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55億元,同比增長34.3%。
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2240億元,同比增長25%;集體企業實現利潤99億元,同比增長39.3%;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3578億元,同比增長38.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1813億元,同比增長26%;私營企業實現利潤1626億元,同比增長49.7%。
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8個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個行業虧損下降。主要行業利潤增長情況: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利潤同比增長18.7%,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增長20.8%,黑色金屬礦採選業增長1.1倍,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75.7%,化學纖維製造業增長1.3倍,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26.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6.7%,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19.3%,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33.4%,電力、熱力的生産和供應業增長13%。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975億元,同比增長31%。
2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57418億元,同比增長23.1%。産成品資金22648億元,同比增長22%。
附注:關於工業財務狀況數據統計方法的説明
1、統計範圍。從2011年起,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起點標準由原來的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
2、數據收集及發佈。從2011年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狀況報表按月進行全面調查(1月份數據免報)。當期調查結果在下月27日發佈。
3、指標解釋。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産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
主營業務收入:指企業經營主要業務所取得的收入總額。
應收賬款:指企業因銷售商品、産品、提供勞務等,應向購貨單位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的款項。
産成品:指企業報告期末已經加工生産並完成全部生産過程,可以對外銷售的製成産品。
鏈結:關於2011年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發佈情況的説明
關於2011年工業經濟效益指標發佈情況的説明
為了更全面、準確、及時地反映工業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的變化情況,進一步加強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的監測和分析,更好地服務於黨政決策和社會公眾,從2011年起,國家統計局對工業財務狀況統計制度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主要情況如下:
一、增加了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信息的發佈頻率
2011年以前,國家統計局分別在3月份、6月份、9月份、12月份發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數據。從2011年起,改為按月發佈(1月份數據因免報除外),發佈頻率由原來每年4次增加為10次。
二、擴大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統計的地區範圍
2010年以前,3月份、6月份、9月份、12月份發佈的是全國31個省(區、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數據,其餘月份發佈的是24個省(區、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數據。從2011年起,國家統計局將每月工業財務狀況統計制度的地區範圍都擴大到全國所有的省(區、市)。
三、執行新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起點標準
根據國務院批准,2011年起,國家統計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起點標準由原來的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調整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有關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起點標準的情況,國家統計局已于3月8日做出詳細説明。詳見國家統計局網站“最新發佈”欄目中《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就提高工業和投資統計起點標準答記者問》和《國家統計局召開通氣會通報工業和投資統計起點標準調整》。網址:WWW.STATS.GOV.CN 。
四、2011年與2010年工業經濟效益指標數據基本銜接
在2011年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財務狀況月度統計報表中,同時統計了2010年各月同期數,因此,計算各月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指標增長變動所採用的本期數和同期數口徑一致。另外,也測算並比較了2010年24個省(區、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指標數據與31個省(區、市)相關指標數據的差異,兩者趨勢一致,數據基本銜接。見下圖。
五、調整工業經濟效益指標數據的發佈時間
為了縮短數據生産與發佈的時間間隔,提高數據發佈的及時性,國家統計局將當期工業經濟效益數據發佈時間統一提前到下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