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外資研發機構成為江蘇面向開放創新發展重要力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2月18日   來源:新華日報

開放性利用全球資源 加快推進創新國際化
——外資研發機構成為江蘇面向開放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地春回,萬象更新。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剛剛過去,由江蘇省科技廳主辦的“2011年江蘇外資研發機構交流年會”,2月18日在古都南京隆重開幕。

    本次年會邀請了部分駐江蘇外資研發機構,與江蘇省科技管理部門、高校院所、科技企業交流溝通,推動外資研發機構發揮創新優勢,加強與本土企業和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2008年和2010年,江蘇成功舉辦了兩屆跨國技術轉移大會,取得了顯著效果,在宣傳江蘇國際科技合作環境、政策,密切江蘇企業與全球科技聯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海外朋友和國際研發機構了解江蘇、走進江蘇,為江蘇企業家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創造了一個機會,開闢了一條渠道。

    此次“2011年江蘇外資研發機構交流年會”將進一步推動江蘇開放性利用國際科技資源,推進實施創新國際化戰略,營造全球創新成果、人才和研發機構雲聚江蘇的良好氛圍,推進江蘇主導産業技術需求與海外科技資源對接,促成更多全球先進技術到江蘇轉化並實現産業化,力求在吸納國際一流研發機構、海外優秀創新人才參與全省産業科技創新活動中取得實效,使海外科技創新資源真正成為全省産業創新的重要技術源和項目源。

    江蘇成為外資研發機構熱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江蘇已成為中國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先導地區,産業配套齊全、企業數量眾多、經濟發展迅速、科教優勢突出,為開展廣泛的技術合作和技術轉移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江蘇是國內開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開放型經濟已成為江蘇發展的重要特徵。全省實際利用外資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2010年達285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400多家在江蘇投資。江蘇省及省轄市、縣級市已與47個國家和地區締結國際友好城市228對,總數列全國第一位。

    同時,江蘇也是全國科教優勢最突出、創新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十一五”以來,江蘇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加快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科技事業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根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發佈的2010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研究報告”,江蘇省創新能力排名連續第二年位居全國第一。科技創新投入和産出大幅增長,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30%以上,2010年達840億元,是2005年的3倍多,佔地區生産總值2.1%。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40%以上,2010年達23.6萬件,是2005年的6倍多,連續三年保持全國第一。發明專利申請量超5萬件,躍居全國首位。高新技術産業年均增幅30%以上,2010年超過3萬億元,相當於“十一五”前十年總和,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3%。尤其是依靠科技培育發展了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物聯網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六大新興産業規模達2萬億元,佔全部工業的23%。16個國家和省級高新園區,實現GDP佔全省18%,集中了40%的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和60%的新興産業産值。科技對全省産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作出了突出貢獻,科技創新成為江蘇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驅動力。

    從2004年開始,省科技廳就把在江蘇的外資研發機構作為全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鼓勵和支持外資在江蘇設立和發展研發機構作為開放性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的一項重要工作加以推進,採取省、市合作聯動的方式,對滿足一定條件的獨立或內設外資研發機構給予省級確認。其中,南京、無錫、蘇州和常州等市還對確認的外資研發機構給予配套經費支持,五年累計為144家省級外資研發機構配套經費達4000多萬元,極大推動了外資研發機構在當地的發展。

    近年來,江蘇積極鼓勵跨國公司設立研發機構,加強外資研發機構的技術溢出,科技部門認定外資研發機構的腳步不斷加快。目前經確認的外資研發機構總數達411余家,其中60家是世界500強企業設立的外資研發機構,64家是外資企業全球或亞太地區研發中心,成為全省高效配置國際創新資源的重要載體。80%以上的外資研發機構研發活動集中在電子、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一半以上的外資研發機構與江蘇高校院所、企業保持著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鼓勵和推動外資研發機構在江蘇的設立和發展,已成為江蘇省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促進産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

    借船出海躋身國際創新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科技創新的資源要素沿著高效率的軌道向能産生高效益的地區流動,已經成為一條普遍規律。江蘇作為全國經濟、科技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科教和開放優勢明顯,具備了在較高平臺上吸引外資研發機構的基礎和條件。江蘇眾多科技型企業和高校院所借助外資研發機構,或與境外企業大學合作建立研發機構,借船出海躋身國際創新體系。

