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對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近年來,各地財政部門積極籌措資金,不斷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著力構建文化事業發展財政保障長效機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産品需求。
山東: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管有章可循
為加強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提高文化企業國有資産運營效率,山東省出臺《省屬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填補了制度空缺,使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管有章可循。
一、明確監管職責。根據國務院規定,財政部門履行國有文化資産的監管職責,但截至目前全國沒有具體的管理規定。《辦法》明確將文化企業的業績考核、對外投資、産權登記及資産處置等重大事項納入財政監管範圍,明確要求逐步建立文化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規範文化企業收入分配製度,指導文化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
二、規範審批程序。對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的管理建立審批備案制度,並科學界定了審批備案的範圍和程序。如,對賬面凈值在200萬元以上的資産處置,對外投資,轉讓股權,企業兼併或重組、利潤及收入分配方案等進行審批;對賬面凈值在200萬元以下的資産託管、租賃、處置,重大安全生産事故,重大糾紛案件等事項進行備案。對已經建立規範母子公司管理體制的文化企業,子公司資産管理及對外投資、資産處置等重大事項由母公司審核後報財政部門審批備案。
三、建立考核機制。建立文化企業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指標評價體系,財政部門定期統計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經營報表等有關資料,根據資産的運營狀況、財務效益、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等因素,對企業完成情況實施監督考核。財政部門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文化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進行審計,審計結果作為對文化企業國有資産保值增值狀況認定、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的依據。
雲南:積極推動農村公共文化蓬勃發展
為貫徹落實《中共雲南省委辦公廳 雲南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雲辦發〔2009〕1號)精神,豐富農村文化精神生活,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從2009年起,雲南省財政每年按照農民人均0.5元的標準安排經費,用於開展文化惠農活動。為規範和管理該項資金,省財政廳、省文化廳及時制定了《雲南省農村文化惠民活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了資金的使用原則、範圍、申報與管理等方面內容,資金著力於農村農民,豐富農民文化精神生活,活躍農村文化市場,重點用於為農村送戲下鄉文化活動、農村題材優秀作品獎勵、農村文化宣傳與戰略研究、農村文化人才培養、農村文化惠民示範村創建補助、農村重大文化活動補助等。
福建:五措並舉助推文化産業發展
一是支持演藝娛樂業、廣播影視業、文化旅遊業等十大文化産業2010-2012年發展規劃和茶文化産業2010-2015年發展規劃編制;
二是推進省屬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對省廣電集團下屬電影製片廠、長龍影視公司、音像出版社三家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省雜技團和省文藝音像出版社轉企改制給予經費支持;
三是支持重大文化産業活動,包括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和中國福州海峽版權(創意)産業精品博覽交易會等;
四是獎勵省級3個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五是支持重大文化産業工程建設及其他文化項目,包括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苑建設、三坊七巷海峽兩岸茶文化建設、柘榮剪紙傳承發展基地、閩臺布袋戲展示中心、中華畬族宮歷史文物館暨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中心建設等。
安徽:構建保障機制 增加資金投入
“十二五”時期,安徽省各級財政部門繼續加大對文化強省支持力度,構建文化建設財政保障機制,確保每年對文化建設投入增幅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確保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文化建設的比重逐年增加。近年來,安徽省各級財政部門通過財政政策、資金、管理和服務等手段,在推進文化強省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據了解,“十一五”期間,該省各級財政堅持將文化建設作為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持續加大投入,全省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累計達到174億元,年均遞增24%,高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和同期GDP增長率。
