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歐夥伴關係迎難而進--傅瑩在藍廳論壇上的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02日 18時33分   來源:外交部網站

中歐夥伴關係迎難而進
——傅瑩在外交部藍廳論壇上的講話

    大家好。

    很榮幸出席藍廳論壇。

    在接近年底的這個時刻,回顧過去一年國際形勢的走勢,看上去有點亂,也比較動蕩。雖然今天我的任務不是攤開來講國際形勢,但需要提到的是,不論從哪個角度看,2011年國際格局和經濟形勢所醞釀的巨大變化,都將會以非常獨特的方式記錄在歷史上。

    今年發生的許多大事都與歐洲有關聯,中歐關係和中國的角色也不斷經受著新的審視和檢驗。

    最近從歐洲來的同事問的最多的是,中國如何看待現在的歐洲?中歐關係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今天我就想重點談談這個問題。

    讓我們先從歷史談起,翻閱中歐關係檔案,可以讀到:1974年,毛澤東主席在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的時候説:“你們歐洲強大起來,我們高興啊”。

    1987年,鄧小平在會見荷蘭首相呂貝爾斯的時候説:“歐洲是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關鍵地區。”

    儘管幾十年來歷經風風雨雨,但中國重視歐洲、支持歐洲和致力於促進中歐合作的政策一脈相承。

    今年5月,胡錦濤主席在會見來訪的范龍佩主席時説:“一個經濟穩定、繁榮發展的歐洲對世界和中國都有好處”。

    我們都記得,歐洲國家是在西方陣營內率先承認新中國和展開接觸的,也因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要合作夥伴。中國同歐洲共同體建交時的貿易額僅有25億美元,現在由27個國家組成的歐盟同中國貿易額達到4800億美元,已經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最重要的技術來源地和主要的投資方之一。

    歐洲國家也從中國的快速發展中獲得豐厚的回報,尤其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平均每年從歐洲進口1千多億美元,為歐洲創造100多萬就業崗位。

    歐洲在創建和完善民族國家的過程中有豐富的經驗,對全球市場的形成、現代法律制度和各類國際規則的建立有很多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把歐洲作為學習和借鑒的對象。

    例如,我們利用中德法治國家對話的成果,完善了自己的一些法律法規;中國汽車的尾氣排放採用的是歐洲的標準。歐洲一體化經驗對於推進東亞地區合作也有借鑒意義。

    2003年中國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在此基礎上,各領域合作迅速擴展,現在雙方已經建立起各種多層次對話機制,覆蓋60多個領域。

    正如溫家寶總理講的,無論國際局勢如何變化,中國始終把發展同歐洲的關係作為外交的一個戰略方向。

    我對此深有體會。在我參與歐洲地區工作的這兩年,正值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惡化,而中歐關係不僅沒有倒退,反而迎難而上,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今年,中國與歐洲國家互訪的級別和頻度都超過往年,應對危機成為增強領導人聯絡的紐帶。

    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等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在雙邊和多邊層面與歐盟和歐洲國家領導人就形勢和對策深入探討,彰顯出中國對歐洲的真誠關心和支持。

    在歐洲對外貿易增速放緩之際,中歐貿易合作逆勢增長,今年1-10月達到4670億美元,同比增長20%。

    事實上,自2010年初以來,中國從歐盟國家的進口一直保持著30%左右的增幅,歐盟超過日本成為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地,中國也是歐盟出口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應該看到,與中國強勁的經貿合作為歐洲企業克服危機的負面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據歐洲商會調查,59%的歐洲在華企業去年盈利增加,70%表示從中國經濟增長中獲益。

    中國對歐投資也開始起步,今年1-7月,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0多億美元,為雙方經濟合作開闢了新的空間。不過,從在北京召開的2012年世界經濟展望論壇上的信息看,2010年中國海外投資為565億美元,過去5年累積達到2159億美元。所以中國對歐投資金額還比較有限。

    我還記得中國剛剛獲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碼頭經營權的時候,有當地民眾不理解,甚至對簽協議表示抗議。現在儘管希臘失業問題嚴重,港口工人工作穩定,他們自發地組織起來維持生産秩序。

    最近聽到國際上不少人對歐元區和歐盟的前景擔憂的議論,在中國,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注意到大部分人還是抱有信心的。

    確實,歐洲仍然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最富裕和整體實力最強的地區,具有堅實的經濟和製造業基礎、先進的科技水平、優質的人力資源、強大的改革創新能力。

    歷史上歐洲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危機,但每次都推動了歐洲向前進。所以我們説,相信歐洲國家有智慧、有能力,也有充分的資源,勵精圖治,大力改革調整。也許,危機之後歐洲一體化建設會取得新的進展。歐洲的未來掌握在歐洲人手中。

    毋庸諱言,在危機中也暴露出中歐之間在信任上存在的弱點。

    例如,在今年G20峰會臨近的時候,中國人聽到來自歐洲充滿矛盾的聲音:

    有人認為,中國應該救助歐洲擺脫困境;

    也有人擔心中國將向歐洲提出“恐怖的要價”;

    甚至有人聲稱,向中國尋求幫助是歐洲的屈辱。

    這也引發中國民眾的討論,人們問:人均GDP只有4千多美元的中國如何去救助人均GDP高達3萬多美元的歐洲?

