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全國各地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出臺教育規劃綱要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5月30日   來源:教育部網站

    從庚寅之夏到辛卯之春,從北國邊疆到南海之濱,中國教育事業因為一個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而生機勃勃,因為優先發展的決心與改革創新的勇氣而意氣風發。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前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是新世紀以來的第一個教育規劃綱要。兩個“第一”譜寫了未來10年教育事業發展的新篇章,開啟了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的新征程,也帶來了全國2.6億名學生、1500多萬名教師的新福祉。

    在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精神的指引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先後召開教育工作會議,結合地方教育發展實際,制定出臺地方教育規劃綱要,切實將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部署落到實處。面對科學、理性、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脈絡,我們有理由,也有底氣相信,教育事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輝煌。

    “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省行列”、“教育發展總體接近全國平均水平”……一個個科學有力的目標和措施背後,是各地實現教育事業跨越發展的堅定信心。大半年的時間裏,各省份黨政“一把手”親自出席當地教育工作會議,以實際行動狠抓教育規劃綱要的貫徹落實——

    優先發展,“一把手工程”推動教育發展走向縱深

    “教育是基礎,教育是支撐,教育是民生,教育是後勁,教育是形象,教育是未來”,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在河南省教育工作會議上連用6個“是”強調發展教育“尤為重要、十分緊迫”。作為人口大省,河南省教育人口占全國的十分之一,義務教育規模、職業教育規模均居全國首位。在加快中原崛起、振興河南的強烈需求推動下,教育優先發展已經成為河南省黨政領導的深度共識。

    “一把手工程”、“最大政績觀”推動優先發展教育從文本走向實踐,各地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不僅僅是河南這個教育人口大省,從去年7月至今年5月,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先後高規格、高質量召開教育工作會議,結合省情推出各自的教育規劃綱要。黨政“一把手”親自關心教育、親自抓教育規劃綱要的落實,核心關鍵詞只有一個:優先發展教育。“優先”不僅體現在文本中,更生動地體現在實踐中。當前,在各地緊鑼密鼓積極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進程中,教育優先發展已內化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政治共識與具體行動。在“一把手工程”、“最大政績觀”的推動下,各地教育呈現出意氣風發、你追我趕的發展新局面。

    “要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力度,各區縣、各部門都要對教育高看一眼,厚愛一分。”這是天津市市長黃興國的所思所想。天津市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率先形成學習型社會,率先建成人力資源強市,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為將“率先”落到實處,為確保“教育優先”成為“持續優先”,天津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確保優先發展落到實處。

    “海南在教育創新體制機制方面要勇於先行先試,爭當新時期教育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只要不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有利於增加教育投入、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有利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都可以大膽試驗,積極探索。”海南省委書記衛留成的話語擲地有聲。海南省把教育改革和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健全各級黨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制度和領導班子成員定點聯絡學校的制度,每年至少1次專題研究教育工作,及時解決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西藏作為我國重要的邊疆民族地區,發展教育更具有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意義。“牢固樹立抓教育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競爭力、就是抓未來的思想”,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要求全區各級黨委、政府和各級領導幹部,一定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的重大方針,“用科學的理念指導教育工作,用全局的觀念對待教育工作,用戰略的眼光謀劃教育工作,用創新的舉措推動教育工作”,努力促進西藏教育事業跨越式發展。

    作為東部沿海較發達地區,上海的教育事業處於全國領先水平,但是上海對教育有著清醒的認識,“在理念、服務、質量、體制等方面還不能很好地適應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上海在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把“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作為核心理念,緊緊圍繞國家的重大戰略,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建設“四個中心”創新發展的新目標,建立在發揮人才優勢這個核心基礎之上。

    貴州省搶抓發展機遇,由省長趙克志親自擔任教育規劃綱要制定領導小組組長,統籌領導規劃綱要編制工作,“追趕型”的教育基礎,也有著“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山西省政府成立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省有關部門負責教育規劃綱要的組織協調,履行責任;各地紛紛成立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研究部署和指導教育改革工作,同時要求各部門按照教育規劃綱要的部署和要求,對目標任務進行分解,明確責任分工。

