收入反而增加了,錢也敢花了。這是年輕時靠種地維持生計的王淑香連想都不敢想的。

    60歲的王淑香是順義區趙全營鎮北郎中村的村民,大半輩子以種田為生。“過去這季節正跟家‘貓冬’呢,一年忙到頭,全家也就掙個三四千塊錢。”

    日子從什麼時候開始好起來的,王淑香自己也説不清。只是在老人以時間為線的講述中,“種地”這個詞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村辦企業”、“股份制”、“土地確權”、“養老保險”、“合作醫療”等新鮮詞兒。

    “像我這樣的,在我們村不算有錢人,不新鮮。”老人一邊回憶一邊念叨。在京郊,像王淑香一樣昔日靠務農為生,如今放下鋤頭增收的農民的確數不勝數。

    據北京市農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北京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7860元增加到11986元,年均增長9.2%。其中,工資性收入比例達到60%以上;財産性收入由2005年的617元提高到1402元,比例由7.85%提高到11.7%;轉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508元提高到1590元,比例由6.46%提高到13.27%。

    簡單的數字背後,是北京市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功能性變化,是京郊農村由表及裏的變化,是廣大農民思維方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的變化,是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的融合性變化。

    走進風景獨特的民俗村,青山秀水間不但有美味農家飯,更有精緻現代的主題酒吧;不但有櫻桃柿子等農果採摘園,更有薰衣草莊園、玉米迷宮等創意農業園……人文與自然交相輝映,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農業與時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結緣。如今,“京郊遊”已成為北京市旅遊業的一方大舞臺,2009年全年接待遊客2990萬人次,總收入達到21.3億元,相比五年前翻了一倍多。在這個舞臺上,農民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是當起了老闆,掙起了工資,關心起了文化和生態。

    走進廣袤的京郊大地,現代化的廠房拔地而起,優質農産品與現代化管理理念相結合,讓涉農企業有了叫得響的品牌,現代化的京郊還吸引無數優質項目與高端企業紛紛落地。“十一五”期間,北京市農産品加工企業502家,産值達到600億元,比五年前增長了59%,9家涉農企業成功上市。普通農民從事起了“白領、藍領”的工作,過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更有勤勞智慧的農民群體,成為推動農業技術創新的力量。

    看得見的巨變正在發生,看不見的變化則在普通的農家院落中悄然進行。千余村完成集體經濟産權制度改革,67.5萬農民平日裏掙工資拿經營收入,年底拿股份分紅,成為擁有集體資産的股東。每月200塊錢的福利養老補貼普惠農村老年人,參加養老保險的農村老年人還能得到更多實惠。如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並軌,五年間,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由25.1%提高到90%,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比例由80.31%提高到96.74%,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開始並軌,近郊實現了城鄉居民標準統一,遠郊區縣農村低保標準最低的區縣也達到了2520元。

    從傳統型農業到都市型現代農業,從“共同共有”的集體經濟體制到“按份共有”的産權制度改革,從“老農保”到“新農保”,再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建立……270萬京郊農民不依賴務農過日子,“收成”卻一年更比一年好。

 
 
 相關鏈結
· 非京籍載客汽車早晚交通高峰期將禁入北京五環路
· 國內首批國5排放標準公交車在北京正式投入運營
· 2011年鋼鐵生産經營預期目標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 北京2011年春運500人以上可申請辦理農民工專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