2009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若干意見》一齣臺,省財政當年就通過預算追加安排文化強省建設專項資金1億元,並從2010年起列入預算予以保障。2006年以來,該省重點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累計投入財政資金超過15億元,重點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覆蓋全省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建成。切實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省財政按照“突出工作重點、強化政策保障、解決關鍵問題”的原則,2010年統籌財政資金7510萬元,對全省改制院團設備更新、創作演出給予補助。同時,為激發藝術表演人才創作演出的積極性,省財政在全國率先安排專項資金550萬元,對全省11位梅花獎得主實行重獎。積極引導文化産業跨越發展。為141家轉制單位爭取中央政策支持,2006—2010年共減免稅收超過10億元。妥善處理省直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特別是對基礎較為薄弱的演藝和廣電集團,省財政在妥善解決職工保障的基礎上,重點加大對項目的投入,自2009年起,連續5年每年為廣電集團安排貸款貼息1000萬元,每年補助演藝集團設備、創作和人才資金2000萬元。2009—2010兩年補助省直五大文化産業集團的財政資金超過2億元,為龍頭企業快速起步、率先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十二五”時期是推動安徽省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機遇期。安徽省積極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構建文化建設財政保障機制,確保每年對文化建設投入增幅不低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確保中央和省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文化建設的比重逐年增加。繼續推進文化領域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文化投入新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文化資金籌措機制;推進公共文化事業均衡發展。繼續將新增文化經費主要用於農村和基層,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支持覆蓋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優先保障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基本公共文化的權利。加大經費保障力度,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等更多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開放;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産業發展。積極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文化企業轉制後原有事業費財政繼續撥付,總量不減,保障轉制企業平穩過渡。
此外,安徽省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對文化産業發展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産業項目。推動文化資産重組配置,支持大型國有和國有控股文化企業實施兼併、重組、聯合,做大做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積極探索和創新文化資金的管理方式,轉變財政投入方式,提高具有激勵性質的經費投入比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和乘數效應。強化文化資源整合,推動文化資源跨系統、跨區域共建共享。積極探索文化産品採購政策,完善財政投入績效評價機制,強化國有文化資産監管。
江蘇:加強資産監管 服務産業發展
2009年10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財政廳江蘇省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辦法的通知》(蘇政辦發[2009]114號)頒布實施後,江蘇省不斷加大省級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的工作力度。
一是開展清産核資工作。2010年江蘇省委宣傳部、省財政廳共同組織開展了省級文化企業清産核資工作,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6大省級文化企業資産總額規模達298.52億元。通過實施清産核資,摸清了企業家底、理順了産權關係、轉換了會計制度、審定了資産損溢,發現了文化企業資産管理中存在的內控機制、資産管理、債權債務管理、資産運營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是推進信息化管理。2011年,省財政廳著手研發“江蘇省文化企業及行政事業所屬企業資産管理信息系統”,重點加強對企業産權登記、財務快報的動態管理,進一步加強了省級文化企業的基礎管理工作。