    實施“問責制”、落實“責任人”,各地以教育規劃綱要為藍本,祭出真招實招,從民生高度確保教育優先發展。

    在前不久召開的重慶教育工作會議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明確樹立“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的理念,優先發展,重點投入。

    秉持優先發展教育的政績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指標。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後,“政績”、“問責”的字眼高頻率見諸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教育規劃綱要文本,體現了各級黨委和政府推動教育科學發展的共識。謀教育發展之政績,問國計民生之重責,把教育優先發展提升到政績觀的高度,從根本上解決了教育發展“責任人”的問題。

    海南省要求把教育規劃綱要和實施意見的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特別是黨政主要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要求各級政府主動接受本級人大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每年至少向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專題報告一次教育工作;主動接受政協的民主監督,聽取社會各界對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浙江省把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作為各級黨委、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為抓緊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決定在教育強縣創建的基礎上,在全省開展教育現代化縣(市、區)達標評估活動。

    陜西、湖南、山西、寧夏、新疆、廣西、山東、西藏等地紛紛出臺政策,把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各項指標納入各級政府和領導幹部的考核體系,實行建立教育優先發展目標責任制和問責制,完善對市、縣兩級黨政領導幹部履行教育工作職責督導考核制度。陜西省從2011年起,每3年為一輪進行督導考核;新疆各級政府要定期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教育工作情況,建立各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定點聯絡學校制度,支持教育改革和發展;廣西將根據各部門和各市、縣(市、區)實施情況和社會各方面反饋情況,實行表彰獎勵和問責制度;內蒙古把推進教育事業發展作為考核各級黨委和政府實績的重要內容,定期向社會公佈,增強黨委、政府的公信力,同時健全地方政府向人大定期報告教育工作制度。

    教育工作面臨的最大實際是什麼?是區域發展不均衡。教育優先發展的歸宿是什麼?是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本是要促進經濟發展。要切實落實國家教育規劃綱要,就要從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把教育規劃綱要的要求和當地實際緊密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探索各具特色的改革發展路徑——

    因地制宜,教育改革發展助力地方經濟騰飛

    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發展,才能不斷解決教育事業遇到的問題;只有發展,才能不斷推進教育事業向更高的水平邁進。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面臨著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基礎,但各地發展教育事業的決心有多大?我們看到各省在教育事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主要目標的設定上,都拿出了超越國家標準的勇氣與信心,從此就能感受一二。

    以超越的勇氣和決心提出發展目標,既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行動的開始,目標只有一個——推動發展。

    據初步統計,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在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上均作出了高於國家標準的規劃,其中西部地區兩項指標分別比國家標準高出2.1年和1.7年,達到11.7年和14.1年。不僅如此,在學前三年毛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這幾個主要指標上,東、中、西部地區的平均目標都超過了國家目標。

    從“十五”到“十一五”,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我們回過頭來看“十一五”的教育事業發展目標,過去的五年無疑是教育事業不斷超越、不斷創造奇跡的五年。誰又能説未來的十年不是又一部超越與創新的歷史呢?高標準、高水平地制定未來十年的教育發展規劃,並切實將理想轉化為現實,實現實踐層面的跨越式發展,是各地召開教育工作會議、制定教育規劃綱要、出臺教育改革發展舉措的題中應有之義。

    綜觀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教育規劃綱要,無論在體例、結構、內容等方面都頗為相似,但細讀下來,卻各有“玄機”,從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出發,為經濟騰飛提供人才支撐與智力支持是核心。

    發展需要勇氣與信心,更需要智慧。各地從自身教育發展和産業需求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規劃綱要,本身就是發展的智慧。

    發展不是盲目看齊,更不是毫無特色的“一鍋端”。在制定發展目標的同時,各地也注重與本地實際結合,通過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海洋經濟強省建設的需要,實施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經濟、裝備製造等一批人才培養培訓專項規劃,積極培育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服務的新興交叉學科,重點建設好一批直接為産業優化升級服務的工程類學科……到2015年工學類在校生佔35%以上。”在福建省教育規劃綱要中,“産業”的字眼十分亮眼,從區域職業教育專業佈局調整,到高等學校急需緊缺專業發展,幾乎教育規劃的方方面面都與産業鏈條緊緊相係。