    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沒有自主創新的技術能力,就不會有操之於己的戰略産業。現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的技術和市場需求基本都來自國際前沿,所以江蘇的科技部門和企業家們共同拓展視野,提升層次,面向國際集聚創新資源。

    從“學徒”起步,到收購德國“老師”,中復連眾只用了一年;從風機葉片的門外漢,到稱雄海內外的霸主,中復連眾只用了5年。2005年,不起眼的中復連眾開始進軍風電葉片産業,五年來,公司從引進消化國外技術、到並購歐洲第二大風力葉片企業——德國NOI公司開展集成創新,再到自主創新研發設計出全球技術領先的5兆瓦葉片,始終引領國內風機葉片技術升級的方向。

    “引進一流的技術並不意味著停止創新,目前我們已擁有6個系列20多個葉型的兆瓦級葉片産品。”在2010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上,中復連眾董事長任桂芳面對媒體説,主動融入國際創新體系、配置全球創新資源是中復連眾迅速成功的秘訣。

    從拉長的産業鏈到串起的創新鏈,近幾年來,江蘇放眼高端環節、突破高端技術、集聚高端人才,用國際化的“尺子”尋找産業創新體系的短板,推動高新技術産業的規模增長和水平提升,引導和帶動産業結構向高端攀升。

    目前,江蘇太陽能電池産能佔全國的1/4,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風電設備關鍵零部件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50%,形成了從整機、控制系統到零部件的較完整的産業鏈;集成電路整體産業規模佔全國的43.1%,並形成完整産業鏈。

    江蘇六大新興産業産值佔工業的20%、高新技術産業的60%,對拉動工業增長的貢獻份額達30%。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梯攀登,實現跨越式發展,已經成為近年來江蘇改革開放、創新發展的重要途徑。

    技術溢出助力創新跨越發展

    記者從江蘇省科技廳得到一組數據:2010年新獲批的59家外資研發機構,共承擔研發項目1777項,申請專利3502項,獲授權專利799項。其研發活動主要集中在電子、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高科技領域,佔研發內容的82%。有近2/3左右的外資研發機構,已經與江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開展了合作研究。

    2010年,江蘇省科技計劃中首次安排經費支持省內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與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外資研究機構開展的合作項目,經費劃撥到獲項目立項的我方單位。

    外資研發機構“技術溢出”效應日益顯現。日本普利司通幾年前在無錫新區設立了除美國、意大利和日本以外的第四家獨立研發中心,主要對輪胎原材料進行研發,指導本土供應商提升産品質量。“現在輪胎業的原材料國産率已達70%,而當年僅為30%!”很多本土企業在研發中心幫助下,原材料品質大為提升,不僅躋身普利司通供應商行列,而且增強了國際競爭的話語權。

    外資研發資源的進入,帶來了國際先進技術,而其“裂變”效能又反過來帶動了高端産業的集聚。卡特彼勒機械公司在本埠建成零部件工業園後,又投資近4000萬美元在無錫成立亞太地區研發中心,重點從事産品研發、驗證及人員培訓等技術服務,該中心成為集團內僅次於美國本土研發機構的第二大研發機構,該機構設立後又“牽”來了卡特彼勒最先進的發動機産業。

    據統計,經省確認的外資研發機構中的55%與江蘇省高校、科研機構等保持合作關係,且合作層次不斷深入。如:菲尼克斯電氣(南京)研發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在設立之日起即把培養本土化人才團隊作為其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技術創新緊密集合中國産業發展需求,同時集成德國技術,與我國內領先企業、科研院所建立積極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特別是與南瑞集團從項目、技術、標準制定、實驗室建設到共同申請國家專利、資源共享等形成強強聯合、共同發展的本土化合作模式。福特汽車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非常注重員工能力的培養,每年選派員工前往美國底特律總部學習、進修,總部每年派研發高管來寧考察、交流相關研發活動。同時,公司在設計開發上重視與當地高校在人才和科研項目上的合作,公司每年從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引進人才。目前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建立了密切的技術合作關係,在車用輕型材料、電氣系統、車用燃料等方面開展合作並提供資金支持。

 
 
 相關鏈結
· 我國自主研發成功精度更高的石油勘探“CT”
· 我國主導4G技術TD_LTE2012年將完成商用設備研發
· 粵港澳氣象部門研發的"大珠三角天氣網站"啟用
· 我國自主研發的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通過鑒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