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推動轉型: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要點亮點解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22日 11時37分   來源:環境保護部網站

推動經濟轉型 提升生活質量
——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要點與亮點解讀
 

    編者按:在剛剛閉幕的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發表了重要講話。根據大會精神和李克強副總理的重要講話,結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部門負責人、專家和學者,對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的要點和亮點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關鍵詞 全社會關心

    生態文明理念應植入價值觀

    要逐步影響和引導決策管理行為和社會風尚,逐漸誘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從金錢、功利轉向社會的富足、健康與文明,生産方式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變,消費行為從高能耗、高消費向低能耗、適度消費轉型,塑造新型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決策文化、社區文化和媒體文化。

    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的工作機制,使全社會都關心環境、珍惜環境、保護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應逐步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植入社會生活和思想價值觀中。

    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著力點和攻堅方向。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説,我們應該構建生態文明的理論體系和文化內涵,這是一個重要命題。我們把這種系統性的部署稱為整體優化的環保戰略,從經濟、政治、社會、區域等方面全面納入環境保護的要求,使這些對環境有重要影響的領域向著環境友好的方向優化和轉變,最終實現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目標。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其中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行動綱領,並將其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共同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發展戰略,這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必將産生重大影響。

    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與全球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那麼,生態文明建設應從哪入手?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王如松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包括5個方面:從科學層次認識生態,從系統層次管理生態,從工程層次建設生態,從社會層次宣傳生態,從美學層次品味生態。根據中國國情,生態文明在宏觀上要逐步影響和引導決策管理行為和社會風尚,在微觀上要逐漸誘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從金錢、功利轉向社會的富足、健康與文明,生産方式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變,消費行為從高能耗、高消費向低能耗、適度消費轉型,塑造新型的企業文化、消費文化、決策文化、社區文化和媒體文化。

    夏光説,環保部門理應高舉生態文明的大旗,爭當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和主力軍,但當前還需做好兩方面準備:一是機構準備。環境保護部可以考慮組建一個部門,與全面推動環境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的重要任務形成對接,提高環保參與社會管理的水平。二是能力準備。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需要強大的科技、理論支撐,目前環保部門的規劃、科研、政策研究能力都與實際所需相差較大,必須下大氣力加強能力建設。

    夏光説:“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意義重大,不僅對今後一個時期的環保任務進行了部署,更重要的是為環境保護在國家社會經濟全局中的位置進行定位,激勵我們在新的起點上把環境保護事業推向前進。”

    關鍵詞 環保産業

    發展環保産業就是擴內需

    現在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安全的食物都是內需所包括的內容,這種不斷增長的綠色需求,是發展環保産業才能提供的。生態保護、節能減排都屬於生産性的內需。這些需求能促進、引導環保産業的發展。

    保護環境、促進資源節約會帶來大量新的需求,促進技術進步,催生新的産業,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陳耀表示,內需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重點擴大消費需求。隨著未來市場發展的要求,以及環境標準提高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環境友好型的産品會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要滿足這個需求,就要大力發展環保産業。

    “過去,人們在消費上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這些年來隨著人們環境意識大幅度提高,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如生産、消費、流通等都體現出低碳化的要求。這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陳耀説,今後的製造業、服務業都要更加注重環保需求。哪些産品體現了這個理念,市場就會更大一些。從這個角度來説,擴大內需要發展環保産業。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細康表示,擴大內需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種有力支撐,是解決部分對外依靠、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的有力手段。對內需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傳統觀點上,而要隨經濟發展而變化,隨著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需求擴展而不斷提高。現在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安全的食物都是內需所包括的內容,這種不斷增長的綠色需求,是發展環保産業才能提供的。

    “內需有多種層次,包括消費性的內需和生産性的內需。”趙細康説,生態保護、節能減排都屬於生産性的內需。這些需求能促進、引導環保産業的發展。另外,通過發展環保産業、低碳節能技術,能創造有效的綠色供給。環保的供給通過以供拉需這個途徑,引導消費者從傳統消費向綠色消費轉變,從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綠色推力。

    要把擴大內需和發展環保産業結合起來,需要採取哪些措施?陳耀認為,在産業發展上要符合生態化、低碳化理念。在産業科技研發、技術創新中,在産業選擇、技術研發上,要更加積極主動去滿足、適應這樣一個國際化的趨勢。趙細康認為,從政府角度而言,一方面要順應這種消費的轉型,對促進綠色技術進步和創新的企業給予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要重視綠色生産服務業,“不能把發展環保産業僅僅理解為生産環保設備,現在生産型環保服務業才是環保産業的主體。”此外,政府還應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導向的諮詢服務。

