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難,再就業更難。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拓寬再就業空間,江西省永豐縣鹿岡林場場長劉發明頗有感慨:對下崗職工而言,提供米麵不如為其再造一個“飯碗”。
鹿岡林場是江西省十大採育林場之一,林場下設10個分場。近年來,以人事、勞動、分配為主的“三項制度”改革在永豐縣林業系統全面鋪開。作為全縣採育林場“排頭兵”,鹿岡林場便成了全縣林業改革的重中之重。
“早改革早主動,早改革早受益。”林場黨政班子成員達成共識後,在人事、勞動、分配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這次改革中,鹿岡林場分流了90多名正式職工,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難度阻力可想而知。由於林場事先做了深入細緻的工作,儘管科室有撤有並、幹部有上有下、工人有走有留,但全場自始至終保持了穩定。
下崗職工如何安置?鹿岡林場不是一推了事,而是關愛有加。為了拓寬再就業渠道,林場從5個方面替職工再造“飯碗”。
飯碗之一,在培育、保護森林資源上分流安置下崗職工。鹿岡林場有山林面積14.8萬畝。林場有40多名富餘人員和下崗職工在培育管護森林資源、更新造林等方面找到了用武之地。
飯碗之二,在多种經營用地上做文章。林場將1190畝果園、1000畝油茶山、100畝水田和100畝苗木租賃給下崗職工,解決了一批下崗職工的就業問題。對願意在場內承包多种經營項目,搞造林、撫育、木材搬運、割松脂或種養業的下崗職工,林場還給予優惠政策。
飯碗之三,在自主經營上下功夫。鹿岡林場香菇廠原來只經營種植一個香菇品種,場裏每年要貼補職工工資等開支5萬餘元。實行自主經營以後,6名再就業職工先後開發出茶薪菇、蘑菇、金針菇3個新品種,産量、效益比改革前增長了兩倍,“香菇廠”的牌子也換成了“食用菌廠”。
飯碗之四,在開闢經濟新增長點上動腦子。林場大力調整産業結構,在搞好用材林的同時,舉全力發展毛竹、油茶、花卉等産業。截至目前,林場已形成杉樹、松脂、毛竹、油茶和花卉五大産業園,使10多名有一技之長的下崗職工找到了用武之地。
飯碗之五,在發展職工自營經濟上尋找出路。林場通過採取“兩引三促五不限”和“你有難我幫助、你發展我鋪路、你致富我保護”等措施來發展職工自營經濟,大大激發了職工的創業熱情。水中養魚、水面養鴨、山坡種果(草)、岸邊養豬(鴿)的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已經形成。全場有20多名富餘人員和下崗職工從事種養業項目。再就業職工鄒小毛被職工稱為“海陸空三軍司令”。去年,他養鴨8000隻、養豬76頭、養魚3.5畝、養鴿1000隻、種果樹4.9畝、種黑麥草20畝,純收入超過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