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記者已多次來到曾經受過重創的科技城——四川綿陽,並親眼見證新城在這片土地上崛起。11月17日,響應中央“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號召,記者隨首都女記協新聞採訪團再次來到綿陽,看看災後重建三年來綿陽的變化。看著已經完成恢復重建的新城,綿陽市委書記吳靖平説,震後的地災防治,國土資源部門作出了巨大貢獻。
守護這座城
震後的綿陽市所轄9個縣(市、區)全部成為重災區,其中北川、安縣、平武為極重災縣,江油為參照極重災縣。按照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綿陽市納入災後重建規劃的7000多個項目要陸續開工。由於震後地質環境迅速惡化,災害的破壞力大大增強,在較長時間內,綿陽市地質災害防治任務十分艱巨,形勢異常嚴峻。經專業地勘單位對全市9個縣(市、區)的應急調查、詳查和復核復查,發現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2103處,是震前的2倍多,直接威脅群眾 14萬多人,威脅財産39.53億元。
為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確保一方平安,綿陽市國土資源系統日夜奮戰在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線,守護著這座城市。
國土資源部門採取了切實有效的防災措施。通過對269處重大地質災害和402處應急項目進行工程治理,消除了對全市群眾生命財産的最大威脅。5983戶受威脅群眾的避讓搬遷,讓2萬餘人徹底脫離地質災害的“魔掌”。通過群測群防,監測預警,上千名群眾成功避險。
堅持群測群防,是地質災害防治的“法寶”。綿陽在地質災害防治上取得成功得益於此。
地震的發生造成綿陽市山區群眾大量傷亡,對“群測群防”網絡造成了一定破壞。重點加強基層群測群防網絡的恢復完善成為防災的關鍵,為此,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落實了監測人員3884人,並把防災責任落實到了點、落實到人。群測群防在震後數十起突發地質災害成功避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7月17日淩晨爆發的安縣插秧溝巨型泥石流,頃刻16戶房屋被掩埋。由於監測人員馬莉及時向安縣高川鄉國土資源所反映插秧溝的雨情、水情,所長馬銀國及時發佈預警信號,高川鄉政府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果斷組織400群眾撤離,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綿陽市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各項地質災害防治制度,並在重要災害點投放800套小型滑坡裂縫報警器加強監測。加強與氣象部門合作,結合雨情、災情及時將預報信息下發至基層,使防災工作做到了未雨綢繆。
治理這座城
綿陽市國土資源系統這幾年充分利用地質災害排查避險和調查評估成果,對發現的隱患險情特別是公路沿線、景區的崩塌危岩做到了及時會商,果斷決策,限期排除。對威脅學校、居民聚居區、重要基礎設施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國土資源系統進行了工程治理,消除險情,確保安全。
2011年8月17日淩晨,北川縣陳家壩鄉降雨量達到119毫米,在強降雨引發下,淩晨1點陳家壩鄉老場村雷家溝發生了泥石流,體積約2萬立方米,省道105線公路部分被淹埋,導致交通中斷。由於治理工程以及及時轉移安置人員(提前20分鐘將全家院子安置點的41戶141人全部撤離到安全區),未造成人員傷亡,當天北川縣國土資源局與交通部門組織7台大型挖掘機械緊急清除了堆積物。
對重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各級實行責任制,項目到人,確保了工程質量。目前綿陽市269處重大工程治理項目及340處應急排危都勝利完成,在2010年、2011年度各地地質災害防治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如安縣高川鄉泥石流、北川陳家壩泥石流、老縣城西山坡泥石流發生後,均被治理工程阻隔,保護了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助力這座城
震後綿陽市極差的地質環境使得可供安置的地方少,不能滿足災區群眾安置需要,因此,通過及時治理增加安置點是國土資源部門的一項主要任務。同時,國土資源不餓美女對原有安置場所開展評估,對確保安置點的足額供應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
三年來,專業隊伍先後對1100個過渡安置點及學校所等地進行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有潛在地質災害隱患的提出了避讓或者應急除險建議和要求,為震後及時安置災區群眾提供基礎資料。施工單位對671處地質災害隱患進行了工程治理,特別是對269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的治理,快速補充了安置點,並對城鎮保護髮揮重要作用。
根據溫家寶總理在震後視察北川老縣城時作出的“這座老縣城可以作為遺址保留,變成地震博物館”的指示精神,綿羊通過對北川縣老縣城周邊魏家溝泥石流、王家岩滑坡、唐家山滑坡區等地質災害的治理,保護了老縣城地震遺址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隨著唐家山堰塞湖應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省國土資源廳已批准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至唐家山堰塞湖河道兩岸山體9個地質災害點治理的立項也將進入實施階段。
如今,綿陽災區城鄉面貌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變,曾經滿目瘡痍的災區重新煥發出蓬勃生機,綿陽科技城,一座騰飛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