三是構建完善制度體系。省財政廳著力推動構建全省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管制度體系建設工作,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提出建立以《江蘇省文化企業國有資産監督管理辦法》為核心,以“資産基礎管理、重大事項管理、資産績效考評、現代企業和公司治理、國有資本經營收益管理”等五類配套制度為主體的江蘇省文化資産監管制度體系建設設想。在充分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江蘇省委宣傳部和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了《江蘇省省級文化企業重大事項管理實施辦法》(蘇財規[2011]39號),2011年10月1日起執行。《辦法》共分為十二章五十三條,就省級文化企業重大事項的制定依據、管理範圍、管理方式、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等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黑龍江:財政大力支持文化企業改制重組效果顯著
近年來,黑龍江省財政廳牢固樹立服務、管理、監督的思想和理念,根據省屬文化企業改革和發展的實際情況,從企業改革、運營、管理、監督等重要環節入手,配合有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支持文化企業改制重組、做大做強。一是支持省出版總社整體轉制,重組設立黑龍江省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二是支持省報業集團按照采編、經營兩分開的原則,對印務中心部分經營性資産和負債進行重組,設立黑龍江龍江傳媒有限責任公司。三是支持省電視臺出資設立黑龍江龍視文化傳媒集團,並作為省電視臺經營性資産的整合平臺,先後完成對龍視通移動公司、龍視通信公司、黑龍江龍視演藝經紀有限公司等4戶下屬企業的産權重組。四是支持省廣電局牽頭組織對全省13個市(地)66個縣的電視網絡資産進行整合,設立黑龍江省廣播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
一、建立權責明確、運轉順暢的工作協調機制。省財政廳認真履行國有文化資産監管職責,協調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對所屬企事業單位的國有文化資産實施監督管理,黨委宣傳部門負責對重大國有文化資産變動事項進行審查把關,確保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順利推進。
二、強化業務指導和産權管理。積極指導改革單位制定改制方案、開展資産清查、財務審計、資産評估等工作,嚴格審批資産損失核銷事項,為企業減輕包袱,為改革推進創造條件。
三、給予資金扶持。對轉企改制過程中發生的法律諮詢、審計、評估等費用給予補助,對人員安置費用給予必要支持。
重慶:財政支持大辦文化民生
近年來,重慶市財政除每年給予主城以外的31個區縣各補助3000萬元文體設施建設經費外,大力推進實施文化民生10大項目,改善文化民生,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建設市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投資15億元,建成市川劇藝術中心、中國民主黨派歷史陳列館,正在建設自然博物館新館、群眾藝術館新館、三峽移民紀念館等5個項目。“十二五”期間,投資111億元,新建19個重大公共文化設施項目。
完善基層文化設施完善。4000萬元建設主城九區街道文化中心。1729個社區文化中心設備配置補助8645萬元。
免費開放公益性文化單位。重慶畫院、重慶圖書館、重慶市少兒圖書館、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免費開放經費由市財政負擔。區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2011年免費開放補助資金1408萬元市縣分級承擔。對沒有納入全國統一免費開放的175個街道文化中心,投入875萬元資金自行免費開放。
扶持院團演出場次補貼和精品創作。每年投入3000萬元,用於城鄉文化互動、文化下鄉、文化下基層場次補貼。從2011年起,文藝精品創作資金由每年2000萬元逐步提高到3000萬元。每年新增投入1681萬元用於提高文藝院團人員待遇。核定改制文藝院團投入基數從2011年起,連續三年每年增長10%。
發展廣播電視公益文化事業。從2010年起,每年補貼1.5億元,支持重慶衛視打造公益性頻道;支持全市廣電網絡整合改造貸款貼息8000萬元。繼續推進和完善“響通”工程。
支持新聞出版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每年投入1134萬元,支持《重慶日報·農村版》免費發送;每年投入500萬元,建立公益性出版基金,支持公益性讀物出版。
增加文化遺産保護投入。設立市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6000萬元,用於國家級文物項目的保護維修配套、市級文物項目的保護維修補助、文物資源調查、文物數據庫建設等。
保障重大文化活動開展。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開展中國重慶文化藝術節、重慶演出季、中華紅歌會、“唱讀講傳”等文化活動。2011年,全市重大文化活動投入已達5200萬元。
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每年舉行五大傳統節慶演出,每兩年舉行全市小品大賽、美術書法攝影聯展和群眾文藝匯演。支持送戲、送電影、送圖書、送故事、送展覽到基層,“渝州大舞臺”每年送演出、展出下鄉,農村電影惠民放映、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電影放映。每年補助資金約3600萬元。
實施文化消費關愛工程。減免農村特困戶和城鎮低保家庭有線電視收視費;由財政購買文化消費券或實行票價補貼,保證低收入群眾和農民工等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服務。
福建廈門:促進文化産業發展實施細則出臺
日前,《廈門市促進文化産業發展財政扶持政策實施細則》制定出臺,對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的扶持政策以及具體操作辦法作了詳細的規定。
一是對新引進大中型文化企業和新設立中小文化企業採取不同扶持辦法;