    關鍵詞 環境質量

    環境産品提供是政府的職責

    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産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作為準公共物品的良好生態環境,各級政府理應成為第一生産者、提供者和分配者。將環境保護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疇,從理論上明確了部分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功能的環境産品提供應該是政府的職責。

    保護環境,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環境質量,保障人們身心健康。解決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既是環保工作的著力點,也是落腳點。

    “環保工作本身的宗旨決定其人民性,也就是説,保護環境必須依靠人民,環保工作的本質也是為了人民。”夏光這樣解讀環保與民生的關係。夏光認為,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提出的“基本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産品,是政府必須確保的公共服務”這一觀點,再次明確界定了各級地方政府保護環境的重要職責,是在“十一五”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成績基礎上的新飛躍,也是一個較長時期內的奮鬥目標。

    對此,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王金南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環境質量和生態系統是一種準公共物品,是傳統市場經濟不能有效提供的一種物品。作為準公共物品的良好生態環境,各級政府理應成為第一生産者、提供者和分配者。這也就是我們在“十二五”規劃中強調的基本的環境公共服務。各級政府應該有這樣一些責任:一是制定一個與國際基本接軌、符合老百姓訴求的環境公共物品的質量標準,如修訂國家的空氣質量標準、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不能簡單地用發展階段特殊性和國情來延緩環境質量標準的提高;二是發佈目前生態環境質量的真實狀態和水平,老百姓周圍的水氣土與“清水藍天凈土”要求差距如何?無論是環境質量標準還是監測評價體系,都要以公眾健康和生態平衡為出發點;三是在識別出這種差距後,運用我國“強政府”的行動機制,根據環境公共服務提供的事權和財權劃分,加大各級公共財政用於環境保護的投入規模,提高環境公共服務效率和效果;四是建立公眾環境權益維護和保障機制,特別是要加快立法和司法制度建設,建立環境風險和污染損害賠償機制,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和污染責任保險,建立公眾環境健康救助機制,真正促進企業環境外部成本內部化。

    當前我國正進入污染事件高發期,其中有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就是地方政府過分關注短期經濟效益,而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價值缺乏應有的認識。

    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表示,將環境保護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疇,從理論上明確了部分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功能的環境産品提供應該是政府的職責,是公共財政保障的重點,是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補助的考量因素;也從實踐上要求我們按照統籌城鄉、梯度推進的原則解決農村、農民的環境問題,要把多年來城市、工業、大規模污染防治領域的經驗逐步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應用於農村、農業、小而分散規模的污染防治領域。對地方政府而言,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底線,作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關鍵詞 生態環保

    在國際競爭中佔據主動

    加強生態環保,有利於我們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拓展發展空間。這個提法意義重大。從長遠來看,這是國家利益的體現,合乎國際産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我們的應對之道是以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為切入點,促進産業結構、貿易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加強生態環保,有利於我們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拓展發展空間。這個提法意義重大。從長遠來看,這是國家利益的體現,合乎國際産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未來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所在。”陳耀對記者如此表示。

    陳耀説,現在提出加強生態環保有利於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不僅是因為我國還處於一個發展的階段,而且因為加強環保,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在全球已經形成了共識。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在國際經濟政治博弈中佔領制高點,才能搶佔未來發展的制高點。

    “發展綠色經濟是一個大趨勢,只有加強環境保護,促進低碳、節能技術推廣,才能激發技術創新,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避免綠色關稅壁壘。”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細康表示,中國只有發展綠色經濟,才能在世界經濟競爭中有立足之地,在這個過程中,環保是一種助推、引導的手段。

    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會、中國行政管理學會何學彥博士表示,以綠色、環保為內涵的國際貿易和經濟體系的形成是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經濟的必然要求,是大勢所趨。當前,我們的應對之道是以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等為切入點,促進産業結構、貿易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貿易環節也可以成為重要的減排領域。”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國際環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麗平表示:“要提高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能力,提高綠色競爭力,從根本上講還得立足自身,真正實現自身的綠色發展。”她説,我國正在實施的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經濟政策在事實上已經開始“綠化”對外貿易,但這方面的工作未來還需進一步細化和加強。如國家對“兩高一資”産品已經取消出口退稅,對某些産品加徵出口稅,但相關的産品目錄必須加強研究、完善和更新工作。她建議,可以考慮徵收“環境關稅”,從根本上限制“兩高一資”産品出口。

