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心裏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裏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裏才會有感動。
在全省加強基層建設年活動啟動之際,2月9日上午,省直宣傳文化系統深入推進“走轉改”活動座談會在河北日報報業集團舉行。省直宣傳文化單位代表齊聚一堂,8位代表分別發言,暢談參加“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收穫和體會。會議室內激情洋溢、掌聲熱烈。
走近群眾,把新聞報道和理論文藝作品寫在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
基層的生動實踐是新聞工作的源頭活水。河北日報新聞攝影中心記者賈恒對此深有體會。在惡臭撲鼻的垃圾填埋場裏採訪女子作業班,在波濤洶湧的海上拍攝漁民開港捕魚第一網……他在走基層中用相機記錄了眾多發生在基層的動人故事和感人瞬間,報道多次得到好評。“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新聞都來自基層,只有到基層去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深入調查研究,才能拿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新聞作品。”賈恒的一番話情真意切。
生活最深刻,群眾最智慧。省社科院鄧小平理論研究所所長王彥坤在發言時説,作為一名社科研究人員,他帶著相關研究課題,深入張家口、承德、保定、石家莊、滄州等地的企業、農村和城市社區,了解實際情況,傾聽群眾呼聲,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推出了一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他認為,“走轉改”活動是社科工作者服務大局的有效載體。“只有深入基層,我們才能把握時代脈搏,集中群眾智慧,實現理論符合實際需要的創新。”王彥坤説。
去年金秋時節,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結合農時特點,推出了系列報道———“蘇老三走基層,看金秋慶豐收”。砸核桃、刨花生、摘葡萄、收板栗,農民頻道的記者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為觀眾奉獻出一組接基層“地氣”的新聞報道。主持人蘇明山説,讓我們深入基層,融入到群眾中間,切實地去體驗和感受生活,豐富報道,服務群眾,正是“走轉改”帶給我們的最大收穫。
把新聞報道和理論文藝作品寫在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 這是大家的共識,更是大家的心聲。
深入基層,文風得到改進,作風得到錘煉,素養得到提升
一盞廢棄的煤油燈見證了康保縣北沙城村防沙治沙工程實施前後環境的變化。通過這樣一個細節的支撐,河北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張龍採制的新聞《康保縣十年治沙 築起綠色屏障》獲得了河北省“走轉改”大家評視頻類一等獎。張龍説,通過這段時間走基層,感覺自己在改進文風方面有了更多的收穫,采寫的報道運用細節更多,更多地採用老百姓的話,現場感不斷加強。“‘走轉改’活動對年輕的記者來説是個良機,促進了新聞報道文風的改進,使我們的新聞報道更加生動鮮活、富有感染力。”
在《深山信使16年風雨郵差路》的採訪報道中,河北電臺記者走進蔚縣農村,和主人公一起背起郵包,徒步前行,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新聞頻道採訪部主任王永全總結説,河北電臺通過扎紮實實的“走轉改”活動,讓基層意識、群眾觀點真正融入了采編人員的血液,錘煉了他們求真務實的作風。實踐證明,只要真正走到群眾中間,把老百姓的事兒真正放到心上,就能不斷提升新聞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和競爭力。
由言者變為行者,像鄒韜奮、穆青、范長江等老一輩優秀新聞工作者一樣,走萬里路,訪百家人,做一個褲腿上沾著泥巴的好記者——— 這是長城網首頁編輯中心主任郭愛霞在走基層伊始給自己定下的一個目標。發言中,她激動地説,“走基層不僅是為了發現新聞富礦,更是為了去了解基層、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幫助他們協調解決生産生活難題。這是媒體和媒體人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通過“走轉改”,走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天地
“走轉改”活動中,省話劇院兒童劇團以流動舞臺車的形式,把精心排練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三隻小豬》、《醜小鴨》、《邋遢大王曆險記》等七部經典兒童劇送到少年兒童身旁,演出105場,其中在貧困山區、偏遠地區演出場次達到60%以上,社會各界反響強烈。“落實‘走轉改’精神,讓我們的天地開闊了,事業發展了。”兒童劇團團長李體華欣慰地説,通過巡演,吸引和鍛鍊成長起來一大批優秀人才,團隊戰鬥力大大增強,激發了創作精品兒童劇的決心和信心。今年他們將繼續開展“百場兒童劇進校園”活動,深入更遠的貧困山區、礦區進行演出。
燕趙都市報利用獨特的三媒一體運作方式,強化了“走轉改”的宣傳效果,舉辦了10餘年的新聞助學活動得以提升,2011年共籌集公益資金1681萬元,資助貧困學生5420人。“新聞工作者的位置應當是‘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作為新聞人,此言當永遠銘記於心。”該報燕趙新聞部主任趙書華的結束語引來陣陣熱烈掌聲。
“河北省‘走轉改’活動態勢很好、成效顯著,可以説,通過‘走轉改’,走出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天地,走出了宣傳思想文化隊伍建設的新局面。”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艾文禮對前一階段“走轉改”活動的充分肯定,鼓舞了全體與會人員。
這是“走轉改”活動的一次經驗交流,更是“走轉改”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座談會雖然只有短短半天,但卻更加堅定了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人民至上”的理念,積蓄了繼續前行的力量。(記者 霍曉麗)