    與福建省教育規劃綱要不謀而合,各地紛紛將教育優先發展與服務産業升級、地方經濟發展“捆綁”在一起,以務實的、科學的、發展的眼光謀劃教育發展藍圖。以優先發展教育的勇氣與決心,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教育發展規劃。

    黑龍江省把教育發展與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和相關産業發展、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保護與修復、松嫩和三江平原農業綜合開發、全方位對俄經貿戰略等經濟社會發展重大戰略部署緊密結合,採取校企合作、校校聯合等方式,組建若干職業教育集團。同時,適應“八大經濟區”建設和産業結構調整需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構建結構合理、有機互補、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整體佈局。

    圍繞廣西優先發展、重點發展的産業,廣西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應用研究。構建高校服務千億元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科技支撐體系。面向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江西加大與江西基礎産業、支柱産業緊密相關的學科專業建設力度,大力培養應用型、複合型、技能型學科專業人才,構建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起重要支撐作用的優勢學科專業群。

    “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省教育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廣東省教育規劃綱要從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出發,在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都作出了全面規劃。提出湛江、汕頭市是粵西、粵東中心城市,也是區域性高等教育基地,要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高等教育園區,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和促進産業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撐。

    強力提升是發展,奮力追趕也是發展。在國家教育規劃綱要的指引下,各省教育規劃綱要在制定落實過程中,不回避矛盾,不回避差距,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的內涵。

    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教育服務是因地制宜,認清形勢、立足現實、切實解決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實際困難也是因地制宜。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都是科學的教育發展思路、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思路。

    甘肅把課程教學改革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措施,提出構建具有時代特徵和甘肅特色的課程體系。以符合時代要求為根本,以體現甘肅省情為特色,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精選課程內容,優化課程結構。

    “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配套生活、衛生設施建設”被貴州省教育規劃綱要放到了顯著的位置。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貴州獨特的教育發展生態。從省情出發,貴州規劃在完善農村寄宿制初中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方面做足文章。提出到2015年,在現有93萬名初中寄宿生基礎上,再增加40萬名初中寄宿生;到2020年,全部解決農村初中生住宿需求。

    湖南則秉承湖南一師的優良傳統,發揮省屬師範院校在教師培養中的作用,構建以師範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開放靈活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同時整合師範教育資源,建設一批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社會問題與教育問題交織,教育領域新老矛盾疊加。這是教育事業面臨的客觀發展環境。教育思想觀念的科學轉變,體制機制障礙的創新突破,都將是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源泉動力。破解難題,需要各地推動思想觀念、發展思路的深刻轉變——

    改革創新,先試先行開創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

    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一脈相承,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教育規劃綱要,還是各地因地制宜出臺的教育規劃綱要,都注重以人為本、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都是其核心價值取向。什麼是民生?什麼又是教育民生?在經濟社會結構快速發展的今天,百姓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就是最大的教育民生。教育規劃綱要設計得好不好,能不能落到實處、産生實效,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關注度和深入度是重要的衡量指標。針對教育領域反映比較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各地迎難而上,不回避,不迂迴,紛紛出臺創新舉措。義務教育均衡問題、招生考試製度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等教育民生問題,高頻出現在各地改革試點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中。

    牽一髮而動全身,能不能在教育發展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將教育規劃綱要改革創新的理念和謀劃落到實處,關乎未來十年教育事業發展的成敗。

    改革創新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改革“改”的是薄弱環節,創新“創”的是關鍵環節。招生考試製度歷來是熱點、難點、敏感話題,而此次各地在制定教育規劃綱要中紛紛掂起這個“燙手山芋”,推出了有突破性的改革舉措。

    針對公眾對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的質疑,湖南省組建專門班子進行前期調研,今年內將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拿出建議方案提交省招委會。屆時將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不同,實行不同類型、考查知識能力各有側重的考試。為加快培養適應湖北省産業結構調整的各類高級專門人才,湖北省將採取地方政府主導、高校行業對接、內部資源整合、校際協作等多種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20個左右“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陜西省強調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機制和激勵機制。

