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廣東省:伶仃洋上建設“世界第一橋”港珠澳大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1月30日 09時33分   來源:南方日報

伶仃洋上建設“世界第一橋”港珠澳大橋
     珠三角西岸轉型升級“天塹變通途”
     

    在建“世界第一橋”——用鋼量相當於11個鳥巢

    近日記者實地採訪獲知,作為整體大橋的“起步工程”,珠澳口岸人工島“工程進展過半”。目前島嶼輪廓已現,密密麻麻的四腳空心方塊整齊地擺放在護岸邊上,而在島嶼的中間區域,工程機械、運輸車輛、起重設備等則忙成一片。島的北部海域,一艘巨大的制沙船源源不斷地通過管道向島上提供沙石材料。

    22.84公里為海上架橋

    據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項目部黨支部書記賀捷介紹,要在海上建造一個人工島,原理就好比製造一隻杯子,只有先造好杯子的“壁邊”,裏邊才能裝東西,建造島嶼也是一樣。賀捷説,別小看這些密密麻麻的四腳空心方塊,每一塊就重達3噸,它們的空心設計是用來“消浪”的,整個島嶼單四腳空心方塊消耗量就達上萬個。

    在大橋的工程建設中,海中橋隧主體工程是最為核心的關鍵工程。近50公里的橋身,其中有22.84公里為海上架橋,但在靠近香港側有6.76公里的工程則需要“鑽入”海底隧道,再從海底隧道“鑽出”海面進入陸地聯接香港國際機場,而“鑽入、鑽出”部分則需要通過東、西兩座長為625米的人工島進行橋隧銜接。廣東海事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這樣的設計兼顧了船舶通航與香港機場飛行高度的多重要求。”

    從珠澳口岸人工島駕船朝東而行,約20公里後,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西隧道人工島的建造“結構圖”活脫脫地呈現在記者眼前。只見一排排直徑達幾十米的鋼圓筒,圍護結構呈現為反“6”字形,像一隻巨大的“鎖”擺放在伶仃洋上。

    據中交有限公司聯合體一位不願具名負責人介紹,單個圓筒直徑都在20米以上,高40余米,重達400噸至500噸,“相當於一幢15層樓高的小房子”,單是建造西人工島需要61個這樣“巨無霸式”的鋼圓筒,而東人工島也有差不多的規模。

    用鋼量破了“世界紀錄”

    據了解,這座迄今在建的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在用鋼量方面也破了“世界紀錄”:有關報告估算用鋼量達123.35萬噸,比杭州灣大橋多了一半,相當於再造11個鳥巢國家體育館。

    在距離島隧工程南部15公里左右的牛頭島上,承建方中交四航局開始著手預製沉管的幹塢建設。在牛頭島北部區域的一座小山,幾乎被開挖出一半,一個長寬均達300米左右、深達幾十米的大坑“初現雛形”,數米的隔墻之外則是碧藍的大海,未來將隔墻挖斷即可將沉管運至島隧工程處。

    中交四航局一位在牛頭島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且不説長達6公里長的沉管如何實現“無縫對接”,單是建造這180米長的沉管就大有學問。建設方先要在固定臺座上澆築出22.5米長的小節段,經過20余小時的養護後向前頂推,空出臺座繼續澆築等長的小節段,直至第8個節段整體完成,這樣8個節段連接形成180米長的“巨型沉管”。

    國內著名橋梁設計專家,港珠澳大橋設計總負責人孟凡超用形象的比喻解釋道:“每一節180米長的沉管排水量約為8萬噸,沉放時就相當於把30多個沒有動力的航空母艦拖運到指定位置,而且位置的距離誤差控制在厘米級,難度可想而知。”

    縱深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使港澳之間出現了“第一條陸路快速通道”

    港珠澳三地融入“半小時經濟圈”

    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澳門與廣東之間的運輸通道、特別是香港與珠三角東岸地區的陸路通道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是香港與珠江西岸的交通聯絡卻一直相對滯後。

    受珠江阻隔,珠江西岸與香港之間的陸路需繞行虎門大橋,水路交通受天氣影響較大且運行時間較長。由於珠江西岸與香港及東岸地區的交通聯絡不便,“導致珠江西岸經濟發展滯後於東岸”。

    如今,隨著珠海、江門等地的“發力”,珠江西岸開始走出一條迅速崛起的道路。數年前,珠海在出臺“關於促進航空産業發展的意見”後,中航通飛、美國西銳公司FBO基地、亞飛太平洋公司、希科公司等紛紛落戶珠海航空園。除了航空産業,珠海還在先進製造業、醫藥、新能源等新興産業中謀求新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江門也以LED、新能源、軌道交通裝備等産業成為廣東轉型升級突起的“異軍”。預計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形成後,産值將超過3000億元,成為江門的先導和支柱産業。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上述負責人表示,香港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金融、商業、貿易和航運中心,對周邊地區發揮重要的輻射和聚集作用,澳門以旅遊和金融保險為支柱産業,而珠三角西岸也以戰略性新興産業而迅速崛起。因此,“儘快構建港珠澳交通大通道,充分挖掘珠江西岸發展潛力,便捷港澳及珠江兩岸之間的交通聯絡,已成為三地共同的願望”。

    據了解,首次醞釀興建港珠澳大橋的構想可以追溯到28年前。1983年,香港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首次提出興建連接香港與澳門、珠海的“伶仃洋大橋”構想,儘管名字後來歷經伶仃洋大橋——粵港澳大橋——港珠澳大橋的變遷,但2009年12月,大橋第一塊基石的“落定”還是讓往來粵港澳之間的客商心裏有了期待。

    大橋建成後,珠海至香港的車程將由目前的3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港澳車程將由目前的3小時縮短至20分鐘。澳門經濟學會會長劉本立表示,對於澳門而言,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使港澳之間出現了“第一條陸路快速通道”,這比以往的兩地陸路交通減少2/3的交通成本,意味著澳門進入整個港珠澳的“半小時經濟圈”。

    而對於珠江兩岸來説,港珠澳大橋將架起珠江兩岸的溝通“紐帶”,東岸與西岸間的産業互動將更加頻繁,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産業要素將依託“天塹變通途”的改觀在三地間更加密集地流動,珠三角的産業轉型升級也將因伶仃洋上“世界第一橋”而加速。

    項目檔案

    港珠澳大橋,這個橫跨粵港澳三地、落成即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長達49.968公里,總投資達426億元,比目前世界最長紀錄保持者——青島膠州灣跨海大橋還長近14公里。

    大橋東岸的登陸點位於香港大嶼山機場西南的石散石灣,西岸珠海登陸點位於拱北,澳門登陸點為明珠,最後形成“Y”字形的橋梁骨架連接三地。大橋計劃2016年底同步建成通車。

 
 
 相關鏈結
·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人工島圍護鋼圓筒工程完工交付
·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人工島圍護鋼圓筒工程完工
· 交通運輸部:港珠澳大橋止水帶研發填補國內空白
· 港珠澳大橋海中人工島主體結構11日上午宣告形成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