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窗臺上的土一年比一年少了。就是刮再大的風,村子裏街道上也不再起土了。”近日,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小壩子鄉榔頭溝採訪,村民蘇奎旺高興地説。昔日黃沙瀰漫、流沙壓塌房的日子一去不返。這種變化得益於河北省連續多年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
河北省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比較嚴重的省份之一,通過不間斷的治理,河北省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體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巨大成效。近日,國家林業局公佈了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工作情況,通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五年間河北省沙化土地減少2782平方公里,位居全國第一;荒漠化土地減少1802平方公里,減少面積位居全國第二。
統計數字顯示,與2004年相比,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森林覆蓋率提高6.5個百分點,達到33.2%;天然草地植被蓋度由2004年的不足55%增加到70%左右;與非工程區相比,工程區草地植被蓋度提高33.9%,植被高度平均增加了19.1厘米,提高129.9%。在與內蒙古交界形成了200多萬畝的防風固沙林帶,初步形成了內蒙古風沙南侵的第一道生態屏障,使1156萬畝農田和1650萬畝草場得到有效保護。張、承地區水土流失面積已由2000年的41731平方公里減少到30380平方公里,累計減少水土流失面積11531平方公里。張家口、承德兩市已經從沙塵暴加強區變為減弱區。
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工程成績卓著。根據2010年國家階段驗收結果,全省退耕地生態林面積保存率達99.8%,經濟林面積保存率達99.7%。河北省完成的退耕還林任務量及兌現補助資金位居全國26個工程省(區、市)第5位。
生態工程和富民強市(強縣)有機結合,促進了區域經濟較快增長。“十一五”期間,河北省落實退耕還林補助資金85億元,退耕農民戶均受益3900元。依託退耕還林工程發展的560萬畝幹鮮果品基地、500多萬畝林板(紙)原料林基地在逐步顯現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共産生收益86億元,帶動發展各類林(果)産品加工企業達500多家,加工增值達4億多元,有力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01年的56.4提高到目前的71.2,工程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保持在23%以上。
通過這些工程的實施,項目區群眾從中得到了實惠,看到了致富希望,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增強,科技知識得到推廣,農民科技素質普遍提高。項目區群眾的生産經營方式也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廣種薄收、超載放牧變為集約經營、舍飼圈養,生態産業迅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産業,拓寬了增收渠道。2009年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有72萬人次從農業耕作向其他行業轉移,轉移收入達31.2億元,土地利用結構與産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為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通訊員 孫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