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安徽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投入 夯實現代農業根基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09日   來源:安徽日報

    年味還未散盡,淮北小麥主産區農民們就投入到緊張的抗旱保苗中了。嚴重的旱情,愈加凸顯出當前農田水利建設的急迫性。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首要條件,安徽連續7年糧食豐收,農田水利工程功不可沒。如何抓住“十二五”黃金機遇期,突破水利基本建設制約瓶頸,加快農田水利建設,事關農業農村發展大計,也是農民群眾的熱切期待。

    誰投資: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

    臘月時節,許多地方幹部群眾正搶抓有利農時,紮實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蕪湖縣六郎鎮小站排澇溝清淤現場,記者看到3輛挖掘機正緊張作業,一條寬敞、筆直的排水渠延伸向遠方。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投入各類水利興修資金60億元,投入勞動工日1538萬個,出動機械臺班223萬個,完成土石方2.58億立方米。

    近年來,安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得到恢復性增長,“十一五”期間,中央和省累計直接投入安徽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9.59億元。 2007年至2009年,市縣鄉合計投入分別約4.3億元、6.7億元、8.3億元。然而,多年累加的水利“欠賬”,投工投勞相差甚遠,使得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依然是任重道遠。

    制約農田水利建設的最大瓶頸是投入不足。省水利廳農水處處長韋金保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現有的基礎上建設標準化農田,溝渠橋涵等田間水利設施配套投入每畝大約需要1000元,而安徽現有耕地中的中低産田改造平均投資強度,與之相差甚遠。

    如何確保把有限的資金都用在刀刃上?整合是做乘法,不整合是做加法。安徽跨專項、跨部門整合資金和項目,把農口資金捆綁使用,投入農田基本建設這個關鍵環節。目前,安徽正在醞釀通過整合水利、農業、林業、國土、扶貧等部門專項資金,建設旱澇保收的標準化農田,加快建立支農資金整合和統籌安排的長效機制。各地多渠道、多層次籌資,把分散的資金有效地聚集起來,形成有力的“拳頭”。去年全省市縣鄉三級財政共投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資金達13億元。

    突破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投入瓶頸的有效途徑,就在於加大公共財政對水利的投入,發揮政府在水利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力爭今後10年全社會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以及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同時,在此基礎上,各地還要加強對水利建設的金融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水利,拓寬水利投融資渠道,建立水利投入穩定增長機制。

    誰管護:改變有人用無人管尷尬局面

    “如果水利問題解決了,糧食增産還要上一個臺階。 ”在蕪湖縣陶辛鎮保太圩中心溝清淤現場,鎮幹部楊立明告訴記者,以前有人建,有人用,沒人管,過幾年就失修失效,造成水渠配套不健全,上遊和水庫有再多的水也到不了田裏。

    據了解,目前,安徽許多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無人管,特別是農村土地由集體經營轉變為農民分散經營後,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沒有理順,産權歸屬不明確,國家、集體、受益戶三者的職責和義務沒有明確界定,工程建、管、用脫節。

    改變這種現象,應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産權制度改革,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探索社會化和專業化的多種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以無為縣為例,該縣圍繞建立水利工程建管長效機制,出臺一系列管理辦法、考核制度,明確縣、鎮、村分級建管責任,建立從規劃實施到管理維護的網絡,配備300余名農民護堤員,負責全縣圩區600公里堤防的清障管護,效果明顯。

    管護到位,建立領導幹部水利興修工程責任制同樣重要。為建好管好水利項目,蕪湖縣實行縣級領導包鄉鎮包示範工程,鄉鎮領導包村包重點工程的各級領導包抓工程責任制,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同領導幹部年終考核挂鉤,去年各個鄉鎮水利興修的投入均在1000萬元至2000萬元。

    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分析認為,目前,一些地方存在重建輕管、重樞紐輕配套的觀念,導致農村小型水利工程國家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一些建好的水利工程由於缺乏有效管護,很快就失去灌溉能力。因此,必須在各級政府主導下,由重建輕管向建管並重轉變,真正把管護放到和建設同樣重要的位置,最大限度發揮水利工程的綜合功能,保障糧食生産和農民生活。責任明確了,管護就到位了。從根本上扭轉有人用無人管的尷尬局面,還需要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職能明確、佈局合理、隊伍精幹、服務到位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實踐中,可以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按規定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

    誰參與:發揮農民群眾興修水利積極性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農民群眾是農田水利建設的直接受益主體。2003年實行農村稅費改革以來,農村“兩工”逐步取消,村內公益事業建設實行“一事一議”制度,但是實際操作中,受益者意見比較難統一,這成為加大水利設施建設投入的一個阻力。同時,由於傳統農業向規模化經營轉變,興修水利由人工轉變為機械化作業為主,工程技術要求高,加之農村青壯勞力外出打工多等客觀因素,導致農民在農田水利建設投工投勞及建設方面的主體地位明顯弱化,群眾積極性和創造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鼓勵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統一規劃基礎上,按照多籌多補、多幹多補原則,加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力度,引導農民自願投工投勞,充分調動農民興修農田水利的積極性。 ”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民參與水利建設的重要性予以高度重視。實際上,讓農民群眾積極參與建設農田水利,不僅能較好地彌補政府投入的不足,還可以提高他們管護工程的自覺意識。無為縣紅廟鎮3000畝胡圩的承包戶吳應發,簽訂為期30年的承包合同,個人投資50多萬元加固堤防,建排灌站。他告訴記者説:“修水利是值得的,旱能澆,澇能排,首先自己受益。 ”

    “農田水利事業公益化,群眾的參與和支持方式也隨之改變。 ”舒城縣城關鎮幸福村支部書記楊龍和深有感觸,“一事一議”籌資投勞、組織“管護隊”的主體都是村民。目前安徽正著力推進39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以中央財政和省財政資金為主導,以大中型灌區末級渠係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為主要內容,爭取用三年時間推動重點縣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這一目標,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情參與。

    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農田水利工程效益,重點在於發揮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創新管護機制,構築新型服務體系。省水利廳負責人告訴記者,安徽按照分級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小水庫以及跨村、鎮內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經費由鄉鎮負責,通過積極推進鄉鎮水利站建設,履行農村水利公益性管理服務功能。對於村內、戶外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護、農田灌溉排水管理等,根據鄉規民約籌集管理運行經費,積極推行村級水管員制度或水管組織建設。(記者 王愷)

 
 
 相關鏈結
· 安徽各地利用春節假期強力推進小麥抗旱保苗工作
· 安徽淮北:2萬名礦工堅守百米井下保障電煤供應
· 安徽嚴查懷遠假健康檔案事件 相關責任人受處分
· 安徽財政“十一五”期間三農支出累計達2650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