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海省政府秉持“小財政、大民生”的施政理念,通過建立高效工作機制,因地制宜創新新農保機制,比國家規劃提前10年實現了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建立高效工作機制
2009年11月,青海省首批新農保試點開始啟動,2010年12月,青海省所轄46個縣級行政區全部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這比國家提出的全國覆蓋目標提前了10年。
青海省新農保制度的基本原則是“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採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資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構成。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的農牧區老年人不再繳費,直接領取基礎養老金,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55元。
青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紀仁鳳介紹,為有效推進新農保工作,青海省各地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或分管領導任組長,各職能部門參加的縣、鄉兩級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建立目標責任制考核,社保、組織、財政、民政、公安、殘聯等部門齊心協力,統籌協作,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新農保工作的階段性成功,關鍵在於建立健全一整套調動各方社會資源的高效工作運行機制。”青海省平安縣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局長徐漢玉説。
因地制宜創新新農保機制
對青海省廣大農牧民來説,新農保是一項新生事物,有的農牧民認為參不參保無所謂,積極性不高,有的農民想參保,但“一怕白花錢、二怕政策變、三怕到時難兌現”。
為此,青海省把加強輿論宣傳作為重要工作來抓,努力將這項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各試點縣充分發揮各種新聞媒體的作用,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編寫漢藏兩種語言文字的新農保《宣傳提綱》、新農保《知識問答》,借助宣講中央1號文件、春節社火、科技三下鄉等活動進行新農保政策的宣傳。
徐漢玉告訴記者,平安縣組織宣傳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進行政策宣講。幫群眾算“明白賬”,講明政策,講透道理,講清好處,真正讓農牧民認識到新衣保制度的優越性,調動農牧民參保的積極性,有力推進了新農保工作的開展。
74歲的李文華居住在青海省平安縣平安鎮西村。説起新農保,他喜形於色:“現在我與老伴每個月能領到110元養老金,可以買些蔬菜、清油、麵粉等日用品,不用老伸手向尕娃(兒子)要錢了,日子也比以前過得好。我們非常滿足了!”
記者採訪了解到,面對各地的特殊情況,青海省農牧區因地制宜,創新新農保機制,産生了積極效果。如鼓勵青少年參保、玉樹災區群眾可以緩繳相關費用等。
平安縣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新農保辦公室主任李幸國説,在經濟發展相對較弱、發展不平衡的村,選擇大戶、富戶,達到樹立一點、輻射一片的目的。在相對富裕的村,採取村集體給予村級補助的辦法,平安鎮西村每名參保人員都可享受村集體補助50元。“看到參保村民嘗到了甜頭,又有不少村民要求參加新農保,參保率在穩步提高。”西村村委會主任孫建國説。
紀仁鳳認為,目前青海省新農保工作還處於探索階段,做好新農保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必須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好事辦好辦實。
青海省相關領導介紹,2011年,青海省將把工作重點放在相關制度的拾遺補缺和規範銜接上,提高新農保參保率,到“十二五”末,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