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與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無疑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作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複雜油氣田地質與提高采收率技術”的責任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充分發揮優勢,面向國家石油石化工業主戰場,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博士研究生參與到項目研究中,全面提升其創新能力,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益借鑒。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像“粘合劑”,把博士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拉到國家重大能源戰略需求上來
“碩士階段我的科研成果只是發表了1篇文章,但現在博士階段我不僅擁有8項國家發明專利,還發表了8篇學術論文,其中SCI收錄1篇,EI收錄2篇,申請軟體著作權一項,科研思維有了轉變,創新能力也有了提高。如果沒有參與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來,沒有學校對我們的大力支持,沒有高德利教授的耐心指導,我不可能取得現在這些成績。”刁斌斌談起自己的博士生涯,心懷感激。
刁斌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工程專業2008級博士研究生,他所提到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是“複雜油氣田地質與提高采收率技術”,該項目于2009年1月正式啟動,是“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重要組成項目之一,由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牽頭承擔,來自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11所高校的180多名正、副教授聯合攻關,為國家油氣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而刁斌斌所提到的高德利教授,既是他的導師,也是“長江學者”,又是這個項目的項目長。對於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德利教授這樣評價:“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像一種‘粘合劑’,把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一下子拉到國家重大能源戰略需求上來,使博士研究生的科研選題能和國家的能源戰略需求緊密結合。”
對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張來斌校長認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正是培養石油石化領域拔尖創新人才的一個很好的平臺。他説:“石油勘探開發的難度越來越大,石油工業的進步越來越依賴科技創新,就我國油氣工業來説,同樣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和挑戰,要戰勝這些困難與挑戰,關鍵是要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級石油專門人才。一直以來,學校緊密圍繞石油石化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人才培養始終面向國家石油石化工業主戰場,在重大項目研究中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為了提高油氣田單井采收率,自2009年至今,刁斌斌一直從事複雜結構井井眼優化與控制技術研究,包括目前國內連通井中應用較多的RMRS(旋轉磁場測距導向系統)、用於雙水平井中的MGT(磁性引導工具)等,同時研究設計新型“鄰井距離隨鑽電磁探測系統”。他的博士論文“鄰井距離隨鑽電磁探測與掃描檢測計算方法研究”也緊密結合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研究內容。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為博士生提供很好的科研平臺,使他們從科研方面的“門外漢”成長為有探究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不只是要求創新,還要求創新是有用的。及時獲取生産一線的資料,是提高博士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條件。”高德利教授説。他的另一位油氣井工程專業2008級博士生孫連忠對此最有感觸。
孫連忠自參與到項目子課題“複雜結構井優化設計與控制關鍵技術”後,建立了具有較高精度的摩阻扭矩模型和套管磨損非線性模型,形成了便於現場應用的管柱摩阻扭矩數值模擬軟體和套管磨損預測軟體,取得了被SCI和EI收錄5篇論文、登記軟體著作權2項的科研成績。
“依託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老師指導我從一個科研方面的‘門外漢’成長為有所專長的博士生。”如今,孫連忠已經簽約中石化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今年7月將在新的舞臺上繼續他的科研之路。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給博士生探索發現提供柔性發展空間,激發其創新潛能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的空間大,研究出的成果一定是創新的。
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岳湘安教授也負責其中一個課題,他的2008級博士研究生魏浩光這樣説道:“碩士期間,我們像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老師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走路’;博士期間,老師卻是放手讓我們‘走自己的路’,更多的是告訴我們一個要完成的任務,至於如何完成,是需要自己思考的。”
靠著自己對科研的理解,魏浩光參與到“油田開採後期提高采收率新技術”的課題中,研究不同潤濕性與孔隙結構的低(特低)滲人造砂岩的壓制方法以及 油水在低(特低)滲透油藏中的滲流規律,國內外學術期刊雜誌上發表論文7篇,並取得1項實用新型專利。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聚多學科交叉人才團隊合作,促博士生從知識型、技能型人才向創造型、發明型人才轉變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的不是一個單一的問題,而是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這就需要多團隊合作,多渠道交流。”高德利教授很注重讓學生發揮各自特長,總是在綜合分析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興趣愛好等因素後再決定學生的研究內容。
項目本身也是一個學術交流和合作的平臺。這些博士研究生們都參與到項目運行的各項工作中,與來自10多個高校及油田的專家學者研討交流。“這對於博士生的成長是有利的,有利於促進他們成為複合型創新人才。”高德利教授説。
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到“十二五”時期。統計顯示,項目高校通過協同攻關,自主研發出鄰井距離隨鑽探測系統、水力噴射與分段壓裂控制工具、井下大功率諧振波驅油裝置等3套新産品,發明了8種儲層保護新材料,開發出6種驅油劑和調剖劑,申請發明專利65項,登記軟體著作權33個,發表論文245篇,為滿足國家能源戰略重大需求做出了重要貢獻,培養了一批拔尖創新人才,也為項目持續開展研究提供了研究隊伍。(原始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