二是明確被認定為文化産業基地、文化産業集聚區的運營商以及重點文化企業的獎勵內容和獎勵幅度,旨在鼓勵重點文化企業做強做大;
三是對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商品油畫、藝術品製造、鋼琴製造培訓、藝術品交易項目和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影視製作、動漫網遊、商業演出的項目貸款進行貼息扶持;
四是對被國家部委直接評定為文化産業示範基地或授予國家級稱號的文化企業進行獎勵;
五是明確了為文化企業提供擔保融資服務、政府採購、參加國際國內相關補貼等現有優惠政策。通過以上優惠政策的實施,將積極促進文化産業的發展。
天津濱海新區:以文化産業大發展助推文化事業大繁榮
今年,天津濱海新區將1000萬元文化産業發展引導資金增加到1億元,專項支持文化産業大項目、好項目建設。目前,該區已有341家文化創意企業遷至濱海新區發展,總投資415億元,撬動70個文化産業項目。“十二五”期間,天津濱海新區文化産業將佔新區GDP比重5%以上。
據介紹,濱海新區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新要求、新目標為契機,著力打造“文化濱海”,以文化産業大發展助推文化事業大繁榮。新區通過“政策平臺引導、産業集聚園區、大項目好項目帶動”的有力互動配套,不斷培育新生文化資源的大發展大繁榮。財政引導資金重點支持方向及領域包括:動漫與網絡遊戲研發製作和交易業、廣告會展業、設計創意業及文化用品製造業、數字內容及影視製作業、印刷複製及版權交易業,以及文化旅遊業。符合新區政府重點支持和扶植方向的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産權、良好市場開發前景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産業項目;具有濱海新區地方特色和較強優勢的文化資源産業化開發利用及知名品牌塑造項目;屬於新區新建的文化産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在濱海新區登記註冊,並在濱海新區依法納稅的影視機構立項申報並創作的影視作品(含故事片、電視連續劇、文藝專題片、紀錄片等)和企業原創動漫影視産品在央視播出;影視動畫企業積極開發衍生産品並産生較高版權收益,遊戲開發企業原創開發的或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遊戲産品,首年度公開發售或運營産生良好收益;被文化部認定為重點動漫企業、重點動漫産品;新區文化産品獲國際級、國家級、省部級獎項等等,都在補助和獎勵範圍內。此外,新區對符合支持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實施重點發展項目所實際發生的利息給予補貼,對獲得國家和市相關資金資助的項目將給予配套資助。企業名稱中冠以“濱海”字樣;項目或産品含有濱海新區元素,項目或産品標識濱海製造或製作等字樣,財政補貼額度還要上浮10%。
在文化産業發展資金培植下,濱海新區文化産業區域性特徵效益凸顯。國家科技創意創業、國家網絡影視和新媒體、國家動漫、國家軍事文化、國家港灣休閒文化等五大國家文化創意産業園區已經在濱海新區形成集聚之勢。短短一年時間,濱海新區文化産業增加值達220億元,産業發展與2009年相比增速為40%左右。截至目前,濱海新區文化産業大項目、好項目共達到70個,其中總投資超億元的文化産業項目有26個,佔總項目的37%;總投資在5000萬元至1億元的項目有11個,佔總項目的16%。
山東泰安:政策推動 品牌帶動 項目拉動 園區聯動
今年以來,泰安市各級財政部門把支持文化産業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通過實施四大戰略,推動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一是實施政策推動戰略。制定和完善扶持文化産業發展的財稅政策和投融資政策,努力發揮財政資金和政策的示範性、導向性作用。積極探索通過貸款貼息、風險投資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産業,利用資本市場拓寬文化産業融資渠道,加快推進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先後出臺了《泰安市文化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關於加快我市文化産業發展的意見》、《泰安市文化産業發展政策彙編》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文化産業發展。
二是實施品牌帶動戰略。近年來,泰安市先後引進了深圳華強、北京陽朔帥元策劃公司、綠城集團等70多家國內知名企業落戶泰安,成為引領泰安市文化産業發展的龍頭。在做好知名品牌引進嫁接的同時,積極培植壯大本地企業。目前,泰安市的萬力集團、新泰和聖文化旅遊開發公司、山東泛華文化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本地文化企業正逐步發展壯大。
三是實施項目拉動戰略。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推進文化産業的關鍵環節,實施大項目拉動戰略。目前,全市開工建設文化産業項目82個,計劃總投資356.5億元,其中投資過億元的項目達到51個,泰山海外華人休養中心、泰豪文化旅遊商品城、水滸影視城等一批項目正在快速建設當中。投資1.2億元的《中華泰山·封禪大典》,獲得第二屆山東省旅遊演藝創新一等獎,截至8月底,總共接待遊客88551人,實現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投資20億元的方特歡樂世界,今年5月1日開業,截至目前已接待遊客已超過5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6500萬元,成為山東旅遊市場後來居上的黑馬。
四是實施園區聯動戰略。重點規劃泰山文化産業園、大汶口文化産業園、高新技術信息文化創意産業園、高科技文化創意産業園四大園區,規劃總面積3萬畝,計劃總投資227億元。園區突出泰山古鎮、大汶口文化、高科技信息文化創意産業及文化傳媒創意産業四大板塊。各縣市區也立足自身文化資源優勢,傾力打造具有各地特點的文化産業園區。如:徂徠山休閒文化産業園區、新泰和聖文化産業園和蓮花山佛文化産業園、肥城桃木吉祥文化産業園區、東平水滸文化産業園區、寧陽蟋蟀文化産業園等,逐步形成市縣兩級園區聯動、競相發展的局面。
