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城鄉收入比近8年來首次縮小到3倍以內
城鄉協調發展迎來新拐點
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廣東農村經濟社會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據省有關部門初步預計,2011年廣東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將創1981年以來的新高,城鄉收入比近8年來首次縮小到3倍以內,從上年的3.03:1縮小到2.92:1。
“3:1的城鄉居民收入比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臨界點。”省委農辦副主任陳祖煌認為,廣東城鄉收入差距自“十一五”以來呈下降的趨勢,從2005年的3.15:1縮小到去年的3倍以內,這表明廣東的城鄉協調發展迎來了新的拐點,今後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趨勢將繼續延續。
廣東為何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趨勢”如此有信心?信心首先來自於:隨著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戰略的深入實施,廣東區域、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已初步凸顯。據了解,目前,全省已建成36個省級産業轉移工業園區,覆蓋了粵東、粵西和粵北山區以及珠三角邊緣地區的15個地市。預計2011年,36個園區有望實現工業總産值3000億元,創稅超過130億元,總規模已堪比一座新的工業城市。“雙轉移”戰略帶動了區域、城鄉的和諧律動,工資性收入的快速增長成了農民收入保持高位增長的最重要“助推力”。調查顯示,在“雙轉移”和最低工資標準大幅提升的帶動下,廣東農村居民去年前三季度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4350.8元,增長21.7%。拉動現金收入增長12.1個百分點,對現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3%。
日益完善的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也讓我們看到了農民持續增收的曙光。
隨著中央連續9年出臺一號文件,各地強農惠農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對農村、農民、農業的各種補貼、扶持政策也日益完善,農村居民的轉移性收入由2005年的228.9元增加到2010年的485.9元,年均增長16.3%。2010年隨著各地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開展以及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的提高,全省農民人均離退休金和養老金收入比上年大幅增長30.7%,成為近年來農民轉移性收入的亮點。2011年政府轉移支付力度進一步加大,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達449.7元,同比增長了11.3%。
農業投入的不斷增加,産業水平的不斷提升,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廣東省農業基礎設施大大完善、特色優勢農業蓬勃發展、農業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産業化經營深入推進,推動農民家庭經營收入較快增長。去年前三季度廣東農村居民人均家庭經營收入2440.7元,同比增長16.8%。拉動現金收入增長5.5個百分點,對現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8.2%。以溫氏集團為例,農業現代化、産業化水平的提高,為農民的奔康致富提供了康莊大道,2010年該公司帶動4.7萬戶農戶實現戶均收入4.53萬元,不少與其合作的農民達到城鎮居民的收入水平。
隨著農村土地制度和集體經濟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財産性收入的增加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2005年廣東農村居民的財産性收入僅為167.3元,2010年增至401.1元,年均增長19.1%。去年前三季度,廣東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租賃市場活躍,進一步促進了農民財産性收入的快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財産性收入達395.5元,同比增長22.6%。
“按照傳統的發展模式,在工業化的初期,往往會出現一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過程。但是,當工業化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必須有一個工業反哺農業、城鄉差距逐漸縮小的過程。”陳祖煌認為,城鄉協調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日益完善,這些都表明廣東已經進入了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階段。而珠三角等發達地區自“十一五”以來成為廣東省城鄉收入比下降較快的區域,則表明今後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將是“大勢所趨”。(記者 陳清浩、鄧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