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8933879,打打這個電話試試通不通!”19日17時許,在會澤縣五星鄉石龍村7組群眾李向材家,雲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李紀恒讓秘書撥打民情聯絡卡上的聯絡電話。
“這是我的電話,電話在車上。”五星鄉黨委書記楊貴森趕忙接話。笑聲中,電話取來,當面打通。
“這一關算通過!”李紀恒叮囑在場的市、縣、鄉3位書記:“省委要求各級領導幹部直接聯絡群眾,我們一定要率先垂范,絕不能弄虛作假。”
就這樣,李紀恒在雲南省政府秘書長丁紹祥的陪同下,開始了此次與農村群眾的同吃、同住、同勞動。
“三同”對象李向能的家位於8組李家村,在石龍村東邊槽子處,離公路有些距離。沿途,李紀恒到了李向材家問問收入瞧瞧年貨,走進馬貴發家的種植基地看看山葵種苗,在楊太賢家的廚房裏與他83歲的老母親聊了一陣,臨別還送了老人一個紅包。
走進李向能家,已是18時30分,晚飯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
“我弟弟叫李向恒,跟老弟你就差一個字!”李紀恒這句話,一下子跟主人家拉近了距離。在等著上菜之際,李紀恒拉著李向能的手,去看看他家的豬舍。兩人邊走邊聊,回到堂屋時,李紀恒對這一家的情況已了解得八九不離十了。
煮豬肉、豬血旺、燉雞、青菜、蘿蔔、腌菜紅豆湯……一碗碗農家年飯抬上來,晚飯開始了。
“看到你們美滿的生活我十分高興。”李紀恒請戶主的老父親、老母親坐在上座後説:“去年你家賣豬收入4.6萬元,現在還存欄23頭,加上兩個孩子打工收入和其他收入,還有老父親退休教師的每年3萬元工資,全年收入有12萬左右了,6口之家人均2萬的收入,很不錯,希望你家越來越好。”李紀恒舉杯向戶主一家祝酒:“龍年吉祥,龍年大順,龍年大發。”
邊吃邊聊,這頓飯吃了兩個多小時。
五載十進五星鄉,李紀恒對這裡情況熟,也很有感情,話題也就特別多。
“我到雲南工作6年,挂鉤會澤縣5年多了,我親眼目睹著這裡的變化,路好了、水通了、田地改造好了、居住條件好了,環境也改善了,産業也發展了。”從2007年,五星鄉開始扶貧開發“整鄉推進”,5年來,這裡發生了巨大變化,以李家村來説,去年人均收入比2007年翻了2.3番。
李紀恒把自己此行比作“接地氣”。他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話:我們共産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一個地方,就要和那裏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開花結果。“我們共産黨人,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倘若不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絡,不‘接地氣’,不將自己當做一粒種子深深植入土壤,就無法在群眾這塊沃土裏生根、開花、結果。”
“我是從一個小山村走出來的,是餓著肚子長大的,現在的美好生活實在要感謝黨、感謝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希望我們各級領導幹部不懈怠、不折騰、不偷懶,努力為人民做應該做的事。”
意猶未盡,圍爐夜話。待李紀恒進屋休息,已是23時。
20日早晨,當一抹朝霞紅了山口,賓主坐在堂屋裏開始吃早點——麵條和煮雞蛋。
“昨晚,我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想到了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你説封建士大夫們尚能如此,我們共産黨的幹部們更應該時時刻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李紀恒邊吃飯,邊同市、縣、鄉、村4位書記談起了他夜宿農家的感想。他還把在山西平遙古城看到的一副很有感觸的對聯與大家分享: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説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我這樣下鄉,也就是做個示範,基層的工作主要靠你們。”李紀恒勉勵各位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與群眾建立“魚水”關係,而不是“蛙水”關係,更不是“油水”關係。“要用心、用情、用力為百姓做事。”
“基層幹部要時刻記得做好兩件事:一個是維穩,一個是發展。” 李紀恒特別強調,産業發展一定要尊重科學。五星鄉種植養殖業都有了一定的規模,但是一定要通過專家科學論證、試驗後再示範、推廣。“今年中央1號文件講的是要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要在這方面狠下功夫,不負群眾期望。”
吃完早點,李紀恒同戶主一起煮豬食、喂豬。在菜地裏,他拔蘿蔔、砍白菜,並把李向能老父親的背簍背在了自己的身上。
“這活我過去經常幫我母親幹。” 背著蘿蔔、抱著白菜的李紀恒站在陽光裏,樂呵呵地説。多年沒做過農活的他,又找回了那熟悉的感覺。
“給你們添麻煩了!”離開時,李紀恒一再向戶主一家表示謝意,並同他們合影留念。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李家村的情況,李紀恒又到困難群眾李向榮、楊太貴、洪朝章家進行家訪,並同種植養殖大戶和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學生們及村幹部代表進行座談,詳細了解他們的生産、生活、學習、工作情況。
“生在農村不等於了解農民,深入一線不等於熟悉基層。” 李紀恒在“三同”期間一再強調,政府機關公務人員必須帶頭落實好幹部直接聯絡群眾制度,努力為基層服務,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並廣泛開展“結窮親”活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三農”政策特別是惠農強農政策,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努力做到“不説空話、不放空炮,實實在在讓父老鄉親得利益”。 (記者 譚晶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