    從今年起,江蘇將在省內部分高職院校中試行面向高級中等教育學校(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註冊入學錄取模式,並逐步推廣到全部高職院校。山東省從招生考試製度的角度打出規範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行為的“重拳”,規定不得設立各種形式的重點學校,不得在適齡兒童少年進入幼兒園、小學和初中時進行任何形式的考試和測查。河北省日前出臺意見,規定今年公辦省級示範性高中公助生招生名額,要按照不低於80%的比例均衡分配到區域內每一所初中學校。

    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看似具體而微,卻關係著千家萬戶對教育的評價與期盼。充分考慮新時期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需求,各地紛紛在教育規劃綱要中作出科學、理性、可操作的規劃。

    擴大高等教育的選擇性,採取大類招生、模塊化培養、自主選擇的培養模式,全面推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推行跨校、跨區域、跨類型的學分互認,推行主輔修制、雙專業制、多項技能等級證書制,推行本科學生導師制,則成為江蘇、黑龍江、甘肅、貴州等省份的共識。

    隨著國務院出臺《關於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學前教育成為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突破口。各地紛紛響應,在本地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對“入園難”、“入園貴”的破解之道。明確政府職責,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堅持學前教育的普惠性原則,成為各地發展學前教育的共識。

    在去年投入近千萬、擴建30所公辦園、新增1.2萬個入學學位的基礎上,北京今年預計增加2萬個公立園的學位來化解入園難問題。“十二五”期間,北京將改建和新建600所公辦園,使全市幼兒園總量達到1600所左右,其中公辦園佔到50%以上。

    陜西省教育廳日前將幼兒教師培訓納入全省中小學教師培訓體系,並從今年起實施5年一個週期的幼兒教師全員培訓計劃,每個幼兒教師每5年參加培訓時間不少於360學時。甘肅省則參照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特崗教師”政策,實施“幼兒教師特崗計劃”,優先補充農村幼兒教師。

    吉林省以農村教師為重點,啟動實施“構建區域協作的教師繼續教育新體制”國家級改革試點工作。河北、內蒙古、寧夏、青海等地則不約而同地把學前教育列入改革試點項目。

    作為一項關乎韆鞦萬代、千家萬戶的事業,教育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自然遠不止這些,各地改革創新、先試先行的步伐也遠遠不能停歇——

    貴州省出臺意見,堅持嚴控在校時間、課程課時、家庭作業、集體補課等“八個嚴控”,建立中考試卷質量評估制度、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通報制度等“八個制度”,破解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強、實施素質教育不全面等“八個難題”。

    江西省以依法治教為抓手,抓緊修訂《江西省實施〈義務教育法〉辦法》、《江西省民辦教育促進條例》。適時制定《江西省實施〈職業教育法〉辦法》等地方性法規及《江西省幼兒園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

    遼寧省教育規劃綱要要求省、市政府負責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工作。到2020年,中等職業學校調整到160所左右,校均規模3000人左右。

    無論施教者還是受教者,特殊群體的教育權利與義務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也是各省在制定教育規劃綱要時的題中應有之義。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的一個副産品就是流動兒童群體的日漸龐大,各大勞務輸入地城市的流動兒童比例連年呈幾何級數增長。流動兒童群體受教育權利的保障,不僅關乎教育公平,更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當“同等”、“免費”、“保障”這些關鍵詞紛紛出現在各地教育規劃綱要文本中時,“同在一個藍天下,共同學習成長”將不再是遙遠的夢。

    浙江省教育規劃綱要規定,要提高公辦學校招收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比重,逐步將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學校納入財政保障範疇,以向民辦學校購買服務的方式,確保2015年實現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免試就近入學,免費接受義務教育。

    不僅僅是浙江,各地教育規劃綱要中均提出,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市學生享有同等的義務教育政策。重慶提出,轉戶進城市民子女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初中畢業後參加升學考試享有與城市學生同等的權利。廣東下決心統籌解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問題。該省結合推進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多途徑為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提供義務教育學位,同時加大對接收非戶籍常住人口子女就讀的民辦學校扶持和管理的力度。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成為各地教育規劃綱要的重點。