    事實上,中國不是舊式強權國家,毫無利用金融工具謀取權利的打算。中歐之間的合作關係是互利互惠的。在歐洲應對主權債務危機之際,中國通過向IMF注資、購買歐洲債券和增加進口、擴大企業投資等方式,支持歐洲國家增加就業和恢復經濟增長,這同時也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今後,中國將繼續參與國際社會和歐洲一道克服危機的努力。

    中國加強同歐洲的經濟合作,這正是歐洲克服困難所迫切需要的。為什麼要對這樣的正常、有益而又健康的交往賦予如此多的負面政治含義呢?這種扣帽子的作法只會干擾中方的決策,阻礙雙方合作的深入。

    這個現象,它反映出的是歐洲對華發展關係長期存在兩股相反的力量。一股是加強合作的吸引力,另一股是懷疑猜忌的排斥力。這使歐洲在消除對華關係障礙上難以邁出大的步伐,歐洲媒體對華看法也經常在看好和唱衰之間搖擺。

    中歐關係發展到今天,利益交融已經非常深厚,雙方都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都看到這符合各自的利益,雙方領導人都對相互支持和相互合作表達了明確的政治意願和信心。

    30多年前,正是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讓中國和歐洲的老一代領導人走到一起,30年後的今天,應對危機應成為中歐增進信任與合作的新機會。

    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培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意識。

    這説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對歐方來説,需要加強對中國發展水平和發展道路的理解和尊重。西方工業化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制度建設也經歷了漫長的成長過程,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面臨的階級矛盾和貧富分化曾經相當嚴峻,現在也不是所有問題都得到解決。

    而中國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開始工業化建設的,在工業化的中期我們已經開始關注和解決公平分配、社會福利、民主決策等方面的問題,而且中國人口是歐洲的兩倍還多。目前我們是成功的,但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歐洲人在觀察中國的時候,應多用歷史的眼光,尊重中國選擇的道路和正在進行的重大實踐和艱苦努力。

    中國對來自歐洲的批評也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對有道理的可以接過來逐步改進;對於誤解和偏見要堅持多做説明。我們需要培養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和增強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

    第二,要堅定互利雙贏的觀念,推動中歐經貿合作邁上新臺階。

    中國和歐盟分別正在實施的“十二五”規劃和“歐洲2020”戰略有很多契合點。雙方都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刺激消費、鼓勵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等作為重點目標。

    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每年對外投資規模有望超過1千億美元,富有遠見的歐洲企業家不應錯過這樣難得的機遇。

    中國與歐洲一些國家已經開始了前瞻性的部署。比如,今年,中德建立起電動汽車戰略夥伴關係和生命科學創新平臺;中法提出要在航空、核能等領域開展著眼長遠的戰略性合作;中國同中東歐國家首次舉辦了經貿合作論壇,提出要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在第十四次中歐領導人會晤中,雙方會探討如何拓展在城鎮化、能源、環保、綠色經濟等領域的合作,使之成為推動中歐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

    中國重視解決歐洲在華企業的關切,同時,也希望歐方採取措施為中國企業赴歐投資提供更多便利和幫助。

    第三,要積極開展人文交流,增進中國和歐洲各國公眾之間的了解。

    在今年舉辦的“中歐青年交流年”活動中,各國青年通過參訪、座談、聯誼等活動加深了彼此了解,結下了深厚友誼。

    目前,中國在歐盟國家留學人員總數接近24萬,去年,有近3萬名歐盟國家的留學生來華學習,歐盟國家來華旅遊人數達300多萬,而中國公民首站赴歐盟國家旅遊的人數有150多萬。每天有超過70多個航班往來中歐兩地,雙方人民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

    此外,中國同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舉行的“文化年”和“語言年”等活動,也産生了廣泛積極的社會影響。

    明年中國與歐盟將啟動中歐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從更廣泛的角度規劃和促進中歐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

    今年是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開端,我記得英國劍橋大學歷史學家鮑伊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在過去五個世紀裏,每個世紀第二個10年發生的大事,都改變了整個世紀的歷史軌跡。 當我們進入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的時候,世界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其中一個突出的變化就是,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進入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軌道,在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資金、技術和資源正在以更大規模在世界範圍內擴散。我覺得有希望成為人類第二次大規模工業化的浪潮,而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一切都是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的,實現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大多保持了國內的政治穩定,在世界上不僅沒有帶來大的動蕩或者衝突,而且成為維護和平的重要力量。

    像歐洲這樣的發達國家應該思考如何抓住這個機會,在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開展與新興經濟體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我相信正確的選擇是接受並且歡迎新興工業化國家的崛起,並且從中獲取新的增長動力。

    胡錦濤主席去年10月訪問法國時提出,希望21世紀是“和平、合作、發展”的世紀。我理解,中國之所以能夠提出這樣一個有雄心的目標是因為我們相信,加強合作、發展經濟的世界大趨勢不會改變。

    過去30多年中,中國堅守和平與發展的大勢,獲得了成功,今後仍將堅持走維護和平、改革開放的道路,並擔負起推動世界朝這個方向發展的國際責任。中國需要包括歐洲在內的國際夥伴,一道致力於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和歐洲分處歐亞大陸兩端,我們的命運和未來就像我們之間的陸地一樣是堅實地連在一起的。

    我堅信,只要雙方相向而行,堅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中歐將建立起穩定和持久的合作關係,造福於人民,造福於世界。

    謝謝大家。

 
 
 相關鏈結
· 外交部“藍廳論壇”回顧參與聯合國事務40年曆程
· 第三屆"藍廳論壇"在外交部舉行 程國平發表演講
· 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在第二屆“藍廳論壇”的演講
· 藍廳論壇首屆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楊潔篪發表演講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