廣東梅州:充分發揮公共財政職能 積極推進“文化梅州”建設
近年來,梅州市堅持把文化建設作為梅州綠色崛起、科學發展的重要支撐,致力建設文化梅州,努力創建“文化名城”。全市各級財政部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努力籌措資金、完善政策措施,著力繁榮文化事業,支持發展文化産業,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著力支持文化惠民工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近年來,梅州市財政文化投入大幅度增長,2009年,全市財政文體傳媒事業費支出達到1.18億元,比2008年增加0.1億元。新增文化經費主要用於公共文化事業,重點投向基層和農村,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是深入推進農村文化工程建設。近年來,各級財政積極支持實施一系列的農村文化工程,初步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組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007年以來,全市共投入農村文化工程資金1.16億元,全面鋪開了農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服務網絡,新建或改擴建了一批鄉鎮綜合文化站,切實加快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進度,有序推進了農家書屋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二是著力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近年來,市財政共籌措資金約15億元,先後建成中國客家博物館、葉劍英紀念園、客家藝術中心、山歌劇團、廣東漢劇院等一批標誌性文化工程。三是積極支持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與有關部門共同努力,向上爭取了中國客家博物館等場館定為國家免費開放館,確保了國家免費開放館如期實現免費開放,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
二、著力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單位發展活力。各級財政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切實採取措施,積極支持文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大大增強了文化單位的發展活力。一是積極引導文化事業單位加快內部制度改革。近年來,市財政大幅度提高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經費保障水平,並逐步改變投入方式,如通過增加劇團劇目創排和演出補助經費等形式,積極引導演藝院團加快內部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二是大力支持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為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市財政盡力“扶上馬、送一程”,保障平穩過渡。已完成改制工作的新華書店和嘉應音像出版社,市財政均給予了積極支持,支付了必要的改革成本。三是認真落實有關文化體制改革的財稅優惠政策。各級財政認真執行了對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的稅收優惠政策,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實行多項稅收減免優惠政策。
三、著力支持重點文化項目,推動精品文化傳承發展。各級財政積極調整優化支出結構,著力支持反映客家文化特色的重點文化項目,推動精品特色文化傳承發展。一是積極支持文化遺産保護。近年來,各級財政共安排專項資金,重點對2萬多間客家圍龍屋和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進行重點保護。同時,正式啟動了客家圍龍屋“申遺”工作,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建立了15個綜合展示點,對全市各類“非遺”項目進行及時搶救和保護,先後有6個項目列入國家級、21個項目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培育了4名國家級、13名省級“非遺”傳承人。市財政大幅度增加文物維修保護經費的常年預算,進一步加大了對各類文物的保護力度。二是大力支持文化藝術精品創作。支持劇團創排了《等郎妹》、《山魂》、《塵埃落定》等一大批精品劇目。推出了《梅開盛世》、《家鄉好梅州》等上百首現代客家山歌。拍攝了《等郎妹》、《客都春秋》等影視作品。其中,《等郎妹》獲第八屆中央電視臺數字電影百合獎一等獎、第九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金鹿獎”最佳數字電影獎。
四、加強財政監管,提高各類文化資金的使用效益。在加大文化投入的同時,全市各級財政部門按照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切實加強對文化專項資金的監督管理,確保合理分配、安全運行、高效使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同時,加強與部門間的協作配合,統籌整合各類文化資源,科學推進各項文化工程,最大限度地減少文化資源的分散重復配置。加大對國有文化資産管理,積極穩妥地做好文化體制改革和國有文化企業改制過程中的資産監管工作,防止國有文化事業和企業資産流失,確保國有資産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