    幾乎無一例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成為各地建設教師隊伍的首要內容。為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湖北決定,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崗位聘任、職務晉陞、年度考核的首要內容,實行師德問題“一票否決制”。福建把中小學教師、職業院校教師和高校教師都納入教師培訓體系,並建立科學的教師管理機制。

    作為全國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河南現有中小學專任教師87.2萬人,其中大部分在農村。為解決教師編制不足問題,河南省編辦先後增加教職工編制3.56萬名,用於解決偏遠農村和山區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緊張、教師脫産進修、寄宿制學校管理、新建擴建高中及新課程改革等實際問題。

    規劃優先、財政資金優先、公共資源優先,是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重要保障。按照4%的要求,今後幾年各級政府都將大幅度增加教育經費。各地資金能不能落實到位?經費能不能管好用好?直接決定著教育保障能否上新水平——

    保障有力,財政投入確保改革措施落到實處

    隨著國家教育改革試點工作的全面展開,隨著各地對國家及本省教育規劃綱要進入實施階段,改革措施紛紛出臺,試點的熱度席捲全國。僅在各省份教育規劃綱要中提出的改革和試點項目,就有幾百項之多。只有將這些措施和項目落在實處,才能真正推動教育事業的大發展,而要落實這些措施和項目,需要的是財政投入的積極保障。

    4%的目標提了很多年,實現起來有難度,不實現又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將2012年定為4%的實現年,讓4%的目標從此成為歷史,是各地從教育發展實際出發的理性選擇。

    隨著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最終將4%的實現目標定格在2012年,各地因地制宜制定各項措施,通過增加教育投入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確保各項改革措施“有底氣,立得住”。

    各省對加大教育投入的決心有多大,從數字上就能看出來。作為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廣東省在教育上一直有著強烈的投資意識,為教育願花錢、敢花錢、花大錢。廣東省財政廳不久前公佈的《2011年廣東全省支出預算表》顯示,2011年廣東整個財政盤子將超過8000億元。其中,1072億元的教育投入成為廣東財政預算中第一大項支出。廣東省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廣東將合理劃定省、市、縣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並逐年提高,到2020年各級財政教育撥款佔財政總支出比例達到25%以上。

    重慶在“十一五”期間,每年的教育經費財政性支出比重都達到了4%的目標。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説:“只要政府有決心,把預算和決算、地方決算和中央決算、預算內和預算外這三個方面對教育的投資,都做到等比例,財政性的教育支出肯定會達到GDP的4%。”也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支持下,重慶各項教育事業取得了迅速發展,成就了教育事業的“重慶現象”。然而,重慶並不滿足於既往成績,依然提出市級教育經費佔市級經常性財政收入的比例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區、縣(自治縣)逐年增加本級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的比例。

    “想盡一切辦法,以優先投入保障優先發展教育!”貴州省委書記栗戰書的話擲地有聲,“要切實加大教育投入。在教育上花再多的錢都值得,對教育投入不能只算眼前賬,而是要算大賬、活賬、長遠賬。再窮不能窮教育。要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各種困難,寧可在其他方面更緊一些,也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以優先投入保障優先發展。”按照貴州省政府常務會議意見,確保“十二五”期間省級財政教育總投入高於255億元,今後10年省級財政教育總投入高於690億元。

    優先發展要“問責”,投入保障也要“問責”,從理念、實踐到保障的整個教育發展鏈條上,沒有逃兵,沒有弱旅,有的是堅定的信念與實在的機制。

    投入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責任。山東省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教育投入和實施素質教育作為考核各級黨委、政府政績‘一票否決’的指標”。浙江、甘肅、湖北、黑龍江等省也確立了相應的考核機制和問責制度,以確保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能夠全面、持久地得到保障。

    江蘇省以優先投入保障優先發展,確保“三個高於”,即財政教育支出增長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財政教育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比例高於中央核定的比例,全社會教育投入增長高於地區生産總值增長。