    趙細康表示,現在國際市場上對綠色低碳、氣候變化非常關注,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利於找到共同點,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另外,中國有著節能低碳的龐大需求,國外有低碳節能的先進技術,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有利於雙方互補,提高産業發展能力。他説,政府應該搭建一個平臺,讓國外機構和企業把先進技術引進來,解決國內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並制定配套性的實施細則,通過更具體的政策細化來推動。

    商務部世貿司副處長萬怡挺表示,一方面,應通過各項引導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方面的技術改造與創新;另一方面,要通過嚴格國內環境法律法規,利用倒逼機制,推動企業生産方式轉變,提升其在國家産業價值鏈上的位置。“從短期看可能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從長遠看,將有利於提升相關企業、産業的市場競爭力、國際形象,更容易適應發達國家的環境法規,從而在國際競爭中避免被動。”

    關鍵詞 轉方式 

    加強環保是轉方式內在要求

    節能減排倒逼機制正是對經濟增長資源環境代價過高問題的響應。優化産業結構關鍵還是在於生産要素的價格改革,必須利用經濟、價格杠桿對土地、能源、自然資源、勞動力、利率等進行改革。

    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穩增長的過程中,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而環保既是發展,也是轉型。資源相對短缺、環境容量有限已經成為我國國情新的基本特徵,而環境問題的背後往往是資源的過度消耗。加強環保可以倒逼經濟轉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也是檢驗轉方式成效的重要標誌,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

    “目前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經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高,轉變發展方式是最直接的應對手段”,吳舜澤表示。他認為,節能減排倒逼機制正是對經濟增長資源環境代價過高問題的響應,環境質量穩定並有改善是解決又好又快發展問題的底線,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是處理二者關係的核心,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是解決資源環境代價過高問題的方向,建立一個體現資源環境成本、價格體系穩定的長效機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難點。

    華南農業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譚瑩進一步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改變傳統的高資源投入、高能源消耗經濟發展模式,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上,加強環境保護,提高各種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認為:“要通過加強環境保護倒逼經濟發展轉型,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從更好的發展方式中獲取環境效益。”

    吳舜澤表示,優化産業結構其實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脈相承,具有現實意義。“十一五”期間,對於環境保護來説最大的不利因素是産業結構升級偏緩,污染物新增量過大。所以“十二五”最首要的任務是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遏制污染物新增量加大。中華能源基金委員會資深專家管清友認為,優化産業結構關鍵還是在於生産要素的價格改革,必須利用經濟、價格杠桿對土地、能源、自然資源、勞動力、利率等進行改革。

    戴星翼表示,要支持中小型企業發展,這些企業應注重開展良好的環境管理,積極應用先進科技。他説,調結構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怎麼看待經濟發展,怎樣的GDP是合理的,GDP不僅僅是一個數字,它的內涵很豐富。

    關鍵詞 企業減排

    激發企業節能減排動力

    深入開展“十二五”期間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轉換節能減排的動力機制,完善節能減排的市場制度。國家通過出臺更多的鼓勵性政策,加大配套資金的支持力度來引導企業,要更加突出企業在節能減排中的主體地位。

    完善相關激勵和約束政策,能夠使企業在節能環保中增效益、有動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研究表明,從長期看,企業開展節能減排、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管理水平將成為企業差別化競爭優勢的來源。從短期看,有效的節能減排也能為企業帶來耗能、排污等方面支出的減少。國內先進鋼鐵、水泥、化工企業的實踐證明,從生産工藝入手實施節能技術改造,以清潔生産、循環經濟為重點的全過程治理,將産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對此,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室副主任胡遲認為,多數企業已經認識到加強節能環保是轉變企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兼顧短期利益和長期可持續發展方面確實存在主客觀方面的困難。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實施清潔生産、節能減排方面遇到了資金、技術難題,需要政府施以援手。如建立公共技術平臺,加強實用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通過綠色信貸等方式加大對企業節能減排項目的支持力度等。

    胡遲説,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健全節能減排激勵約束機制。優化能源結構,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完善資源性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資源環境稅費制度,健全節能減排法律法規和標準,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考核,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貫穿于生産、流通、消費、建設各領域、各環節,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十二五”規劃已經為企業節能減排的政策設計指明了方向與著力點。

    胡遲認為,深入開展“十二五”期間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轉換節能減排的動力機制,完善節能減排的市場制度。國家要適當調整“十一五”期間強力推進節能減排的角色,通過出臺更多的鼓勵性政策,加大配套資金的支持力度來引導企業,要更加突出企業在節能減排中的主體地位。(徐琦 原二軍 陳湘靜 楊奕萍 原始來源:中國環境報)

 
 
 相關鏈結
· 李克強在北京出席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並講話
· 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 簽署減排目標責任書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