    2012年前,湖南省將繼續執行建設教育強省投入政策。其中,市州、縣市區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徑提高1至2個百分點,省本級預算內教育經費每年年初預算比上年遞增20%。

    “優先發展教育,首先要舍得為教育花錢。”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對加大教育投入有著深度認同,要求將教育經費納入各級財政保障範圍,健全以中央財政投入為主、兵團各級共擔、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體制,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出資辦學,促進教育資金來源多樣化。

    要加大教育投入,就要“開源”。與經濟發達省份相比,中西部省份雖然經濟實力相對薄弱,但在事關未來的教育規劃和投入方面一直不甘落後,並且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各種舉措。

    廣西壯族自治區要求按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3%和2%足額徵收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專項用於教育事業;各地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中要按規定比例安排用於教育事業。海南省到2012年,財政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14%以上;到2015年和2020年,財政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分別達到中央核定的比例。

    近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關於修改〈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教育附加徵收使用管理辦法〉的通知》,要求從4月1日起,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所有繳納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的單位和個人,都要按照實際繳納3種稅稅額的2%繳納地方教育附加。從過去的1%到如今的2%,地方教育附加這看似不起眼的1個百分點的提升,卻給地方教育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均衡發展城鄉義務教育,修建中小學校舍,改善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的經費有了著落。

    河北省確保省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教育經費撥款增長高於本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2個百分點以上。明年,河北的財政教育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例將達到22%,並穩定增長。

    同為西部省份,青海和寧夏都將建立健全教育經費增長機制。青海提出,各州(地、市)、縣(區、市)政府要從省對下轉移支付增量中安排不少於20%的資金用於教育發展。寧夏要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對各級各類學校校舍建設實行費用減免。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各級財政累計投入教育經費1040億元,年均增長33%,增幅位於全國各省份前列,使內蒙古教育事業得到全面快速發展。今年,內蒙古將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自治區本級財政安排教育投入達48.1億元,同比增長35.5%。

    在財政投入的強力保障下,各地的重大工程項目和改革試點項目真正能夠落到實處,教育規劃綱要描繪的美好藍圖也因此可能一步步變成現實。

    財政投入的大幅增加,為教育改革保駕護航,也為重點項目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各省在確定增加財政投入目標的同時,也結合各自省情,把本省的薄弱環節或重點發展環節列入財政支持的重點。

    入園難問題、生均經費低、中小學課業負擔重、高水平大學建設滯後、社會教育資源分散等,是陜西教育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今年陜西將重點投入切實解決這幾類問題,背後是財政投入的全力支撐。陜西省日前宣佈,今年將大幅度增加對教育的投入,省財政增加教育支出24.8億元,佔新增投入的20%,比上年提高48.2%。

    上海市在全市教育工作會議上宣佈,從2011年到2015年,計劃投入140億元啟動實施十項教育工程。城鄉基礎教育一體化建設工程、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學生健康促進工程……這些工程將為上海教育事業再上新臺階提供堅實保障。

    結合四川實際,按1個百分點增長30億元的投入,四川省財政性教育支出將在兩年內增長60億元。“60億元,對四川教育投入來講,是絕對的大手筆!”專家們認為,這為四川省教育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作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完善教育投入機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的試點地區,天津市將加大教育投入,制定並逐步提高各級學校學生人均經費基本標準和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並健全對困難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

    “學前教育保障”、“學前教育發展”、“學前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等字眼出現在18個省份的重大工程項目和改革試點項目中,分別有20個省份將“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工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以及“教師隊伍建設項目”列入改革試點和工程攻堅,而這些無疑都關乎到教育發展的根本與未來。

    從國家教育規劃綱要設計的宏偉發展藍圖到各地因地制宜、科學創新地制定落實各自的教育規劃綱要,2010年、2011年註定是不平凡的年份,也註定是被教育發展史永遠銘記的年份。

    站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中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正一步步紮實有力地走向明天、走向未來。

 
 
 相關鏈結
· 教育部長: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 教育部:學習教育規劃綱要知識競賽活動圓滿結束
· 李衛紅在遼寧宣講全國教育工作會和教育規劃綱要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